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湖心亭看雪》课件(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湖心亭看雪》课件(共3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04 15:39: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上册
湖心亭看雪
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若把西湖比明月,湖心亭似广寒宫。
——《西湖》[清]周起渭
如月当空,偶以微云点河汉。
在人为目,且将秋水剪瞳神。
——[明]张岱
是日更(  )定矣
余拏(  )一小舟
拥毳(  )衣炉火
雾凇(  )沆(  )砀(  )
与余舟一芥(  )
有两人铺毡(  )对坐
湖中焉得更(  )有此人
余强(  )饮三大白而别
舟子喃喃(  )曰
读课文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chóng zhēn)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gēng)定矣,余拏(ná)一小舟,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dī)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jiè)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zhān)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gèng)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qiǎng)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 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nán)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
张 岱
湖中人鸟声俱绝(  )
是(  )日更定矣
惟(  )长堤一痕
与余舟一芥(  )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
余强(  )饮三大白而别
更定: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个小时;旧时每晚八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成为“定更”。
三大白:白,古代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代指酒。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
日,湖中人鸟声俱 绝。是 日更定矣余
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
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
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
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有两三粒
而已。

结束
撑船
全白
白汽弥漫的样子

痕迹
罢了
人称代词,“我”
都,全
没有,消失
重点字词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
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
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
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相对而坐
怎么
高兴
痛饮
酒杯
客居
等到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翻译课文
.
.
明崇祯五年十二月,我正住在西湖边。大雪下了三天,湖中人声、鸟声都绝迹了。
翻译课文
.
.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这一天,初更声刚刚完绝,我撑了一叶小船,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去西湖里的湖心亭看雪。雾夜里雾气浓重浩茫,天空与浓云与远山与湖水浑然连为一体,上下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留下一道长堤的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以及我的一叶小船,船中两三粒人影罢了。
翻译课文
.
.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毛毡对坐饮酒,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见到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上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告别。问他们的姓名,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客居在西湖。
翻译课文
.
.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等到下了船,船夫喃喃自语:“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湖心亭看雪
赏雪景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说一说,三个“与”字重复了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叠用三个“与”字,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作者无总写句,犹如摄取了一个“上下皆白”的全景,
(女生读上句,男生读下句。)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道、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
不能替换。
这句由远景写到了眼前的人。 “长堤一痕”说明所见之景较远,是一种隐隐约约的感觉;“湖心亭一点”,说明湖心亭在湖水中间看上去很小;“芥”与“粒”则是跳出舟中,从俯视的角度看近景,身处其中的人也的确太渺小了。
原文中的几个词,抓住了景物在大雪覆盖中留下的影子的特点,将“湖上影子”写得若隐若现,似有似无,营造出了一种如梦如幻的意境。替换后的词则所写事物过于清晰,不仅不符合实际,而且意境全无。
比一比,画线的词能否替换?为什么?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赤壁赋》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白描手法
想一想:这两句中用了这么多的“一”,是不是很单调?
前一句中的“一”字,写出了天地之间的迷蒙苍茫;后一句中的“一”字,写出了堤、亭、舟的微小;前句极大,后句极小,在极大与极小的对比中,人如沧海一粟。这样,天与人就通过“一”合在了一起,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无论山水,还是园林,张岱都崇尚清幽、淡远、自然、真朴。这种审美意趣和追求,反映在他的山水小品文中。
(《文学教育》)
“一切景语皆情语。”
——王国维
味痴情
《湖心亭看雪》
2、在张岱眼里,真正看雪的人有哪些呢?作者内心是怎样的情怀呢?
1、再读课文,找一找看雪的人有哪些?
张岱、舟子、童子、亭子上的两个人。
“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
——张岱《自为墓志铭》
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 ”。——张岱《自题小像》,
译文:功名已然落空,富贵总是如梦,想做忠臣以死报国却有些怕痛,想做农民耕种自给却怕锄头重,写了二十年的书只配盖个瓦瓮,像这样的一个人到底有用没用?
“必也寻三外野人,方晓我之衷曲。” ——张岱《自为墓志铭》
(三外野人:南宋诗人郑思肖在宋亡后隐居吴下,自称三外野人)
译文:只得寻找三外野人郑思肖那样的隐士,才能知晓我难以吐露的情怀。
2、在张岱眼里,真正看雪的人有哪些呢?作者内心是怎样的情怀呢?
1、再读课文,找一找看雪的人有哪些?
张岱、舟子、童子、亭子上的两个人。
在张岱看来,舟子、童子是世俗之人,不懂深夜看雪这种文人雅趣;亭中两人虽有雅趣,却也只是去湖心亭赏雪,更不懂他“看雪”的孤独。
独往湖心亭看雪的张岱——纵然对故国有万般眷恋,却无力扭转,唯有独隐山林,在日升月落、雨洒雪飘中追忆前朝往事,重温故国的繁华与美丽。这是一种何等的悲凉与孤独啊!
熟读成诵。
如何理解文中舟子所说“莫说相公痴”中的“痴”?他“痴”表现在何处?
试着从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的角度,比较本文和柳宗元《江雪》的异同。
写作业
湖心亭看雪:独→痴
山水(天人合一)
意趣(淡远自然)
故国(伤感怀念)
(1)“痴”于行:不寻常的天气,不寻常的时间,不寻常的行踪。“是日更定”
“独往湖心亭看雪”——与众不同、不随流俗。
(2)“痴”于景:“雾凇沆砀……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人生天地间如“沧海一粟”,既痴迷,又备感孤寂落寞。
(3)“痴”于情:“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故国之思,无人能懂。
比较阅读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描写手法 表达感情
《湖心亭看雪》
《江雪》
白描
烘托
清高自赏
淡淡愁绪
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功名耶落空,
富贵耶如梦,
忠臣耶怕痛,
锄头耶怕重,
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
之人耶有用没用?
——张岱《自题小像》
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