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8张PPT)
中考写作36技系列课件
中考写作36技
06爱好由来落笔难
文章开头技巧
目录
要义解说
一
经典解读
二
策略解密
三
真题解析
四
要义解说
元朝乔梦符曾说:“作乐府亦有法: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是也。”“凤头”就是说,起要美丽,有如凤头。明代的谢榛说:“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清人李渔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考场作文,篇幅短小,必须重视开头的设计。好的开头能起到拉开文章的帷幕,引领文脉走向的作用,具有统帅全篇之功效。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对于考场作文来说,写好作文开头尤为重要。因为靓丽的开头会给阅卷老师“耳目一新”的愉悦感,让他们不得不对你的作文“刮目相看”,并最终给你的作文打出高分乃至满分。
经典解读
◎朱自清《背影》的开头,从内容来看,作者以“背影”为父爱的象征点、父子之情的交汇点、父子关系改善的触发点;“我最不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点明主旨。从结构来看,“背影”是文章中“我”的情感变化的转折点,也是文章的线索。
经典解读
◎茅盾《白杨礼赞》开头便以一句“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独自成段,以“实在”一词作强调,以感叹号作结,开门见山,直抒胸臆。这种排空而来的强烈感情气势恢弘磅礴,能够一下子抓住读者的心理,促使读者急于了解个中原委。
策略解密
二、常见开头方法
一、作文开头存在的问题
策略解密
一、作文开头存在的问题:
①照抄材料,随意抒情。很多地方的中考作文题目之前,一般会出现一段语言优美精粹的富于理性或激情的导语,作为文题的一个组成部分,它起着导入话题、开拓思路、暗示立意及限定内容、角度等作用。不少考生起笔就大段大段抄写这些材料,给阅卷老师的第一印象就是这个考生懒惰,抄材料凑字数,作文水平低下。有些同学在审题的时候没有能把握主题,一上来就是一段没有目标的乱抒情。这其实就是直白地告诉了阅卷老师,你没有审准题意,落笔即离题,阅卷老师的评分自然就会大打折扣。
策略解密
②入题太慢,轻重倒置。开头要单刀直入,简洁明快,开头就要把你所想表达的主题揭示出来。有的考生作文拖泥带水兜圈子,半天说不到正题上,信马由缰,甚至为了夸饰而故弄玄虚,主要内容或是“千呼万唤始出来”,或是“千呼万唤不出来”,开头就占了一半篇幅,成为“大头娃娃”。
③堆砌辞藻,言辞啰嗦。一些考生为了展示才情,在开头过度地引用、化用古诗文或名言警句,或过度地运用一些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空话套话一大堆,给人一种炫耀的感觉,华而不实,以辞害义,拖沓冗长,让人厌烦。
④语言平实,缺少特色。使用一些不新鲜、无特色的开头,缺乏想象力,就事论事,给人空洞之感,不能一下子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
策略解密
二、常见开头方法:
①开门见山法。即写文章时开篇直接入题,使读者直面所描写的对象,很快地进入所创设的情境中。这种写法干脆利落,入题快捷,给人直截了当、不枝不蔓之感,常常能起到很好的点题效果。这种方法在考场作文上极具优势,可以使阅卷老师一目了然地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当然这种开门见山的开头方法,在课文和名家作品中也是极为常见的。
策略解密
我们先以课文中的经典篇目为例。如莫怀戚的《散步》,开头便写道: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这篇经典的小短文,一开篇便交代了文章的主要事件“散步”,同时也交代了散步的人,既简洁明了,又直扣主题,给人以干净利落之感。
策略解密
再如李森祥的《台阶》,开头只是简短的一句:
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但这一小句既交代了写作对象,又交代了文章的主人公“父亲”,同时也说明了“父亲”与“台阶”之间的关系。寥寥数语,将小说想要表达的主题,大致呈现在了读者面前。
策略解密
再如朱自清的《背影》,开头便是: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如他的背影。
开篇就明确指出了“背影”对“我”的意义,既点了题目,又令读者生疑:为什么最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呢
策略解密
②情境营造法。叙事开头,是指作者开篇便用一个独立的故事,或者一种独特的情景来开头。往往开篇寥寥几句便可交代全文的主要内容。
比如杨绛先生的经典之作《老王》,开头只是短短的一句话:
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而这短短的一句便设置了一个巧妙的情境,交代了“我”和老王之间的关系,老王的身份,我们之间有可能说的话。
策略解密
莫泊桑的经典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也是叙事开头:
我小时候,家在哈佛尔,并不是有钱的人家,也就是刚刚够生活罢了。我父亲做着事,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挣的钱不多。我有两个姐姐。
开篇便交代了人物、家境等,为下文做铺垫。
策略解密
③环境渲染法。将环境描写放置文章的开头,这样的例子也数不胜数,有时候既能渲染故事发生的氛围,又可以设置情境,为下文的展开做铺垫。在经典篇目中,巴金《鸟的天堂》开头便是一个典型的环境描写:
我们吃过晩饭,热气已经退了。太阳落下了山坡,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
这段环境描写并没有提到鸟,然而它不仅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人物,还以寥寥几句勾勒出一幅落日西斜,红霞满天的美丽画面。
策略解密
鲁迅先生的《风筝》,开头也是一段景物描写:
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这一景物描写给人的感受,与《鸟的天堂》给人的感受完全相反,短短的两三行字传递给读者的分明是一种冬天的肃杀和人物内心的压抑。由此我们看到,同样是自然环境描写,但因作者的心情不同,记叙的事件不同,便描绘出截然不同的画面。
策略解密
当然了,我们不仅可以写自然环境。也可辅以适当的社会环境,比如都德的《最后一课》,在小说的前几段,既有自然环境的描写:“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又有社会环境的交代:“普鲁士兵正在操练。”“我走过镇公所的时候,看树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自然环境勾画出一个孩子眼里的世界如此雅气、愉悦、美好,而随之即来的社会环境却瞬间打破了这种单纯的美好——因为战争,因为入侵者,人们不得不接受“母语”的最后一课,这种前后强烈的氛围对比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令人不得不痛恨战争,痛恨侵略者。
策略解密
④妙用修辞法。修辞是语言运用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巧妙而又贴切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常能使语言增添许多风采。在考场作文中,考生若能熟练运用修辞手法扮靓语言,定能得到良好的效果。“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这段熟悉的文字是不是立马将读者带人了春的意境中了,朱自清在《春》的开篇便综合运用了反复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使人情不自禁地感到微风拂面、春回大地的温暖之感。再如他的《匆匆》,开头以排比的句式不露痕迹地写出了时序更替、时光匆匆之感。
策略解密
⑤巧设悬念法。
一是设问开篇。开头就提出问题,或引起读者注意,或激发读者思考,或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如《万紫千红的花》开头设问:“花为什么会有各种美丽鲜艳的色彩呢?”这种开头方法,其目的是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关注,激发读者的兴趣,同时增加文章的曲折,显现文章的布局之美。
二是倒叙开篇。即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先后发展顺序进行叙述。这种方法开头,既能増强文章的生动性,又能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策略解密
在我们学习的语文课本中,倒叙开头的文章十分常见。比如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的开头:“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母亲去世,令“我”悲痛万分,这样的情境之下会不由自主地回忆起往事。
三是悬疑开篇。设置一个能让读者产生阅读兴趣的悬念,然后在文章后文阐释,慢慢揭开疑团。如《紫藤萝瀑布》开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这种开头,能一下子抓住读者的心,引发读者的思考,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策略解密
⑥引经据典法。巧妙运用古诗文、名人名言、歌词、俗语、谚语、歇后语或前人已有的深刻精辟的论述,这样可以省去许多笔墨,彰显作者的人文底蕴,有事半功倍之效。如陶世龙《时间的脚印》引用高士其的《时间伯伯》作为文章的开头,把时间拟人化,既照应了题目,又引出了时间的话题。
策略解密
⑦主角亮相法。人物开头,即开篇直接交代故事的主人公,可以从人物的姓名、身份、外貌、性格、社会地位等多方面人手,这样的开头也主要适用于以人物刻画为主导的文章。比如茨威格的《列夫 托尔斯泰》开头便是一段典型的外貌描写:
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
作者抓住了托尔斯泰迥异于常人的外貌特征,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将托尔斯泰初步呈现在我们眼前,不得不引人思考,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策略解密
而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则以简单的一句话,便将文章的主人公凸显在我们眼前:
一群茂腾腾的后生。
这里“茂腾腾”一词用得极妙,既点出了人物的特点,又能让读者感受到这些“后生”们生气勃勃的状态。
策略解密
⑧场景描写法。人物活动必然要有一定的场景,如果我们在文章开头把镜头直接切入故事所发生的背景,不仅可以节省很多笔墨以刻画重点人物,还会让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范进中举)开头便是场景描写:
范进进学回家,母亲、妻子俱各欢喜。正待烧锅做饭,只见他丈人胡屠户,手里拿着一副大肠和一瓶酒,走了进来。范进向他作揖,坐下。
开篇便是胡户长篇大论地训示范进,可见胡户打心眼里瞧不起范进,又为下文范进中举后,他对范进态度的转变做铺垫。由这一示例,我们可以看出,场景描写,可以在开篇借助各种描写方法将眼前的场景呈现出来,从而达到引人入境的效果。
策略解密
⑨叙事引旨法。这种开头往往用于议论文。它的特点是,运用最简洁的语言叙述集中蕴涵主旨的故事内容,然后自然引出题旨。如:
有两位修行僧在外云游,看见一位姑娘在水塘边踯躅。水塘太大了,她无法越过,一位修行僧默默抱起那位姑娘,跨过了水塘。晚上,另一位修行僧埋怨他说:“你不该抱那位姑娘,这有损佛门形象。”他平静地回答:“哦,是那位姑娘吧?我早把她放下了,你还抱着她吗?”
故事的简叙与主旨的引出衔连自然。
策略解密
总之,在开头方法上,可以设置疑问,吊起读者的胃口;可以单刀直入,切入正题;可以运用修辞格,营造一种氛围;可以抒情开篇,拨动读者的心弦;可以引用名言,显得精炼又深刻。无论哪种方式,都应力求避免矫情、堆砌、言之无物。
当然,文无定法,为中考作文打造靓丽开头的技巧也没有固定的模式,但同学们若能学会灵活运用以上提到的几种作文开头法,我们说,你中考作文的开头则一定会是那使“文生俏”的“凤头”了!
真题解析
写作导引
范文展示
名师点评
真题解析
◆2014年吉林省中考作文题◆
题目:那时花开
要求:(1)要自由、有创意地表达出真情实感。(2)除诗歌外,其它文体不限。(3)不少于 500 字。(4)书写规范、整洁、美观。(5)文中不得出现考生本人的姓名以及毕业学校名。
写作导引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文题“那时花开”是个意象,但包含着一定的哲理意义。审题立意的关键在于明确设定“花”的含义,并准确把握“花开”的条件。“花”可以设定为一个特定的事物,我们不能执著于“花”的字面意思,它可以是抽象或具体的事物,我们应当化实为虚,化具体为抽象,对文题的内涵进行二次挖掘,诸如理想之花、青春之花、友谊之花、信念之花、奋斗之花、坚毅之花等等。“花开”即为该事物最终实现的最好的一种结果,“那时花开”中的“那时”应该理解为“花开”的条件具备之“时”。
写作导引
写作者可以通过记叙、抒情或议论,展示或揭示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反映出条件与结果的特定关系。文学素养好的写作者可以优先选择写文学色彩较强的散文;当然也可以考虑选择写记叙文,通过一件事形象地表现主题,反映“规律”和事物之问的逻辑联系;选择写议论文的,只要准确界定了核心概念“花”的内涵,理清了“花”与相关事物之间的关系,也能够写出篇结构完整、论证严密的文章。
范文展示
那时花开
只有经历地狱般的磨练,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
——泰戈尔
人人都有一个梦,这个梦或小或大,但却都那样的神圣和虔诚。但也正因为这份高贵的希望,使人们在挫折降临时显得那样的不堪一击,不堪重负。
范文展示
在挫折面前,我们常常会不自主地放大痛苦,正如那位网友所说:“有的人能把不小心打破一个鸡蛋,放大成失去一个养鸡场的痛苦。”我想起不久前听到的一个故事,一个河南女青年独居重庆,因为感情受到挫折就准备自杀。一个名叫“生命救助热线”的组织千方百计救了她。清醒后,女青年千恩万谢,并意识到自己当时太冲动了。
其实,这正是把挫折来临时的痛苦无限放大所造成的恶果啊。
范文展示
我们总听到这样的话,“那时太痛苦了”,“那会儿我被气昏了头”,“那时真是生不如死啊!”……
凡此种种,无不提及“那时”,那时就真那么可怕吗?挫折面前,难道我们只有选择“放大痛苦”这一条路吗?
瞧瞧历史吧!我们的老祖宗归有光八次落第,于是有了《项脊轩志》这样的隽永文章;英国的大将军威灵顿七败七战,于是有了永垂千古的美名;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于是有了“苦心人,天不负”这样的豪气壮语!莫说挫折不可战胜,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淋漓的鲜血、惨淡的人生。莫说痛苦只可放大,真正的智者只会把这痛苦当作前进的动力!
范文展示
“那时”,那时的意义难道仅只留下痛苦和伤悲?
“那时”,李白不受朝廷重用,他决无灰心丧气之举,一咏便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豪迈!
“那时”,陶潜看不过官场腐败,百官勾结,百姓遭殃,他决无低沉自贱之话,一唱就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义气!
“那时”,居里夫人身患血癌,她决无自暴自弃的举动,一开口就是“成功路上不是用泪水而是用鲜血铸成”的坚韧!
“那时”……
范文展示
那时,我们确不该把痛苦放大,聪明的人不会站在废墟上哭泣,让我拥有那迎难而上的大智慧。
挫折作笔,
痛苦为墨,
在这一路长途上,
我们收获成功。
挫折面前,
我们高歌:
那时花开!
名师点评
这是一篇在构思立意和布局谋篇上都有独到之处的考场力作。作者紧紧抓住“那时”,即“挫折降临时”来作文章。从挫折降临时人们惯用的心态和此后的醒悟展开分析,列举古今中外名人的成功事例,令人信服地证明了一条永恒的真理:真正的智者会把痛苦当作前进的动力,幸福的花永远为勇士而开。全文开口小,挖掘深,思维力度强,分析入情入理。
文章在布局上也颇多值得称道之处:开头以泰戈尔的诗句点明主旨和中心,运用两个反问句亮出自己的观点,用排比的方式简述典型事例,最后以一首小诗收束全文,将文章推向高潮,凤头豹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真题解析
◆2012年天津市中考作文题◆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花儿是泥土的微笑。”在大千世界中,每一个生命,每一种体悟,每一段时光,甚至每一次破茧而出、痛并快乐的经历,都值得我们以微笑去迎接,以微笑倾听,以微笑包容,以微笑纪念和珍藏……
题目:以微笑
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2)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3)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4)字数不少于600字;(5)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写作导引
贴近考生生活实际,引导考生关注、思考人生与社会,是天津中考作文命题的一贯思路。如2011年的“如星子滑过夜空”,要求考生回顾自己初中三年的生活,撷取其中印象深刻、感动持久、教益良多的镜头,予以生动形象地再现。今年的作文题尽管有了“以微笑 ”的限定,貌似缩小了话题的范围,但实际上将选材的半径延伸了很多,试题的引导语部分对“微笑”的“对象”做了提示。考生既可以写自己的亲身经历,也可以写“道听途说”的见闻;既可以写对人生的感悟,也可以写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思考,让所有考生都有话可说,所以,这仍是一道颇具开放度的作文题。
写作导引
作文“好写”,并不意味着一定能“写好”。要想“写好”,需在以下几方面着力:
1.准确理解作文题尤其是关键词的内涵与外延,确定恰当的切入点。
“以微笑 ”是个半命题作文,审题时首先要对“微笑”做具体解析,比如微笑可以分为哪几种情况,各有什么不同的意味等等。发自内心的微笑,表达的是自信、乐观;与人交往时的微笑,表达的是善意、尊重,或者豁达、宽容;面对考验、打击时的微笑,表达的则是坚强、镇定。当然,考场上考生可能无法将“微笑”想象得如此全面,但应该对某一种微笑(即自己颇有感触的那一种)有清晰而准确的理解。
写作导引
将作文试题补充完整,要注意两点:①主体是谁?这点不要求明示出来,但写作者心里要有数。②横线上补充的成分应是动词或动宾短语形式,内容是受隐形的“主体”制约的。比如“以微笑对待爱我的人”,“以微笑迎接每一天”,主体应该是“我”或“我们”;“以微笑服务上帝”,主体应是服务员、公务员等;“以微笑迎接挑战”,主体则是那些即将去做有难度的事情、去工作的人(也包括自己)。
写作导引
2.避免人云亦云,写出“我”的认识与感悟。
“以微笑对待爱我的人”“以微笑面对人生的不幸”“以微笑迎接美好的未来”,类似的习作占了很高的比例,考生的习作有立意趋同的倾向。从应试的角度,这样的选择算不得上策。并不是说,考场作文不能写这些,关键是看你能不能写出自己的认识与感悟来。
写作导引
3.选择最适合的文章形式,力求表现手法的多样化。
“不限文体”利于每个考生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章样式。写记叙文,要注意叙述的详略、情节的起伏、点睛的适当与适度等;写议论文,要注意分析的具体、思路的清晰、说理方式的变化;写散文,要注意所选几个画面或材料之间的角度及内在联系,要尽量写出诗情画意。其他文体,如书信、小小说、新闻访谈等等,也可以试一试,但习作必须符合这些文体的“特征”。
范文展示
以微笑珍藏曾经
天津考生
随着6月25日的临近,我的初中生活,在某种意义上已经结束了。
站在开满紫色小花的树下,只要稍抬头,便能看到那片片半透明的浅紫色花瓣在空中翻滚、打转,飘飘悠悠地落下。
如此熟悉的画面,在这条已经走过无数次已经熟悉无比的路上,这一棵熟悉的开满紫色小花的树下。一种莫名的忧伤从心底最深的地方一点一点地溢出,无法阻止。才想起,我就要毕业了,那些事那些景那些属于初中生活的一切都将成为过去。
范文展示
听着班主任最后的训话,每个人默默地,仿佛希望静静地记住也许下一秒便要失去的东西。少了平日的轻声细语或喧闹,老师停下来时偌大的教室便显得寂静。窗外的阳光很灿烂,还有那夏天特有的蝉鸣。
在那片安静中,我把记忆中属于初三的片段细细地重温了一次。每天都在一张又一张接踵而来的卷子中埋首奋斗,偶尔抬头时与同桌相视一笑,胸口总有一种暖暖的感觉。每个清晨大家都带着黑眼圈互相打着招呼,有时拍拍对方的肩膀说句“别累坏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哦”,脸上便会浮现一种幸福的微笑……那些如夏日树叶般翠绿的时节,想起时都好像感受到了透过阳光看清晰叶脉的那种兴奋,那种幸福。
范文展示
那些曾经一起走过哭过歌过并深深爱过的日子,却在今天开始离我们远去,不知道那一片沉默中我亲爱的同学们是否在想着同样的事,怀着同样的心情?
站在开满紫色小花的树下,看树叶飘然落下,想起同学录上的那段话:当未来的某一天我们各奔东西,也要记得彼此。那是属于我们的记忆,独一无二的记忆。
微笑着回首,把记忆珍藏;微笑着前行,没有忧伤。
名师点评
本文的开头和结尾很有特点,文章开篇以“开满紫色小花的树”切入,结尾又以“开满紫色小花的树”收束,“开满紫色小花的树”见证了作者的初三生活,作者以此表达对曾经的学习生活的留恋,对师生情、同学情的珍视。
“开满紫色小花的树”既是对作者初三生活的见证,又形成了结构上的首尾呼应。最后借同学录上的话巧妙点睛,浑然天成,独具匠心。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