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16.1 电压
生活中的电
雷电可击伤人和牲畜
高压危险,不能接近
起电机的高压放电
电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电压一词对于我们也不陌生。
(1)什么是电压 (2)电压是从哪里来的
知识点一:电压
利用下列器材做实验观察现象:
知识点一:电压
实验观察
不接电池
一节电池
小灯泡不亮
小灯泡发光
总结:
只有电子发生了定向移动,才能形成电流,小灯泡才会发光. 取走电源,换上导线,导线中虽然有大量的自由电子,但不发生“定向”移动,所以没有电流,小灯泡不亮.
知识点一:电压
金属导线中电荷的组成
知识点一:电压
没有电源时自由电子的运动情况
知识点一:电压
有电源时自由电子的运动情况
知识点一:电压
导线中有大量自由电子所以能导电,可金属导体中的自由电子为什么能够定向移动?
电路中必须有电源,才能使电路中的自由电子产生定向移动,电路中才会有电流. 也就是电源的两极间存在着某种“力量”迫使整个电路中的电子发生了定向移动.我们把电源两极间的这种作用称为“电压”。
知识点一:电压
两节电池
小灯泡较亮
一节电池
小灯泡较暗
增加电池数量
1、电源 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电压 是电路中产生电流的原因。
3、电流 的强弱跟电压有关。
结论:
电流
电压
电源
提供
形成
知识点一:电压
千伏(kV);毫伏(mV) 微伏(μV) 。
换算: 1 kV =1000 V = 103 V
1 mV =0.001 V= 10-3 V
1mV=1000 μV
电压的单位:
国际单位:
常用单位:
伏特(volt) ,简称伏( V )。
3. 几个常用的电压
*一节干电池的电压 U=1.5伏
*一个铅蓄电池的电压 U=2伏
*家庭电路的电压 U=220伏
*工业动力电压 U=380伏
*对人体安全的电压不高于36伏
(1)380伏= ( )千伏
(2)120伏=( )伏特
(3)2.5×10—3千伏=( )毫伏
(4)4.8×104毫伏=( )伏
0.38
120
2.5×103
48
【课堂练习】
小 结
抽水机
水压
水流
电源
电压
电流
国际单位制中电压的单位:
伏特 千伏 毫伏 微伏
刻度盘
数值单位
指针
调零螺母
正接线柱
负接线柱
量程为0~3V
量程为0~15V
1. 电压表的用途
认识电压表
二、电压的测量-电压表
测量电路两端电压的大小。
正接线柱
2. 电压表的元件符号
V
+
-
二、电压的测量-电压表
正接线柱
负接线柱
3. 电压表的接线柱
二、电压的测量-电压表
电流表的接线柱有三个,分为正接线柱(+)和负接线柱(-)接线柱。
正接线柱
量程为0~0.6 A
分度值为0.02A
量程为0~3 A
分度值为0.02A
4. 电压表的量程和分度值
二、电压的测量-电压表
① 当使用“-”和“3” 时,量程是0~3V,每大格是1V,每小格是0.1V,即分度值为0.1V。
② 当使用“-”和“15”时, 量程是0~ 15V ,每大格是5V,每小格是0.5V,即分度值为0.5V 。
量程为0~3 V
分度值为0.1V
量程为0~15 V
分度值为0.5V
① 、明确所选电压表的量程
5. 电压表的读数
二、电压的测量-电压表
③ 、数格读数。即:数清电压表指针向右偏转的小格数目。电压表示数=分度值×小格数目。
② 、确定电压表此量程对应的分度值
2 V
12.5 V
1 V
5. 电压表的读数
二、电压的测量-电压表
1.电压表要并联在被测电路的两端;
2.电压表必须使电流从电压表的“+”接线柱流
进,从“-”接线柱流出;
3.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量程;
(事先不能估测出电压大小,用试触法)
4.电压表可以直接连到电源的正、负极上,测
出的示数是电源的电压。
一、电压表的正确使用
电压表 电流表
不同点 必须并联接入待测电路两端 必须串联接入待测电路
可以直接接在电源两极上 此时示数即为电源电压 绝对不允许将电流表的两个接线柱直接接在电源的两极上,否则会烧毁电流表或损坏电源
相同点 都要注意零点校正 “+”“-”接线柱的接法,电流“+”进“-”出 都需要先认清每个大格和每个小格表示的值, 然后再读数
二、思考:
电压表可以直接连到电池的正、负极上,测出的示数是电池的电压;那么两节电池和一节电池,它们的电压一样吗?
1.在下图所示的电路中,电压表所测的是
哪只灯泡的电压?
电压表测L2
两端的电压
三、练 习:
电压
表测
L1
两
端的
电压
2.在下图所示的电路中,电压表所测的是
哪只灯泡的电压?
3.将下图中的元件连接起来(用铅笔画线表示导线),其中灯泡L1和L2串联,电压表V1测L1两端的电压,V2测L1与L2串联后的总电压,并画出电路图。
V1
V2
L1
L2
V1
V2
L1
L2
4.如下图所示的电路中,开关闭合后,电压表
测量的是哪只灯泡两端的电压?
答案:
v
a
b
s
S
V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