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上海弄堂
课时:1课时
课型:绘 画
年级:五年级
教材:上教版美术教材 五年级第一学期
--------------------------------------------------------------------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五年级上第四单元《都市景观》中的第二课《上海弄堂》,通过引导了解平行透视的知识,在欣赏和对比的过程中,观察和体会弄堂及建筑的透视现象,学习利用透视规律表现纵深感的绘画方法。感受身边景物的历史风貌,体验写生的快乐,发现平行透视的美,增强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对城市发展的自豪感。
学情分析:
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街道、马路、走廊等都是常见的环境,其中的平行透视现象并不陌生,只是没有归纳成理性的知识而已。学生从二年级开始也接触过写生画,对用疏密的线条表现事物的立体感和细节有了一定的体验与认识,例如《写生小书包》《写生小瓶罐》等,对于建筑的描绘也有一定经验,例如《写生建筑模型》《都市情怀》等,但对于生活在郊县的学生来说,对上海弄堂的认识还是有限的,在运用平行透视做具体刻画时存在一定难度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平行透视的知识,并观察弄堂的透视现象,学会用线条表现有平行透视形象的弄堂。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和表现过程中,体会弄堂及建筑的透视现象,学习利用透视规律表现纵深感的绘画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身边景物的历史风貌,体验写生的快乐,发现平行透视的美,增强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对城市发展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平行透视的变化规律
难点:纵深感与消失点的关系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以上海弄堂为描绘对象,通过引导学生欣赏、观察、比较,发现和体会弄堂及建筑的透视现象,学习利用透视规律表现纵深感的绘画方法。但对于生活在郊县的学生来说,对上海弄堂的认识还是有限的,同时在运用平行透视做具体刻画时还是存在一定难度的,是需要教师去引导和指导的。
因为学生从二年级开始也接触过写生画,对用疏密的线条表现事物的立体感和细节有了一定的体验与认识,例如《写生小书包》《写生小瓶罐》等,对于建筑的描绘也有一定经验,例如《写生建筑模型》《都市情怀》等。因此掌握平行透视变化的规律成了本课的重点,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对垂直方向的线条在平行透视中的变化还存在一定困难,容易画成斜的,因此本课通过对比的视觉体验,让学生自主观察、讨论、归纳总结。同时对上海弄堂的由来及海派建筑的发展做了介绍,让学生真正走近上海弄堂,感受上海城市建筑的内涵与精神,增强对家乡的认同感,体验写生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欣赏与交流
(一)交流对上海弄堂的印象
(二)欣赏视频与图片
1.出示视频,了解老上海弄堂的由来。
2.出示图片,欣赏新上海弄堂的发展。
(三) 揭示课题:《上海弄堂》
【设计意图】
结合学生对弄堂的认识,通过欣赏新老上海弄堂的视频与图片,了解弄堂的由来和发展,感受海派都市的内涵与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观察与了解
(一)发现平行透视现象
1.观察交流弄堂两侧的墙面和地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通过图片示意,讲解平行透视原理,表示纵深感的线条都消失到一个消失点上。
(二)了解平行透视规律
1.对比范画,观察墙面上门窗的透视变化。
2.通过图片示意,明确建筑物的墙壁(包括门、窗的直线)一般与地面垂直。
【设计意图】
进一步观察弄堂中的透视变化,发现并了解平行透视原理。通过对比,分解示意,帮助学生分辨出垂直方向与平行方向线条的不同变化。
三、尝试与指导
(一)教师示范:根据教材中的弄堂图片作画。
1.定出视平线,确定平行于画面的景物高度与弄堂的消失点。
2.根据消失点进行连线。
3.依据平行透视的原则,刻画细节。
(二)优秀学生作品欣赏
(三)出示作业要求
1.能运用平行透视的规律,表现有纵深感的上海弄堂。
2.能用疏密变化的线条表现弄堂中门窗等细节。
(四)学生尝试,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
通过欣赏优秀的学生作品,以及教师在黑板上的范画,直观了解用线条表现平行透视的绘画方法,激发创作热情。
四、展示与评价
(一)展示作品,出示评价要求
1.符合平行透视规律,能表现弄堂的纵深感。
2.能比较准确地刻画弄堂中景物细节,线条生动。
(二)学生互相欣赏与评议
1.自评
2.互评
(三)教师总结
【设计意图】
结合作业要求进行自我介绍和互评,在评价中学会互相欣赏,感受身边景物的历史风貌,体验写生的快乐,发现平行透视的美,增强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对城市发展的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