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风的话》教学设计-鲁教版五四制六年级音乐上册
年级:六年级上册
课时:第 1 课时
课标分析
《西风的话》整个教学设计以《音乐课程标准》为指导思想,注重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音乐要素为线索,课堂中突出音乐实践,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凸显教学重难点,把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贯穿始终。
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本课从导入环节就开始创设情景,让学生感受冬奥会上体育收获的美,整堂课面向全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强调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秋之美、鉴赏秋之美、对音乐情感内涵和表现形式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丰富和发展形象思维,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2.体现音乐文化的人文情怀。歌曲以拟人化的方式,以第一人称“西风”简练而生动的话语,描写了一年来小朋友的成长和节令景物的变化,点出了深秋的特征,寓意深刻而耐人寻味。
3.突出音乐实践,强调能力培养。本课从发声练习由浅入深,培养自然放松的正确歌唱习惯,带着问题聆听歌曲,对于歌曲的感受由浅入深。节奏的练习到唱谱练习,从感性模唱到模仿教师演唱,再逐步过渡到听琴演唱,提供了音乐技能的形成过程。歌唱技能方面,从齐唱到对唱的过渡,同时在建立了必要的声乐、律动表演后,教学的终极目标——审美能力就会随之提升。
4.把激发兴趣贯穿学习的始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的动力。本课从创设情境、律动舞蹈、游戏、老师范唱、学生模唱、动态的旋律线、奖励评价机制等多媒体设计的图文并茂,使教学更为生动,从而也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教材分析:
《西风的话》是黄自于上世纪 30 年代创作的歌曲。歌曲以儿歌的形式出现,借“西风”之口,寥寥数语,简练而生动地描写了一年来小朋友的成长和节令景物的变化,点出了初秋的特征,饶有情趣。同时,作者明快的描绘了乡村儿童简单纯洁的美好心灵,并以此鼓励青少年珍惜时光,憧憬未来。歌曲的曲式为四乐句组成的方正性单乐段,节奏平稳对称、结构自由、前两乐句为句首相同平行乐句,节奏前紧后松,给人宽广之感,旋律流畅,跌宕起伏,变化有致,使歌曲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展现自我,求知欲浓,已经具有参与意识和交流愿望,获得新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增多,表达感情的方式较之小学阶段有明显变化。因此,本课通过多种形式的艺术实践活动来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育观念,巩固和提高音乐表现力。拓宽视野,增强多元化教育。通过教师精心设计,让学生在创作实践中感受到音乐的无穷魅力,认识到生活,给音乐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使学生的感受能力和实践、创造能力同时得到发展。
教学目标:
1.我要体会旋律线的起伏与音乐情感发展变化之间的关系。(学习重点)
2.我能够用连贯优美的声音完整、熟练地演唱歌曲,有感情的表达歌曲意境,最后背唱歌曲。(学习难点)
3.我要珍惜时间,热爱生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音乐活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意识,培养学生节奏感和创造力,训练协调性,合作能力,加深对歌曲风格的理解。
2.通过聆听、模拟、音乐对比、学生自主表现等,实现学习目标。
教学方法:
欣赏法,听唱法,表演法、创作法,自学与启发引导法、合作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乐器、道具、钢琴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学习手语舞蹈《一起向未来》。
【设计意图】手语舞蹈《一起向未来》,增强学生合作意识,让学生感受一个热闹、充满喜悦的氛围。享受表现音乐所带来的成功感和愉悦感。
2.导入课题;邀请神秘嘉宾“西风”,我们用歌声和他打个招呼,用呜来哼一哼。
【设计意图】
通过聆听、想象、提问等手法,让学生初步体验速度的变化,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创设意境直接导入。
二、 出示学习目标
三、 赏“风”
1. 聆听音乐,接着小游戏。
2. 介绍作曲家黄自,出示课件黄自(1904-1938)作曲家,音乐家,江苏川沙(今属上海市)人,曾赴美国学习作曲、钢琴。1929 年归国后,先后在上海沪江大学音乐系任教,并兼任音乐教务主任。作品听唱剧《长恨歌》合唱曲《抗敌歌》《旗正飘飘》。爱国歌曲《热血》,其中,《思乡》、《长恨歌》、《抗敌歌》被评为 20 世纪华人音乐经典。
四、 唱“风”(歌唱教学)
1.再次聆听音乐,分析歌曲旋律,画出旋律线。同学们一边聆听音乐的旋律,一边把旋律线画出来。(两个小组各派1 人板书)
2.仔细观察歌曲的节奏,有什么特点?(四句相同),
3.随师一起模打节奏,读歌词。(感受西风的力度变化,由远到近,由弱到强)
4.加歌词视唱
5.发现哪些力度变化,解决一字多音七度大跳。
6. 用“啦”完整模唱,注意小节线处换气模唱,音的连贯,表现力度强弱的变化。
7.西风的悄悄话。
8.加乐器,我和学生合作。
9.学生小组合作(有律动的合唱,领唱,齐唱等展示)。
10.创编活动:加道具,有律动的的表演。
老师给予建议(注意:要字正腔圆,演唱“袄”、“高”、“蓬”、“红”等字要使声音饱满,吐字清晰。唱后学生自我评价教师点评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纠正。)
【设计意图】:此环节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部分,歌曲节奏、旋律虽然简单,但演唱起来会有音准、气息控制的困难,一是重难点解决,二是引导学生自主对歌曲的表现形式及情感内涵进行把握,从而达到欣赏美、感受美、表现美的升华。为了营造更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一步对歌曲的发声等方式进行情感色彩的渲染,启发学生唱好歌曲,领会词曲的完美结合。把原本枯燥的学唱歌曲过程,变得生动丰富。
五、拓展收获—情感升华(总结)
1.引导学生总结秋天的收获,出示视频。
2、你们出生在一个伟大的国家,成长在一个最好的时代,作为青少年该怎么做呢
---要有感恩之心,珍惜时间,热爱生活。
【设计意图】: 总结升华本节课。
评测练习
1.歌曲的速度、情绪、节拍是怎么样的?歌曲有几个乐句组成?
2.这么柔和抒情的歌曲,作曲家是谁呢?
3.请两个小组各派一名同学上台画出旋律线。
4.仔细观察歌曲中的节奏有什么特点?
5.大家发现哪些力度记号?
6.找一找西风到底告诉我们什么悄悄话?
7.如果这首歌曲配合着动作翩翩起舞,会不会更好呢?
8.秋天是收获的、喜悦的,谁都在收获果实呢?
9.作为青少年的我们该怎样做呢
课后反思
六年级孩子受心理年龄特点的影响,教学方法最好尽可能的具体主动些,循序渐进诱发孩子的形象思维,从而引起兴趣,激发学习的欲望,主动参与学习。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始终以音乐审美贯穿始终,引导学生体会音乐要素对作品表现的重要性,且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部分学生掌握歌曲不够扎实,经过反思,觉得设计的教学过程语言不够精炼,教唱欠缺细节,所以进行了整改,与此同时还发现音乐是抽象的,每个人对同一首音乐作品的感受是不同的,教师不应理解性的讲太多、太具体,从而限制了学生的想象,阻碍了想象能力的培养。而应把更多的空间留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愉悦体验。在学习过程中,我激发学生用笔画出旋律走向,并在难度较大的地方配以模打、律动、模唱等教学,几次练习下来,孩子们的音准有了明显的提高。在此基础上,再次导入环节的重难点,引出前后呼应,最后激发学生情绪,让学生用简单形象的线条,加上情绪渲染就很好的掌握了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