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目标导航
思维导图
知识要点
历史图片
解题技巧
课堂探究
过关训练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
学习目标 1.掌握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了解周王室衰微的原因与后果。(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3.知道春秋时期的主要霸主,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一、春秋时期的起止时间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
二、春秋时期经济发展情况
1.农业:春秋后期, 和 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2.手工业:青铜业、 、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
3.商业: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 货币被更多地使用。
金属
冶铁业
牛耕
铁制农具
三、春秋时期政治状况
1.王室衰微:
制逐步瓦解,周王虽然在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但已无力控制诸侯,诸侯不再听从王命和定期向天子纳贡,他们 ,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竞相称霸
分封
2.诸侯争霸:
(1)原因: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了自身利益而争斗。
(2)争霸旗号:以“ ”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的地位。
(3)霸主: 、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先后称霸,长江下游的 国和 国也先后北上争霸。
(4)影响: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出现了大规模的 。
民族交融
越
吴
齐桓公
尊王攘夷
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 春秋争霸形势图
★(2021广州)根据规定,诸侯国国君每五年就要朝见周天子一次。据鲁史《春秋》记载,二百四十二年间,鲁国国君朝见周天子只有三次,朝见晋国国君多达二十次。这反映了春秋时期( )
A.中央集权加强 B.周王室衰微
C.社会和平稳定 D.儒学居主导地位
B
【解析】由材料“二百四十二年间,鲁国国君朝见周天子只有三次,朝见晋国国君多达二十次”可知,春秋时期,诸侯势力强大,周天子的权势日渐衰落,B项正确。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项。
1.【教材材料研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
材料中的“方伯”指一方诸侯之长。想一想:春秋时期诸侯取代周王室操纵了国家政治,使得整个国家处于什么样的状态?
答案:
研读:根据材料“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政由方伯”可知,当时周王室衰落,一些强大的诸侯取代周王室操纵了国家政治,且发动战争兼并其他弱小的国家。
状态:春秋时期,诸侯逐渐取代周王室操纵了国家政治,使得整个国家处于诸侯各自为政、相互攻伐、分裂割据的状态。
2.【史料研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评价春秋争霸战争时,有的人说,“春秋无义战”。列宁曾这样评价战争:“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战争,它们虽然像一切战争一样不可避免地带来种种惨祸、暴行、痛苦,但它们仍然是进步的战争,它们促进了人类的发展,加速破坏了极端有害和反动的制度。”
研读:
从列宁对战争的评价角度,说说春秋时期的战争对历史前进的积极作用。
根据材料“它们促进了人类的发展,加速破坏了极端有害和反动的制度”及所学知识可知,春秋争霸战争虽然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但在争霸过程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加速了统一的步伐,促进了民族交融,逐渐过渡到封建社会。
答案:
作用:春秋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但在争霸过程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加速了统一的步伐,促进了民族交融,逐渐过渡到封建社会。
课堂过关(难度★)
(一)知识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 )1.生产生活离不开工具的革新。下列古代生产工具中,代表了春秋时期较高发展水平的是
一、单项选择题
D
A.打制石器 B.骨耜 C.青铜铲 D.铁农具
( )2.“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休,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明确地、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引发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根本原因是
A.各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
B.都江堰的修建
C.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并进一步推广
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C
(二)知识点:王室衰微
( )3.(教材母题:教材P32课后活动第1题改编)按照周朝礼制,天子可以享用九鼎,诸侯只可用七鼎。到了春秋时期,郑庄公带头享用九鼎,其他诸侯纷纷效仿。这一现象说明
A.郑庄公成为春秋首霸 B.周朝礼制进一步完善
C.天子与诸侯关系亲密 D.周王室权威受到挑战
D
( )4.(教材母题:教材P30材料研读改编)“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方伯:一方诸侯之长)。”这反映了
A.周朝政局稳定 B.分封制得到巩固
C.周朝即将灭亡 D.周王室地位下降
D
(三)知识点:诸侯争霸
( )5.(教材母题:教材P31插图改编)“他对内整顿朝政,对外‘尊王攘夷’,终于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春秋五霸第一人。”
“他”的封地大约是图中的
B
( )6.某同学搜集了“数典忘祖”“管鲍之交”“老马识途”“秦晋之好”“退避三舍”“卧薪尝胆”等成语,请你确定一个主题,应选择(跨学科·语文)
A.春秋争霸 B.战国称雄 C.秦灭六国 D.楚汉之争
A
素养提升(难度★★)
( )7.考古发现,春秋战国时期的赵国遗址(河北)出土大量农具,其中铁农具占全部农具的65%;同时期的燕国遗址(辽宁)出土的铁农具占全部农具的85%以上。这证明(历史解释)
A.南方地区没有使用铁器
B.北方地区已经淘汰石、青铜器
C.当时农业生产技术提高
D.南北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C
A.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经历了漫长的蒙昧时期
B.国家的产生,标志人类社会由蒙昧进入文明
C.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推动社会变化发展
D.统治力量的变化,引起了各国进行社会变革
( )8.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对下表所含的历史内容,解释最为准确的是(历史解释)
C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青铜时代 铁器时代
打制石器 磨制石器 青铜器 铁农具、牛耕
采集渔猎 原始农业 奴隶和奴隶主阶级,井田 私田,新兴地主阶级
( )9.朱绍侯在《中国古代史》中写道:“随着王权的沦落,诸侯对天子的朝聘、贡献大大减少,王室财政越来越拮据,不得不仰赖诸侯的资助。”材料中说明
A.周王管辖地缩小 B.诸侯各自为政
C.社会经济发展 D.周王室衰微
D
( )10.《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据考证,该诗为赞美齐桓公帮助卫国人打败狄人而作,印证了齐桓公“尊王攘夷”的政治策略。与以上信息相关的史实是(跨学科·语文)
A.牧野之战 B.楚汉之争
C.春秋争霸 D.官渡之战
C
二、非选择题
11.春秋时期是一个政治局面分裂动荡,军事斗争频仍,社会经济有很大发展的变革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耕种土地。在湖南、河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发掘出一批铁制农具。此外,至迟在春秋末年,人们已使用牛来耕地。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随着王权的沦落,诸侯对天子的朝聘、贡献大大减少,王室财政越来越拮据,不得不仰赖诸侯的资助,周桓王(东周第二位君主)曾派人向鲁国求赙(丧葬费)。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
材料三 春秋时期有众多的诸侯国,其中比较强大的有十几个。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斗争。在此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时期农业方面取得怎样的发展。思考这种发展对诸侯实力会产生什么影响。(4分)(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发展: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2分)
影响:促进农业发展,使各诸侯国实力得到增强。(2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指出这一变化出现的原因?(4分)(历史解释)
变化:王室衰微,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也不再定期向天子朝贡,致使周王室在财政上陷入困境,甚至要依赖诸侯国的经济支持。(2分)
原因:周王名义上是天下“共主”,但已无力控制诸侯。(2分)
(3)材料三描述的是春秋时期的什么现象?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种现象产生的影响。(4分)(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现象:诸侯争霸。(2分)
影响: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与此同时,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2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2分)(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时代特征:生产力发展;王室衰微,诸侯争霸。(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