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目录
1、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2、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式
3、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2、郑和下西洋
3、明朝时期边疆问题、中外关系
难点:
1、宰相制度与内阁制的异同
2、朝贡贸易
洪武十二年(1379年)九月,因宰相胡惟庸不向皇帝报告占城(在今越南)使者来朝等事,朱元璋对胡惟庸、汪广洋等人严厉斥责。几番事件经调查之后,胡惟庸等人终至获罪下狱。十三年正月,御史中丞涂节、中书省吏商暠等向朱元璋告发胡惟庸密谋造反,于是胡惟庸、陈宁、涂节等被处死。
胡惟庸案
思考:废除宰相制度的原因是什么?
直接原因:宰相胡惟庸专权对皇权构成威胁。
历史原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君权与相权矛盾。
现实原因:明太祖废中书省设三司,集地方权力于中央,宰相职权扩大。
元朝的教训:元朝宰相权势过重,威胁皇权,导致社会动荡。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1-1 明朝的建立
(1)从1351年,元朝爆发农民起义,起义迅速波及全国大部分地区。起义将领朱元璋势力逐渐强大,统一了南方大部分地区。
(2)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3)同年,明军北伐,攻占大都,推翻了元朝。
元末农民起义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1-2 废除宰相
宰相废除后,皇帝的工作压力成倍增加。据记载,朱元璋曾在八天之内,平均每天批阅奏章两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他深感“人主以一人御天下,不可无辅臣”。
废宰相前
皇帝
中书省:丞相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地方:行中书省
(行省)
中央
废宰相后
皇帝
地方
布政司
民政、财政
都指挥使司
军政
按察司
监察、司法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吏
户
礼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思考:阅读材料一,指出朱元璋对于宰相制度的态度,并概括他的后续措施?
材料一: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督查员、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頏,不敢相压。事皆朝庭总之,所以稳当。
──《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态度:否定宰相制度,废除宰相制度
措施:废宰相,六部直属于皇帝,向皇帝负责
实因: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加强皇权的需要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1-3 内阁制度
过程:明成祖选拔一些文官到皇宫内的文渊阁值班,充当秘书,是一个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形成,称“内阁”,官员称为某殿或某阁大学士。
票拟 大学士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票拟”
批红 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称为“批红”
发展:明朝中后期,有的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权力很大,被比喻为宰相。
明成祖朱棣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1-3 宰相与内阁的异同
比较项 宰相 内阁
性质 中央一级行政机构 侍从咨询机构
职权 行政、决策 参谋、咨询
任职方式 选拔任命 皇帝任命
本质 封建君主专制的需要 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
对君权的影响 制约皇权 加强皇权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1-4 宦官专权
原因:宦官比内阁更多的得到皇帝信任,以至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
权力:
①内廷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
②负责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
设立东厂,司礼监控制锦衣卫,对官民的言行进行监视、侦察,有权逮捕、施刑。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式
2-1 郑和下西洋
时间 15世纪前期
目的 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概况 明成祖派郑和率领船队先后7次远航海外,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达到非洲东岸和红海沿岸
特点 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半个多世纪后的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
结果 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因此后来未能继续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式
2-1 郑和下西洋
思考:结合材料说说对郑和下西洋的评价?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以武慑之。
——《明史·郑和传》
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南洋各地的联系,很多国家都在和他的接触之后派使者来中国贸易。郑和下西洋也开拓了中国人的视野,在他的影响下,中国人到南洋去的也日益增多。郑和的历史功绩是不能磨灭的。
——翦伯赞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历史上空前规模的远洋航行,领先于欧洲半个多世纪;
2. 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未能持续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式
2-2 倭寇之患
①从元朝末年起,日本海盗不时在我国东部沿海骚扰,被称为“倭寇”。
②明朝前期,朝廷出于对日本经济封锁的目的,严厉禁止海外贸易,东南民间海上走私活动猖獗,与倭寇混杂,出没沿海,造成巨大破坏。
过程:明朝派遣大将戚继光等人平倭。
结果:重创倭寇,东南沿海形式稳定下来,朝廷遂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式
2-3 殖民侵扰
背景:明朝中后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活动日益频繁。
表现:
①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贿赂香山县地方官获得了在濠镜澳的租住权。
②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了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
③明朝末年,西班牙被荷兰击败退出台湾。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3-1 明蒙朝贡关系
①元亡后,草原上的蒙古人逐渐形成鞑靼、瓦剌两大集团。
②为防御蒙古人南下,明朝重新修筑了长城。
朝贡关系的确定
①明中期,鞑靼和瓦剌两次突破长城深入内地,包围北京。瓦剌还曾经在土木堡战役中俘虏了明英宗。
②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
影响:双方恢复兵扩大贸易关系,直到明末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3-2 经略西藏、招抚东北
①明封授给当地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
②设立了行都指挥司等机构,任用藏族上层人士管理西藏军民事务。
①明朝前期,在黑龙江流域设立了奴儿干都司。
②对女真各部首领封授官号。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3-3 女真崛起
(1)16、17世纪之交,女真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逐渐统一女真各部。1616年,他在赫图阿拉称汗,国号金(史称“后金”),并对明朝展开进攻。
(2)1636年,其子皇太极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大清”,并将女真族名改为满洲。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沈阳故宫
北京故宫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3-4 明清易代
明末农民起义:明朝政治黑暗,天灾不断,农民起义蜂起,统治摇摇欲坠。
明朝灭亡:1644年,农民军首领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随即攻占北京。
清军入关
①清摄政王多尔衮进入山海关,打败李自成,进占并迁都北京。
②清军将农民军余部和南明残余势力逐一击败,确立了在全国的统治。
清入关形势图
清世祖福临
山海关
四、课堂练习
1、明太祖废除宰相后的事实表明:没有大臣的辅佐,皇权体系是不能正常运行的。为此,明太祖欲寻求一种既可以防止大臣专权,又可以充分辅佐皇帝的宰相替代机构。由此可知,明初( A )
A.国家中枢行政机构遭到破坏
B.皇权体系受到了制度化制约
C.内阁参与决策开始合法化
D.宰相制度最终得以变相复兴
四、课堂练习
2、明朝郑和下西洋和抗倭斗争影响到对外政策的调整。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 )
A.都是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
B.都是放松“海禁”政策的原因
C.都不利于明朝经济的发展
D.都未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
四、课堂练习
3、明清易代,清军人关并最终确立起对全国的统治,其原因不包括( C )
A.明朝统治的腐败和国力的衰落
B.清军采取了正确的战略策略
C.李自成义军的阻挠
D.女真族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五、课程小结
六、知识能力拓展
明朝的内阁制度
①内阁没有行政权,不能正式统帅六部百司,内阁首辅也不是法定的最高行政长官。
②内阁权力来自皇权,阁臣的升降和职权的大小全由皇帝决定,虽有内阁首辅大权在握的现象,但权力并不是来自制度和职位,而是来自皇帝信任与支持,一旦失去信任,地位便一落千丈。
③内阁不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内阁的票拟必须符合皇帝的心意,票拟的采纳与否也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④内阁的建立实际上加强了君主专制,强化了中央集权。
六、知识能力拓展
明朝时期对外交往呈现的历史特征
①发展趋势:明初期,实行对外开放的外交政策,典型就是郑和下西洋,中后期因为倭寇之患,实行海禁政策,逐渐走向闭关,清朝延续了这一趋势。
②新旧交替:明统治时期,世界经历从古代到近代的演化,中国的传统朝贡体系依然存在,西方列强已经开始侵扰中国,西学传入中国,明朝对外交往出现了新的特点。
③和平外交:郑和下西洋体现了明朝友好往来,和平相处的外交理念,与西方殖民者的烧杀抢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交往理念与中国的文化和经济基础有着一定的联系。
④政治优先:郑和下西洋和朝贡贸易更多的体现了宣扬天朝大国的政治目的,是明朝外交的显著特点,但对外交往中缺乏深层次的经济动力,阻碍了中国融入世界的进程,是中国逐渐落后世界潮流的重要原因。
⑤优势明显:明朝在与西方的贸易中,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处于出超地位,这一局面一直延续到工业革命前。
六、知识能力拓展
重农抑商政策 海禁政策
不同点 时期 实施于战国,贯穿整个封建社会 封建社会衰落期
目的 压制商人,维护封建统治,发展地主经济 防御外来殖民势力,维护封建统治
内容 严格控制国内市场和商业活动 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影响 前期对古代农业的发展有利,后期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起到了一定的自卫作用,阻碍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限制了与西方经济交流,使中国长期与世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相同点 都是通过压制商品经济的发展来维护封建统治 都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新的经营方式的出现
古代两大经济政策的历史比较:从重农抑商到明朝海禁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
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