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走月亮(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鹅、卵”等8个生字,会写“淘、牵”等15个生字,理解“淘洗、运载、闪闪烁烁”等词语的意思。2.通过多种途径,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摘抄、积累文中优美、生动的词语。3.朗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8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难点:了解课文内容,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教学准备 相关图片、相关音乐、生字词卡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幻灯片示例
创设情境导入课题(5分钟) (出示月夜图,并配以舒缓的音乐)秋天一个曼妙的月夜,一个小朋友和妈妈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散步。那夜的月色多好啊!妈妈讲的故事多动听啊!小朋友被深深地陶醉了。(板书课题:走月亮)同学们,你们有过和亲人在月下漫步、闲聊的经历吗?当时你的内心有怎样的感受?回忆当时的情境,和同学分享你童年的乐趣吧!(学生自由交流)
初读课文学习字词(25分钟)初读课文学习字词(25分钟)初读课文学习字词(25分钟)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2.请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想一想本文可以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都讲了什么内容?(教师相机指导)3.说说每一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1-3):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我”和阿妈在小路上走月亮。第二部分(4、5):写“我”和阿妈在溪边走月亮。第三部分(6、7):写“我”和阿妈在田埂上走月亮。第四部分(8、9):写走月亮带给“我”的美好感受。4.认读生字新词。(1)出示学生认为难读的词语:洱海 淘洗 柔和 牵着 运载 填上 庄稼风俗跃出 稻穗 成熟 鹅卵石 坑坑洼洼 闪闪烁烁(2)自由读,同桌互读,指名读,教师相机正音。重点强调:注意读准平舌音“载、俗、穗”,翘舌音“洱、柔、熟、烁”,后鼻音“庄、坑”,边音“卵”。另外,注意多音字“载”,在这里读“zài”,组词为“运载”,它还有一个读音是“zǎi”,组词为“记载”。(3)展示读:开火车读,分组赛读。5.识记字形,正确规范书写生字。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淘 牵 鹅 卵 坑 洼 填 庄 稼 俗 跃 葡萄 稻 熟(1)读准字音。(2)识记生字。形近字比较:淘—掏 鹅—饿 洼—娃组词扩展:牵挂 牵连 牵强 牵手 牵制风俗 习俗 通俗 俗气 俗不可耐 移风易俗熟练 熟悉 熟菜 熟人 熟能生巧 深思熟虑形声字结构特点:比如“葡”,形旁是“艹”,表示与植物有关,“匍”是声旁,表示读音。(3)教师重点针对以下几个字进行指导、范写:“淘”,注意左边部分呈弧形,右边里面要写小。“洼”,注意右边是两个“土”,横画间距要均匀。“稼”,左小右大,右边的“家”要稍写得窄一点。“稻”,左窄右宽,右下部是“臼”,里面不粘连。“牵”,上中下结构,书写时中间的秃宝盖要宽一些。指导学生按笔顺规则写字,并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6.理解重点词语并学会运用。淘洗:用水洗去杂质和污垢,引申为保留好的,除掉坏的。造句:我们煮米饭之前要好好淘洗大米。柔和:柔软,温和。造句:傍晚,柔和的月光洒在海面上。运载:装载和运送。造句:秋天,运载粮食的汽车在公路上来回奔跑着。汩汩:拟声词。形容水或其他液体流动的声音。造句:那条小溪汩汩地流过岩石。浇灌:本课指把水输送到田地里。造句:农民伯伯用河里的水浇灌土地。镀亮:一种工艺,可以使金属起到装饰、耐磨的效果。造句:太阳升起时,天边就像被月光镀亮了似的。奇妙:稀奇神妙,美妙。造句:弟弟的小脑袋瓜里有许多奇妙的想法。
课堂练习巩固提高(5分钟)
课堂小结课后作业(5分钟) 1.熟记本课的生字新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句。4.谈一谈自己读完本课后的初步感受。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今天这堂课上,我们主要学习了生字新词,了解了生字书写时易犯的错误,还朗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划分了文章的层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品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月光下的美丽景象。2.体会“我”和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体会月光下“我”获得的无限乐趣。3.朗读课文,能正确、流利地背诵课文第4自然段。
重点难点 重点:朗读课文,理解“走月亮”中“走”的含义,感受情美、景美。难点: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谈自己的切身体会。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幻灯片示例
复习旧知巩固字词(9分钟) 1.出示本课生字新词,考查学生掌握情况。2.检查朗读课文情况,并让学生用几句话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相机进行指导。(示例一:本文通过描写“我”和阿妈手牵手在月光下漫步,看到了许多美丽的景象及体验到的无比欢愉的心情,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示例二:这是吴然写的一篇文字优美、意境幽远的抒情散文,文章从孩子的心灵感受出发,描绘了一幅秋天月夜下的动静结合的优美画面,充满了童真气息,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精读课文读中感悟(25分钟)精读课文读中感悟(25分钟) 1.自主交流,初识美感。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出示自读要求,并引导学生圈画重点。A.画出文中写景的优美句子。B.画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C.画出文中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的句子。小组合作交流,仔细读一读圈画的语句,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2.汇报展示,品析语句。学生汇报圈画的语句,教师相机点拨重要语句。出示句子: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教师指导: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省略号省略了哪些内容,用在这里起什么作用?想一想,月光还可能照亮哪里呢?出示句子:秋虫唱着,夜鸟拍打着翅膀,鱼儿跃出水面,泼剌声里银光一闪……从果园那边飘来果子的甜香。教师指导:这两句话描写了“我们”在田埂边欣赏到的风光,作者是从哪些感官角度进行描写的?从中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出示句子:哦,阿妈,我们到田埂上去吧,你不是说学校放假了,阿爸就要回来了吗?我们采哪一塘新谷招待阿爸呢?教师指导:这两句话描写的是什么内容?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感情?出示句子:啊,在我仰起脸看阿妈的时候,我突然看见,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教师指导:月亮牵着星星走,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句中的省略号有什么作用?3.引导学生思考并探究其他知识要点。(1)课文前两个自然段描写了月亮升起来的情景,有什么作用?(教师相机指导:描写月亮升起来的情景,突出了月光的明亮、皎洁。正因为有这样的月光的照耀,才有了下文“我”和阿妈走月亮的事。这是做铺垫的手法,可以巧妙地引起下文。)(2)“我和阿妈走月亮”在文中出现了四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教师相机指导:“我”和阿妈每到一个地方,都感觉到那里的景色太美了,太让人沉醉了,都感觉到很愉快,所以反复说“我和阿妈走月亮”,抒发了“我们”的幸福与喜悦之情,使情感的表达更加充沛,文章更有感染力。同时,这句话多次出现,也起到了串联全文内容的作用。)(3)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说“多么奇妙的夜晚啊”,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这个夜晚的“奇妙”表现在哪儿?(教师相机指导:说这是一个“多么奇妙的夜晚”是因为这个夜晚有明亮的月亮,柔和的月光,美丽的风景,在走月亮中“我”感受到了阿妈的温暖,看到了人们的劳动成果,体会到了生活的幸福,还憧憬着更美好的未来。)
积累方法指导写作(3分钟) 本文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美丽的风景、美好的生活、真挚的感情都通过“我”的观察、“我”的感受写出来,“我”的心中充满了欣喜和幸福感。写景时也抒情,抒情时也写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总结全文延伸拓展(3分钟) 说到亲情,你们的眼前会浮现怎样的画面?是蹒跚学步时妈妈伸出的双手,是风雨中爸爸撑开的雨伞,还是月夜奶奶讲的动听的故事?……亲情伴随着生命的每一刻,你感受到了吗?请用一段话写一写吧。(提示:在和亲人的相处中,他们有哪些举动?他们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通过教学,我发现个别学生在体会月夜的美时,想象仍不够丰富,朗读仍没感情,这与他们不会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有关。因此,在课堂上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并创设好情境,让大家一起畅谈与家人的美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