18. 花园城市(教案)沪教版美术三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8. 花园城市(教案)沪教版美术三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2-10-06 15:17: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花园城市
课时:1-2课时
课型:绘画课
年级:三年级
教材:上教版美术教材 三年级第一学期
--------------------------------------------------------------------
教材分析:《花园城市》是上教版小学第五册第七单元《身边的世界》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前一课学习方形物体的基础上进行拓展,主要表现出建筑的体积感。通过欣赏、记忆与想象描绘花园城市景观,教学的重点是城市景物近大远小的关系和建筑体积感表现,难点是景物空间感的表现和画面组织的美感,这里强调的是景物的前后遮挡关系和画面的布局。要注意的问题是既要认识透视的基本原理,又要避免把透视现象复杂化、透视知识深奥化。关键是通过欣赏感受美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了解基本透视原理的前提下,能用近大远小的绘画方法创作一幅花园城市的作品。
学情分析:观察低年级学生的画面,基本呈现平面感,不太会有透视的感觉。升入中年级后,学生在观察物体时会仔细,在本单元中接触了立方体透视及立体感表现的知识,学生的画面将更有层次、更丰富。在此基础上可以开始学习立体物的遮挡关系的表现方法。让学生欣赏身边美丽的城市,通过大量的视频和图片感受花园城市之美,学生经过欣赏、回忆、想象激发创作思路,创作出有美感的花园城市作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城市建筑中近大远小的关系;学会用高低层次、前后遮挡的方法表现有空间感的城市景物的组合画面。
过程与方法:在欣赏讨论的过程中,发现景物大小、前后的关系,学习建筑体积感和景物空间感的表现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景观层次错落有致的美,体会城市建设的美景,培养热爱家乡的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城市景物近大远小的关系和建筑体积感表现。
难点:景物空间感的表现和画面组织的美感。
教具:教学课件、拼图教具、记号笔、彩铅。
学具:记号笔、纸、彩铅。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是绘画创作课。城市越来越美,学生从媒体接触过大量绿色城市的信息,外出游玩时也见过许多大型城市绿地,身边的建筑也是绿树掩映,看到的、听到的都是城市变成了花园。学生能感受到都市绿色环境之美,激发创作欲望。
本课从欣赏视频导入,引导学生体验花园城市与立体建筑物组合的立体感变化,讨论花园般美丽的城市有哪些元素组成,引导学生交流见过的花园城市,从自己身边进行回忆,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表现欲望。通过观察城市景观作品,启发学生发现景物近大远小的规律,观察比较景物的高低、远近层次关系,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表现的方法。为了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景物的透视关系和布局,采用拼图游戏摆一摆,两人一组根据老师提供的图片组织画面。学生观察体会拼的凌乱的城市画面和有大小、高低、前后组合有变化的城市美景进行对比,提出组合意见,师生共同调整画面.。学生在摆放过程中进一步了解构图的规律,近大远小、景物高低有层次感、前后有遮挡的关系。教师边讲解边示范,让学生一起完成景物的添加,提醒学生把近处的建筑物、绿化画的大一点,与远处的建筑、天空拉开距离。学生在自己体验和教师示范中巩固构图知识,在欣赏优秀学生作品的刺激下,激发创作灵感。在最后拓展部分欣赏未来城市的图片,让学生大胆想象未来的城市,为建设未来上海出谋划策,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欣赏与讨论
1.播放视频《城市美景》片段
2.讨论:城市为何会变的越来越美?
3.回忆:你见过的花园般美丽的城市景象。
4.揭示课题:花园城市。
二、观察与发现
1.欣赏城市美景照片。
2.学生观察发现景物近大远小的规律。
3.观察比较景物的高低、远近层次关系。
4.组织学生讨论表现的方法。
三、构思与尝试
1.拼图:摆一摆,两人一组根据老师提供的图片组织画面。
2.学生尝试构图,组成城市画面。
3.提出组合意见,师生共同调整画面。
4.教师小结景物构图的规律:近大远小
高低有层次
前后有遮挡
5.讨论:添加其他景物让画面更饱满。
四、示范与创作
1.教师示范绘画步骤:1)勾画景物轮廓线
2)表现景物的细节,添画其他完整画面
3)涂色
2.欣赏优秀学生作品。
3.提出作业要求:
作业:想象描绘出近大远小的花园城市景观。
要求:1)建筑有体积感。
2)组合有层次。
3)前后有遮挡。
4.学生绘画,教师指导
五、欣赏与评价
1.展示学生作业。
2.学生介绍自己完成的作品。
3.互评。
4.拓展:欣赏未来城市图片。
5.教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