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 自然资源概况
一、教材分析
本节选自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自然资源概况》,主要包括两个内容:什么是自然资源和自然资源的分类(即可再生资源和飞可再生资源)。对应的课标表述为:“举例说明可再生资源和飞可再生资源的区别”。
关于什么是自然资源,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将其归纳为“存在于自然界的能为人类提供福利的物质与能量”,有利于学生理解。除此之外,教材从两个方面简单阐述了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自然资源的概念是变化的;自然资源的数量是巨大的,但又是有限的。由于相对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活常识而言,自然资源的这些特征过于抽象,所以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需要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身边的实例或数据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形成直观、具体的认识,以期突破。
关于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材先是用比较浅显的语言介绍了两者的概念,并通过几个活动题练习、巩固,最终形成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观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所感受到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都是来自于自然环境中的,对人类的生存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已有相当的感知。因此本堂课可以通过学生相互交流、联系自己生活实际去加深体会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使用,加深学生对自然资源的感知水平,并上升到认知水平。再者,学生在初一年学习过程中,有或多或少的接触自然资源的相关知识,但一直没有进行系统的学习,本节的学习也正好对这部分知识进行梳理。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出自然资源的概念及类型;
2、举例说明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在特征和利用方式上的区别;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完成P61课本活动题1,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出自然资源的概念及类型;
2、从“人口素质”和“人口数量”入手,以太阳能和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两方面把握自然资源概念的扩展性和数量的有限性两个特征;
3、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活动题、案例分析等,举例说明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在特征和利用方式上的区别。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回顾上塘中学开展的“文明小袋鼠”、“光盘行动”等活动,书写倡议书,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
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概念及特征和利用方式上区别。
五、教学难点
自然资源的特征
六、教学用时:1课时
七、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1、图片导入:生活中破坏公物、浪费资源的现象;2、自然资源在我们生活中扮演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本节课我们要来学习《自然资源概况》,主要学习自然资源的概念、特征、分类三个方面。首先我们先来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 说说生活中浪费资源的现象。了解本节课的知识脉络。 从身边入手
讲授:概念 1、指导学生齐读课文第一句话,思考:(1)自然界存在的物质都属于自然资源吗? (2)自然资源主要有哪些类型?2、小结:自然资源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存在于自然界;能够为人类提供福利。3、引导学生完成课本P61活动题1:判断哪些属于自然资源?为什么?甘蔗、铁矿石、小麦、闪电属于还是不属于自然资源?为什么?4、生活中就有很多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例子,引导学生找一找教室里的“自然资源”。5、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如农业生产离不开土地、阳光、水;书本、纸张原料来自森林等。 齐读课文,先从字面上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完成课本P61活动题1,加深对自然资源概念的理解。找一找生活中的“自然资源”。 培养学生阅读课文的能力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特征 (过渡)存在于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之所以能称之为自然资源,关键在于看它是否能“为人类提供福利”。而这,关键在人,主要看人口的素质和数量。1、人口素质越高,科技越发达,过于认为不属于自然资源的物质与能量,现在也被纳入了自然资源的范畴,如太阳能等。(概念的可扩展性)2、“说不定到哪一天,海啸、地震、风暴等都会成为自然资源。”你认为这有可能吗?3、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也使得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不断下降。引导学生分析中国主要自然资源的总量和人均占有量在世界上的占比对比。(数量的有限性) 举例说出太阳能在生活中的运用。分析中国主要自然资源的总量和人均占有量在世界上的占比对比,理解中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的特征。 突出“人”的重要性,为下文埋下伏笔
分类 (过渡)在我们熟悉的自然资源中,你思考过煤、铁等矿产资源和水、土、生物资源有什么区别吗?下面我们来学习自然资源的分类。1、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P62-63,思考: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各自的概念和例子。2、展示多种自然资源的图片,(1)请小组按对所有的图片进行分类。(2)请每个小组展示分类结果,并阐述理由。3、小结。(过渡)可再生资源有自我更新的能力,那是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呢?4、水资源可以“循环使用”,土地资源可以“重复利用”,展示图片闹水荒、黄河断流、土地荒漠化等,引导学生思考:这是怎么回事?5、指导学生完成P62活动题1,小结:可再生资源应有计划、有限制地加以开发利用。(过渡)可再生资源可以在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能够重复利用、循环使用,那非可再生资源呢?6、非可再生资源以矿产资源为主。简单介绍什么是矿产资源。7、引导学生读图3-6中国主要能源矿产分布图,思考:图中有哪些中国主要的能源矿产?它们又主要分布在哪里?8、展示案例,引导小组分析讨论。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拨、小结:非可再生资源的形成周期极为漫长,在人类历史时期几乎不能再生,应尽可能综合利用、注意节约和保护。 自主阅读教材,从字面上理解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的概念、特征。小组合作,对多种自然资源进行分类,并请代表阐述理由。观察图片可得:可再生资源如不注意保护,也会枯竭。完成P62活动题1,理解可再生资源应“有计划、有限制”地开发利用。简单了解什么是矿产资源。读图3-6,找出中国主要能源矿产的主要分布地区。小组合作讨论,分析案例,并请代表发言。 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读图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过渡)对待可再生资源要有计划、有限制的使用,而对待非可再生资源也要注意综合利用、节约和保护,这也是决定于人。1、简单介绍:“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力守生态底线。2、我们不是政策的制定者、领导者,但在生活中我们依然可以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1)上塘中学“小袋鼠行动”、光盘行动、爱护公物主题班会等。(2)写一写:保护资源、保护环境倡议书。 简单了解“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说一说身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例子。写一写倡议书。 结合时事。学习“生活中的地理”;情感教育。
课堂练习 读漫画《手下留情》:筷子一次性,树木难安宁,劝君手留情,护绿在心中。1、图中的树木是( )A.土地资源 B.气候资源C.可再生资源 D.非可再生资源2、这幅漫画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A.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B.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C.保护森林资源,爱护人类家园 D.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作业 课本P65活动题3、4
总结(板书)
反思 本节课,目标设置合理,达成度较高;教态自然,语言流畅;启发式教学运用到位;板书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字迹工整;抓住“人”这一主线,设计较为巧妙;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设置较为合理;知识面较广,如补充了邓曰谟的事迹介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较为到位。、值得探讨的地方:知识点的教学上,太阳能的运用可以尝试归类;自然资源的分类是有依据的,应进行介绍;森林资源的选择性砍伐还有利于改善森林的密度;可以强调“可再生资源如不利用也是一种浪费”;“富矿”、“贫矿”不是仅仅从数量上来说,更重要的是从资源的品质上来说的。小组合作学习之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两分钟,要现有自己的“思想”,才能有“碰撞”等。
3.1自然资源概况
1 存在于自然界(天然) 素质 科技 可扩展性
2 为人类提供福利 数量 人均 有限性
可再生资源:短时间内 有计划、有限制
三、分类 决定于人
非可再生资源:相当长时间 综合利用、节约和保护
附录:
1、资源:资:本义钱财;源:事物的来由。
资源
基本解释:①一国或一定地区内拥有的物力、财力、人力等各种物质要素的总称。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大类。前者如阳光、空气、水、土地、森林、草原、动物、矿藏等;后者包括人力资源、信息资源以及经过劳动创造的各种物质财富。
②计算机系统中的硬件和软件的总称。如存储器、中央处理机、输入和输出设备、数据库、各种系统程序等。由操作系统进行系统的、有效的管理和调度,以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工作效率。
2、广义的自然界指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客观物质世界 ( https: / / www. / s wd=%E7%89%A9%E8%B4%A8%E4%B8%96%E7%95%8C&tn=44039180_cpr&fenlei=mv6quAkxTZn0IZRqIHckPjm4nH00T1YdPycsPWwhuWRkuhD3nymY0AP8IA3qPjfsn1bkrjKxmLKz0ZNzUjdCIZwsrBtEXh9GuA7EQhF9pywdQhPEUiqkIyN1IA-EUBt1rjfkrjR1P0" \t "_blank )。
狭义的自然界指与人类社会相区别的物质世界。即自然科学所研究的无机界和有机界。
3、世界地球日即每年的4月22日,是一项世界性的环境保护运动。2015年国土资源部办公厅近日下发通知,确定第46个世界地球日活动主题为“珍惜地球资源 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益”,并确定4月19日~4月25日为主题宣传活动周。
4、成语故事】
(1)故事选自《吕氏春秋·孝行览》的《首时篇》。“竭泽而渔”,意思是淘干了水塘捉鱼。比喻取之不留余地,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
(2)古文对照:
昔晋文公将与楚人战于城濮,召咎犯而问曰:“楚众我寡,奈何而可 ”咎犯对曰:“臣闻繁礼之君,不足于文;繁战之君,不足于诈。君亦诈之而已。”文公以咎犯言告雍季,雍季曰:“竭泽而渔,岂不获得 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 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文公用咎犯之言,而败楚人于城濮。反而为赏,雍季在上。左右谏曰:“城濮之功,咎犯之谋也。君用其言而赏后其身,或者不可乎!”文公曰:“雍季之言,百世之利也。咎犯之言,一时之务也。焉有以一时之务,先百世之利者乎 ”
上述雍季所说的话中“竭泽而渔,焚薮而田”,后来就成了成语。《淮南子·本经训》作“焚林而畋,竭泽而渔”;《淮南子·至述训》作“涸泽而渔,焚林而猎”,比喻无止境地索取,不留余地。
比自然资源更重要的是人的素质!!!
让资源有今生也有来世。
二、特征
一、概念
人
决定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