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材解读】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材解读】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5.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04 15:59: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外古诗词诵读
峨眉山月歌
助读资料
作者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 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有《李太白集》传世,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
背景料
峨眉山是蜀地名山。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这首诗是李白初次离开蜀地时写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
诗词详解
诗句注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 月 半 轮 秋,1 半轮:半 . 影 入平羌江
峨眉山上,半轮秋月高高地挂在山头, 边,半个。月亮倒映在平羌江
水 流。2 平羌(qiāng):即 青衣江,大渡
中,仿佛和水一起流动。 河的支流,位于峨眉山东北。
夜 发清溪 向三峡,3 发:出发。清溪:即青溪驿,
在静静的夜晚,我从清溪乘船向三峡进发, 在今四川键为峨眉山附近。
思 君 不 见 下渝州。4 君:指友人。渝
思念朋友却不得见,我只好乘船东去,直下渝州。 州:今重庆一带。
鉴赏味
1首句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以“秋”烘托月色之美,且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2第二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美妙。
3第三句点明诗人正连夜从青溪驿出发,乘船向三峡驶去。
4末句流露出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主题纳
这首诗涉及五个地名,渐次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的复杂情感及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江南逢李龟年
作者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有《杜工部集》传世。
背景料
“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到江南--带,和同样流落此地的著名乐师李龟年重逢。诗人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里与李龟年频繁相见和听李龟年唱歌的情景,感慨万千,于是写下这首诗。
诗词详解
诗句注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 寻常见, 岐王:唐玄宗的弟弟李
当年在岐王宅里,经常看到你的演出, 范,封岐王。寻常:经常。
崔九堂前 几度闻。1 崔九:指殷中监崔涤,唐玄宗的宠
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听到你的歌唱。 臣。“九”是他在兄弟中的排行。
正是江南 好风景, 落花时 节2又逢君。3
现在正好是江南风景秀美的时候,没想到,在这暮春时节再次遇见你。
落花时节:暮春,通常指农历三月。君:指李龟年。」
鉴赏味
1这两句诗用语很轻,蕴含的感情却深沉而凝重。诗人表面上是在追忆往昔与
李龟年的接触,实则是对“开元盛世”的深情怀念。
2“落花时节”暗喻了国运的衰颓、社会的动乱和诗人的衰病漂泊。
3这两句诗中,“正是”和“又”两个词一转一跌,蕴藏着无限深沉的悲哀和感慨。
江南好风景,恰恰成了乱离人世和沉沦身世的有力反衬。
主题纳
这首诗运用对比手法,抒写了时代的变迁,流露出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眷恋和感时伤世之情。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助读资料
作者介
岑参(约715-770) ,江陵(今属湖北)人,唐代诗人。天宝年间,他两度出塞,居边塞六年,颇有雄心壮志。大历年间官至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世称岑嘉州。岑参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有《岑嘉州诗集》。
背景料
这首诗的原注说:“时未收长安。”唐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至德二载(757)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该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诗词详解
诗句注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 高去,1 强:勉强。 登高:古人
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 在重阳节有登高、赏菊、
饮酒的 无 人 送酒来。2 送酒:此处化用有关陶渊明的典故。据南朝
风俗。 没有谁能送酒来。 梁萧统《陶渊明传》记载:陶渊明重阳日在宅
边的葡花丛中问坐,刚好江州刺史
王弘送活来,于是痛饮至醉而归。
遥怜 故园菊,3
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
应傍 战场 开。4 傍:靠
那菊花大概靠近这战场零星开放了。 近。
鉴赏味
1“强”字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惨景况。“登高”紧扣题目中的“九日”。
2巧用典故,暗寓着诗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可见旅途的凄凉萧瑟。
3“遥”字表明与故园长安相隔之远,可见思乡之切。“故园菊”代表故乡长安,且具有重阳节的节日特色,可以说是切时切地,紧扣诗题。
4这句是想象之景,已突破单纯的惜花、思乡之意,而紧扣诗题中“行军”二字,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主题纳
这首诗由登高而引出无人送酒的联想,又由无人送酒引出遇望故乡长安,复由故园之菊而慨叹故园为战场,表达了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以及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夜上受降城闻笛
助读资料
作者介
李益(748——约829),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唐代诗人。以边塞诗著称,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其边塞诗虽不乏壮词,但偏于感伤,主要抒写边地士卒久成思归的心情。有《李君虞诗集》二卷。
诗词详解
诗句注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 沙 似雪,受降城外 月 如 霜。1 回乐烽:
回乐烽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烽火台
名。在西受降城附近。一说,当作“回乐峰”,山峰名,在回乐县(今宁夏灵武西南)。
受降城:指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一说,指唐代灵州的受
降城,故址在今
宁夏灵武西南
不知何处吹 芦管,一夜 征人 尽望 乡。2 芦管:一种笛类乐器,以芦叶为管。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征人:指出征或戍边的军人。尽:全。
鉴赏味
1这两个比喻句描写了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似雪的沙漠和如霜
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凄冷,诗人借景物来渲染心境
的愁惨凄凉。
2“不知何处”,写出了征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
的寂寥。“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主题纳
这首诗通过描写征人思乡的典型环境以及如泣如诉的笛声,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浓烈
的乡思和满怀的哀愁。
考题回放
1.(浙江湖州、山东德州中考)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_______。(杜甫(江南逢李龟年)(1分)
2.(贵州黔南州中考)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中通过写现在之衰,来抒发时事之调敝丧乱与人生之凄凉飘零的感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湖北恩施中考)欣赏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4分)
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句诗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最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四川甘孜州中考)阅读《峨眉山月歌》,回答问题。(6 分)
(1)“峨眉山月半轮秋。影人平羌江水流”两句诗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连用“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五个地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满分答案
1.落花时节又逢君(1分)
2.正是江南好风景(1分)落花时节又逢君(1分)
3.(1)连用五个地名构成种清朗、秀美的意境。(2分)
(2)月影映人江水(0.5分),随江水流去(0.5分),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1分)。
4.(1)描绘了一幅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明亮月影的美时画面。(2分)
(2)连用五个地名,不着痕迹地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构思巧妙。(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