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2. 《祝福》课件(共5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2. 《祝福》课件(共5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04 19:08: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0张PPT)
鲁迅
学习目标
作者及写作背景

小说三要素:
人物:
情节:
环境:
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小说常识:
小说是一种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升活的文学体裁
小说三要素
人物:典型的艺术形象
情节
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序幕)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尾声)
(年末雪景)
(祝福景象)
(祥林嫂)
鲁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 、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早年与厉绥之和钱均夫同赴日本公费留学,于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鲁迅”,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最为广泛的笔名。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背景
《祝福》是鲁迅小说集《彷徨》中的第一篇。写于1924年2月7日。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鲁迅正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残酷的现实不久就让他失望了。他看到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因此他在作品《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走进文本

活动一 填写死亡调查表
死者姓名: 性别: 年龄: 职业: 死亡时间:
外貌 (穿着) 外貌 (神情) 为何来鲁镇 来到鲁镇发生了什么 为何离开鲁镇 离开鲁镇发生了什么 接触过哪些人
第一次来鲁镇时
第二次来鲁镇时
第三次来鲁镇时
活动二 看着死亡调查表,细心的你发现了什么?
死者姓名:祥林嫂 性别: 女 年龄: 四十上下 职业:女工 死亡时间:新年前夕
外貌(穿着) 外貌(神情) 为何来鲁镇 来鲁镇发生了什么 为何离开鲁镇 离开鲁镇发生了什么 接触过哪些人
第一次来鲁镇时
第三次来鲁镇时
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脸色青黄,两颊
红的,顺着眼
死了丈夫
到鲁四老爷家做女工,人做事很麻利
被婆婆卖
到了山里
结婚生子
鲁四老爷、四婶、
卫老婆子
白头绳,
乌裙,
蓝夹袄,
月白背心
第二次
来鲁镇时
脸色青黄,两颊
没了血色,顺着
眼,眼角带泪痕,
眼光没之前精神。
眼睛窈陷下去,
精神更不济了。
胆怯,怕暗夜,
怕黑影,惴惴地
丈夫患伤寒
死了,儿子
阿毛被狼
吃了
四婶不再让祥林嫂
做祝福。天天叙述
阿毛被狼吃的事情,
鲁镇人们拿祥林嫂
取乐。柳妈支招
让祥林嫂捐门槛,
捐了门槛四婶
依然不让她碰祝福。
被四婶嫌弃,
把祥林嫂打发
到卫老婆子处
沦为乞丐
鲁镇的人们、
柳妈、四婶、
卫老婆子
拿着竹篮、
空的破碗,
拄着下端
开裂的竹竿
脸瘦削不堪,
黄中带黑,
木刻似的,
眼睛间或一轮
被卫老婆子
嫌弃,
沦为乞丐
精神恍惚,
问“我”有无灵魂
新年前夕,
在热闹的
爆竹声中
死在了
冰天雪地的
尘芥堆里
“我”、鲁镇的人们
谁是杀死祥林嫂的凶手?
鲁四老爷
是当时农村中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政治上迂腐、保守,思想上守旧、反动,为人自私、冷酷。
语言:六次语言描写
行为:三次皱眉
侧面描写:书房环境
语言描写 行为(三次皱眉) 书房环境
鲁 四 老 爷 “谬种” 第一次:祥林嫂初到鲁镇 “壁上挂——陈抟老祖写的”
“这不好”
“有什么话可说” 对联:“事理通达心气各平”
“可恶!然而……” 第二次:祥林嫂被劫回家
“可恶!” 第三次:祥林嫂再到鲁镇 几部书:《近思录集注》《四书衬》
“然而”
总结
对死人也不宽容
讨厌寡妇,恪守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
把他当作卫道的护法神
是当时农村中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政治上迂腐、保守,思想上守旧、反动,为人自私、冷酷。
反感,没有丝毫同情心
崇信理学,是封建卫道士的化身。虚伪、颓败
讲理学的老监生,虚伪
对祥林嫂的出逃的否定;没有同情心
对婆婆劫走祥林嫂行为的认同
1、给自己带来了麻烦
2、祥林嫂出逃,礼教不容;婆婆作主,理所应当。
卫老婆子的行为,有损鲁家的体面
像祥林嫂这样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的
与“我”见面:寒暄、大骂新党
迂腐、守旧
认为祥林嫂不祥,不让她碰祭品
柳 妈
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还要给地主去帮工
受压迫的劳动妇女
对祥林嫂改嫁时留下的头上的伤疤采取奚落的态度
受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
善意地把阴司故事讲给祥林嫂听,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救她跳出苦海,结果适得其反。
旧社会中受压迫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她虽同情祥林嫂,但由于受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毒害很深,最终也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
鲁四婶:
自私、冷漠,把祥林嫂当作一件工具。
不准祥林嫂参加祭祀,粉碎了祥林嫂生前免于耻辱、死后免于痛苦的希望,加速了她的死亡。
鲁镇的人们
祥林嫂再到鲁镇时,人们“音调和先前很不同”,“笑容也冷冷的了”
对于她的故事,开始是同情,很快就感到厌烦,常打断她的话,走开去,后来还故意用别的孩子去逗引她,戳她的痛处,对她进行嘲弄。
祥林嫂死后,短工“简捷地说”“我说不清”“淡然地回答”,漠不关心。
被封建思想支配,不觉悟。群众之间隔膜、冷漠。
家中一律忙,都在准备着年年如此,家家如此的“祝福”大典。
婆婆:
“应酬很从容,说话很能干“。取走工资,拿走衣服,派人抢走祥林嫂,将她卖给贺老六,严厉,精明强干。
残暴、自私——封建家长制的代表
大伯:
在祥林嫂夫死子亡的时候,“来收屋,又赶她“。迫使祥林嫂”走投无路”。
麻木、冷酷——封建家长制的帮凶
“我”
“我”是全文的线索人物,是小说中的叙事者,“我”回到鲁镇,遇到了祥林嫂,便有了祥林嫂和“我”关于“灵魂”的对话。
“我”
祝福【课文探究】
“我”并不是鲁迅,而是鲁迅虚构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
“我”具有进步思想,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对封建守旧派鲁四老爷十分憎恶和反感,与鲁四老爷“谈话是总不投机的”,对鲁镇保守、冷漠的社会气氛感到愤懑。
“我“同情劳动人民,不满黑暗现实。“我”是小说中唯一深刻同情祥林嫂悲剧命运的人。相对于漠然的短工、麻木迷信的柳妈和赏鉴祥林嫂痛苦的民众,“我”忽说有鬼神忽说没有,以及回答时的“踌蹰”“说不清”等,是建立在对祥林嫂是否有害的担心上,不失为一个有正义感、有觉悟的知识分子。
“我”有软弱无能的一面。“我”对祥林嫂虽然深切同情,但在封建思想、封建伦理道德禁锢着整个社会思想的情况下,面对强大的封建势力,又有软弱无能、圆滑逃避的一面,不敢承担责任,无力挽救她,无法改变她的困境。“我”作为少数觉醒的知识分子,对无力拯救祥林嫂“似乎有些负疚”而又怀有无可奈何的复杂感情。
小说中“我”的作用:
1.从情节结构看:“我”串起全文情节,具有线索作用,增强了小
说的真实性。
2.从人物塑造看:
“我”是整个事件的亲历者、陈述者,见证了人物活动的过程,对人物有关切,有思考,写“我”是为了更好地塑造主人公形象,“我”的形象也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我”具有第一人称视角的叙述作用。)
3.从主题表达看:“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引领读者去思考、
探索,有助于揭示主题。
补充:小说中常见的叙述人称
第一人称
第二人称
第三人称
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拉进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使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便于抒发情感和进行心理描写。(有限视角)
增加亲切感。好像是作者面对读者娓娓而谈,无形之中拉近了读者的距离。(有限视角)
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有比较广阔的活动范围,作者可以在这当中选择最典型的事例来展开情节,而没有第一人称写法所受的限制。(全知视角)
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
地主阶级: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祥林嫂的死因
饥寒交迫 饥(破碗,空的)寒(漫天风雪)
无容身之所,走投无路
鲁四老爷鄙视她,斥之为“谬种”;
鲁四婶嫌弃她,不准其祭祀
“我”虽同情她,但不能帮助她
短工鄙弃她;柳妈嘲笑她,吓唬她;鲁镇人把她的痛苦当成“看戏”……
政 权
族 权
神 权
夫 权
封建礼教
封建迷信
小说描写了几次“祝福”?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
环境描写
祝福【课文探究】
祥林嫂的命运可谓凄惨,死去也可谓必然。然而,作者却特意把祥林嫂的死安排在了一个特殊的氛围——“祝福”里,这是偶然吗?当然不是。
环境描写——祝福
祝福1:旧历年底鲁镇的“祝福”(第2段)
揭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祝福2:祥林嫂经历的“祝福“(第71-76,106-109)
推动情节发展,增强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祝福3:四叔家的“祝福“(第112段)
首尾呼应,深化主题。

祝福【课文探究】
以“祝福”为题:
1.是全文的线索,起于祝福,终于祝福;
2.多次写到祝福,祥林嫂形象的刻画、情节的发展都与祝福密切相关;
3.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是在祝福的欢乐气氛中展开的,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包含了作者反讽的深义

祝福【课文探究】
小说标题的作用
1.环境角度:交代时间、地点等,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故乡》
2.情节角度:①设置悬念;②贯串始终,是结构严谨的线索;③推动/暗示情节发展;④衔接照应。《林黛玉进贾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项链》《药》 《丧钟为谁而鸣》
3.形象角度:突出人物的形象或者性格。《装在套子里的人》
4.主题角度:寄托情感、突出/揭示主题,对主题的表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5.自身表达特点的角度:运用双关、比喻、象征等手法。《子夜》
6.读者角度:给读者带来的思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小说标题的意蕴
1.点出标题所用的表达技巧
比如:双关、比喻、范文、引用等。(标题本身的内容、比喻义、象征义等)
2.分析标题的表层义
标题在文中表示的最浅层的意思分析出来。
3.分析标题的深层义(
关注标题与小说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的关系。
如何看待祥林嫂的抗争 这种抗争的实质是什么



躲避被卖
不愿二婚
“从一而终”的封建观念
向封建迷信低头
总结:
抗争是自发的,缺乏明确的认识,而且方式方法都是错误的。所以,抗争的结果只能是逃出“苦海”,又进“狼窝”。封建礼教与迷信在祥林嫂头脑中也是根深蒂固的,落后与愚昧仍然是祥林嫂性格中相当突出的因素。
祥林嫂的主要心理
①贞节观。祥林嫂是普通的农村妇女,但是却深受封建思想节烈观的影响,祥林嫂对再嫁反抗越激烈,说明她受的毒害越深。不仅世人认为祥林嫂再嫁是罪恶的,就连她自己也一直以再嫁为耻,精神委靡,心怀恐惧。
②迷信思想。迷信思想是封建文化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同样毒害着祥林嫂的心灵。她想摆脱,想赎罪,自然乞求于迷信。她捐了门槛,自以为摆脱了罪孽,却不被社会认可。
政 权
族 权
神 权
夫 权
封建礼教
封建迷信
害死祥林嫂的幕后黑手:“吃人”的封建礼教
许寿裳:人世间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主旨:《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小说人物命运变化的原因、结果,往往就是小说要揭示的主题。
小说描写了几次“祝福”?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
环境描写
祝福【课文探究】
祥林嫂的命运可谓凄惨,死去也可谓必然。然而,作者却特意把祥林嫂的死安排在了一个特殊的氛围——“祝福”里,这是偶然吗?当然不是。
环境描写——祝福
祝福1:旧历年底鲁镇的“祝福”(第2段)
揭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祝福2:祥林嫂经历的“祝福“(第71-76,106-109)
推动情节发展,增强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祝福3:四叔家的“祝福“(第112段)
首尾呼应,深化主题。

祝福【课文探究】
以“祝福”为题:
1.是全文的线索,起于祝福,终于祝福;
2.多次写到祝福,祥林嫂形象的刻画、情节的发展都与祝福密切相关;
3.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是在祝福的欢乐气氛中展开的,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包含了作者反讽的深义

祝福【课文探究】
小说标题的作用
1.环境角度:交代时间、地点等,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故乡》
2.情节角度:①设置悬念;②贯串始终,是结构严谨的线索;③推动/暗示情节发展;④衔接照应。《林黛玉进贾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项链》《药》 《丧钟为谁而鸣》
3.形象角度:突出人物的形象或者性格。《装在套子里的人》
4.主题角度:寄托情感、突出/揭示主题,对主题的表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5.自身表达特点的角度:运用双关、比喻、象征等手法。《子夜》
6.读者角度:给读者带来的思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祥林嫂有过抗争吗?
1、逃:山中出逃,到鲁镇做工——
敢于直面封建妇道、孝道,维护自我尊严
2、撞:改嫁中的“出格”行为——
对婆家为她安排的命运的反抗
3、捐:倾其所有,洗涮“污秽”——
追求人的权利平等
4、问:问我“灵魂”和“地狱”——
对天经地义的神权的质疑
你如何看待祥林嫂的抗争?
1、逃 ——躲避被卖
2、撞 ——不愿改嫁
反抗 :“从一而终”的封建观念
3、捐 ————
向封建迷信低头、屈服
实质:
她的抗争是自发的,只是为了解决眼前暂时的问题和困难,缺乏对命运明确的认识,没有明确的抗争对象和正确的抗争方式,落后与愚昧仍然是祥林嫂性格中她突出的元素。
小说标题的意蕴
1.点出标题所用的表达技巧
比如:双关、比喻、范文、引用等。(标题本身的内容、比喻义、象征义等)
2.分析标题的表层义
标题在文中表示的最浅层的意思分析出来。
3.分析标题的深层义(
关注标题与小说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的关系。
“四场飞雪”
鲁迅先生在他的《花边文学》中的《大雪纷飞》一文中,盛赞《水浒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段中写雪的“神韵”。其实,他《祝福》中的四次写雪更加值得一赞。请你找出来,品味其作用。
鲁四老爷
语言描写(20、38、41、46、49、52):
六次开口,说了百十来个字,却就把他反动、顽固、虚伪自私、阴险狠毒的性格特征,揭露的淋漓尽致。
神态描写(34、37、71):
三次皱眉表现了鲁四老爷对祥林嫂的反感,没有同情心。
侧面描写(谈话、书房):
表现了鲁四老爷的守旧、顽固、伪善。
婆婆
婆婆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旧社会劳动妇女没有人身自由,丈夫死了还得受制于婆婆。婆婆卖媳妇是应该的,甚至人们还夸她精明,祥林嫂的反抗是不应该的。在这个角度上,封建思想是支持她婆婆的,婆婆可以支配媳妇的命运。但改嫁又偏偏是祥林嫂最大也是唯一的罪名。在这个方面,封建思想又不可能原谅祥林嫂的“罪”。在这个矛盾中,我们看不到祥林嫂的活路。
柳妈
柳妈和祥林嫂同样是一个旧社会的受害者。由于她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很深,相信地狱、报应之类的封建迷信思想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信条。反对祥林嫂再嫁,认为她“索性撞死,就好了”,并建议她捐门槛,否则她到了阴间地狱,会因为嫁过两个男人而被阎罗大王锯成两半。同时柳妈把和祥林嫂的谈话传播出去,供大家笑谈。捐门槛并没有使祥林嫂过上她希望的生活,反而再次把她推向了深渊。
鲁镇上的人们
①祥林嫂再到鲁镇做女佣,“镇上的人们仍然叫她祥林嫂,但音调和先前很不同;也还和她讲话,但笑容却冷冷的了”。她的痛苦悲伤成为人们咀嚼品味和取笑的材料,“有些老女人”还“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最后她的悲哀“只值得厌烦和唾弃”。
②柳妈把和她的谈话传播出去之后,人们又有了新的趣味,来逗她说话、嘲笑她。
③祥林嫂死后,短工谈起祥林嫂的死,表情是“淡然的”、漠不关心的。
鲁镇上的人们是冷漠、麻木的“看客”,他们不仅不同情和关心祥林嫂,反而把她的痛苦作为谈资、取笑她。
鲁镇上的人们
“我”
作品中的“我”是一个具有正义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反感鲁四老爷,厌恶封建礼俗,同情祥林嫂,但另一方面又是软弱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在小说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反映,“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祝福》的文化批判
1.对封建思想的批判:
2.民族劣根性的批判:
3.可怕的集体无意识
贞节
秩序
妇女的“三从”
封建祭祀
恃强凌弱
中庸思想
奴性性格和瞒骗行径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暗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结 案 陈 词
虽然现代社会没有强权阶级、没有封建思想,但是我们仍不能摆脱偏见、物质、信仰和政治等。
没有偏见、物质、信仰的社会只可能存于乌托邦。
虽然我们到不了乌托邦,但是我们也不能变成“鲁镇人”。
希望无论何时,都请不要忘掉,自己是 “人”!
更希望无论何时,都不要忘掉,别人也是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