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提升训练(三) 地球的历史
下图表示地球上部分生物类型出现的时间范围,横向宽度越大,代表生物物种越多。据此完成1~3题。
1.爬行类动物繁盛的时期包含( )
A.寒武纪 B.志留纪
C.侏罗纪 D.第四纪
2.经历地质年代多,生存相对稳定的种群是( )
A.鱼类 B.鸟类
C.两栖类 D.哺乳类
3.图示箭头表示的可能是( )
A.生物种类趋于减少
B.从显生宙到冥古宙
C.沉积岩越来越古老
D.生物复杂度在增强
(2022·山东临沂高一期中)2021年8月12日在新疆哈密首次发现两食植性恐龙新属新种化石,在地质史时期曾经是翼龙繁衍生息的乐土,堪称“翼龙的伊甸园”。化石是确定所在地层的年代和古地理环境的重要依据。据此完成4~5题。
4.恐龙化石的发现指示当时哈密古地理环境特征为( )
A.温暖湿润 B.寒冷干燥
C.寒冷湿润 D.炎热干燥
5.恐龙繁盛的地质年代及主要事件对应的是( )
A.古生代 三叶虫在生长
B.中生代 哺乳动物繁荣
C.中生代 裸子植物繁盛
D.古生代 是主要成煤期
(2021·广东肇庆高一期末)下图中的序号依次代表地球发展演化史的五个地质年代。据此完成6~7题。
6.④地质年代的地壳演化特点是( )
A.形成联合古陆 B.爬行动物盛行
C.出现了哺乳类 D.蕨类植物繁茂
7.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剧烈碰撞挤压隆起形成了高大的阿尔卑斯山脉,这一时期是( )
A.② B.③
C.④ D.⑤
下图示意某地质剖面。读图完成8~9题。
8.图中最可能形成于古生代的地层是( )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9.地层④—①动物化石经历的演化过程是( )
A.无脊椎动物—海洋脊椎动物—爬行动物
B.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海洋脊椎动物
C.爬行动物—无脊椎动物—海洋脊椎动物
D.爬行动物—海洋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
10.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图1为地质年代示意图。
材料二 图2为地质时期(局部)全球气温、降水量变化示意图。
(1)图1中含有三叶虫化石的地层,其形成的地质年代为________(填序号),并可追溯该地层沉积时为________环境。
(2)图1的①-⑤中,形成铁矿的重要时代是________(填序号),地质史上两次生物大灭绝的时代是__________和________(填序号)末期。
(3)图2中甲时期海平面__________(填“高”或“低”)于现代,该时期所处时代主要植被为________。
(4)根据材料二,描述地质时期气候变化的特点。
(2021·北京西城区高一期末)上世纪末,科学家在青海可可西里海拔约5 000米的汉台山和康特金等地,发现了形成于距今2.5~3亿年间的放射虫化石。放射虫为海生漂浮的单细胞动物,在温暖海域数量巨大,死亡后沉积海底。读“放射虫化石图”“地质年代表(部分)”,完成11~12题。
11.可可西里所发现的放射虫化石所处的地质年代主要在( )
A.白垩纪 B.志留纪—泥盆纪
C.石炭纪—二叠纪 D.侏罗纪
12.放射虫化石的发现证明了可可西里地区当时的地理环境( )
A.是雪山起伏的高原 B.是温暖的海洋环境
C.由陆地变迁为海洋 D.已形成现代海陆格局
蓝细菌是最早的光合放氧生物,对地球表面从无氧的大气环境变为有氧大气环境起了巨大的作用。蓝细菌在生长过程中能黏附海水中细小的沉积物,当沉积物增多,蓝细菌需要移动到表层寻找光源进行代谢。这样,沉积物一层一层地堆积,就形成了垫状或垛状的岩石结构,称为叠层石。据此,完成13~15题。
13.蓝细菌在地球演化历程中,最大的作用是( )
A.制造氧气 B.形成叠层石
C.形成煤炭 D.形成铁矿石
14.叠层石的形成条件有( )
①蓝细菌的数量多 ②有一定数量的细小沉积颗粒
③水底流速较慢 ④岩石增长速度慢于剥蚀速度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5.下列关于蓝细菌大爆发产生影响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改变了大气成分,为真核生物和多细胞生物的出现创造条件
B.地壳中大量的金属元素被氧化,氧元素成为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C.为臭氧层的形成创造条件,改善地球生物生存环境
D.蓝细菌死亡堆积最终形成煤炭,是重要的成煤期
课后提升训练(三) 地球的历史
下图表示地球上部分生物类型出现的时间范围,横向宽度越大,代表生物物种越多。据此完成1~3题。
1.爬行类动物繁盛的时期包含( )
A.寒武纪 B.志留纪
C.侏罗纪 D.第四纪
2.经历地质年代多,生存相对稳定的种群是( )
A.鱼类 B.鸟类
C.两栖类 D.哺乳类
3.图示箭头表示的可能是( )
A.生物种类趋于减少
B.从显生宙到冥古宙
C.沉积岩越来越古老
D.生物复杂度在增强
1.C 2.A 3.D 解析:第1题,爬行类动物繁盛的时期为中生代,包含侏罗纪,C正确;寒武纪、志留纪为古生代,A、B错误;第四纪为新生代,D错误。故选C。第2题,读图可知,生存相对稳定的种群是鱼类,物种种类较多,变化较小,A正确,B、C、D错误。第3题,生物种类趋于增多,A错误。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都属于显生宙,B错误。沉积岩越来越年轻,C错误。生物复杂度在增强,D正确。故选D。
(2022·山东临沂高一期中)2021年8月12日在新疆哈密首次发现两食植性恐龙新属新种化石,在地质史时期曾经是翼龙繁衍生息的乐土,堪称“翼龙的伊甸园”。化石是确定所在地层的年代和古地理环境的重要依据。据此完成4~5题。
4.恐龙化石的发现指示当时哈密古地理环境特征为( )
A.温暖湿润 B.寒冷干燥
C.寒冷湿润 D.炎热干燥
5.恐龙繁盛的地质年代及主要事件对应的是( )
A.古生代 三叶虫在生长
B.中生代 哺乳动物繁荣
C.中生代 裸子植物繁盛
D.古生代 是主要成煤期
4.A 5.C 解析:第4题,结合材料可知,这两种新属恐龙以食植物为主,说明当时哈密植被茂密,进而推知古地理环境为温暖湿润。第5题,恐龙繁盛的时期为中生代,裸子植物极度繁盛。
(2021·广东肇庆高一期末)下图中的序号依次代表地球发展演化史的五个地质年代。据此完成6~7题。
6.④地质年代的地壳演化特点是( )
A.形成联合古陆 B.爬行动物盛行
C.出现了哺乳类 D.蕨类植物繁茂
7.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剧烈碰撞挤压隆起形成了高大的阿尔卑斯山脉,这一时期是( )
A.② B.③
C.④ D.⑤
6.B 7.D 解析:第6题,从①到⑤的地质年代依次是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联合古陆的形成在古生代,A错误;爬行动物盛行在中生代,B正确;哺乳类出现在新生代,C错误;蕨类植物繁茂在古生代,D错误。第7题,从①到⑤的地质年代依次是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阿尔卑斯山脉的形成在新生代。
下图示意某地质剖面。读图完成8~9题。
8.图中最可能形成于古生代的地层是( )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9.地层④—①动物化石经历的演化过程是( )
A.无脊椎动物—海洋脊椎动物—爬行动物
B.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海洋脊椎动物
C.爬行动物—无脊椎动物—海洋脊椎动物
D.爬行动物—海洋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
8.C 9.A 解析:第8题,三叶虫和鱼类出现在古生代,所以可能形成于古生代的地层含有三叶虫和鱼类的化石,读图可知,④地层含有三叶虫化石,③地层含有鱼类化石,故C正确;裸子植物和恐龙主要出现在中生代,故A、B、D错误。第9题,沉积岩具有层理构造;一般而言,越向下,岩层形成的时间越早。结合图例可知,图中动物的演化过程为三叶虫(海生无脊椎动物)——鱼类(海生脊椎动物)——恐龙(爬行动物)。故A正确,B、C、D错误。
10.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图1为地质年代示意图。
材料二 图2为地质时期(局部)全球气温、降水量变化示意图。
(1)图1中含有三叶虫化石的地层,其形成的地质年代为________(填序号),并可追溯该地层沉积时为________环境。
(2)图1的①-⑤中,形成铁矿的重要时代是________(填序号),地质史上两次生物大灭绝的时代是__________和________(填序号)末期。
(3)图2中甲时期海平面__________(填“高”或“低”)于现代,该时期所处时代主要植被为________。
(4)根据材料二,描述地质时期气候变化的特点。
答案:(1)④ 海洋
(2)② ④ ⑤
(3)低 蕨类植物
(4)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温暖期较长,寒冷期较短。
(2021·北京西城区高一期末)上世纪末,科学家在青海可可西里海拔约5 000米的汉台山和康特金等地,发现了形成于距今2.5~3亿年间的放射虫化石。放射虫为海生漂浮的单细胞动物,在温暖海域数量巨大,死亡后沉积海底。读“放射虫化石图”“地质年代表(部分)”,完成11~12题。
11.可可西里所发现的放射虫化石所处的地质年代主要在( )
A.白垩纪 B.志留纪—泥盆纪
C.石炭纪—二叠纪 D.侏罗纪
12.放射虫化石的发现证明了可可西里地区当时的地理环境( )
A.是雪山起伏的高原 B.是温暖的海洋环境
C.由陆地变迁为海洋 D.已形成现代海陆格局
11.C 12.B 解析:第11题,注意材料信息“距今2.5~3亿年”,结合表格信息可知,其所处的地质年代应是石炭纪—二叠纪,C正确;读表,白垩纪距今1.45~0.66亿年,志留纪距今4.44~4.19亿年,泥盆纪距今4.19~3.59亿年,侏罗纪距今2.01~1.45亿年。第12题,根据材料信息“放射虫为海生漂浮的单细胞动物,在温暖海域数量巨大,死亡后沉积海底”可知,可可西里当时的地理环境应为温暖的海洋环境,B正确;现代海陆格局中,可可西里地区地处青藏高原,高原环境不适宜放射虫的生长,A、D错;由陆地向海洋变迁,地壳运动剧烈,不适宜放射虫遗体的沉积,C错。
蓝细菌是最早的光合放氧生物,对地球表面从无氧的大气环境变为有氧大气环境起了巨大的作用。蓝细菌在生长过程中能黏附海水中细小的沉积物,当沉积物增多,蓝细菌需要移动到表层寻找光源进行代谢。这样,沉积物一层一层地堆积,就形成了垫状或垛状的岩石结构,称为叠层石。据此,完成13~15题。
13.蓝细菌在地球演化历程中,最大的作用是( )
A.制造氧气 B.形成叠层石
C.形成煤炭 D.形成铁矿石
14.叠层石的形成条件有( )
①蓝细菌的数量多 ②有一定数量的细小沉积颗粒
③水底流速较慢 ④岩石增长速度慢于剥蚀速度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5.下列关于蓝细菌大爆发产生影响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改变了大气成分,为真核生物和多细胞生物的出现创造条件
B.地壳中大量的金属元素被氧化,氧元素成为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C.为臭氧层的形成创造条件,改善地球生物生存环境
D.蓝细菌死亡堆积最终形成煤炭,是重要的成煤期
13.A 14.A 15.D 解析:第13题,由材料可知,蓝细菌是最早的光合放氧生物,对地球表面从无氧的大气环境变为有氧大气环境起了巨大的作用。氧气是地球上有生命迹象的条件之一,所以蓝细菌在地球演化历程中,最大的作用是制造氧气,形成叠层石不能算是蓝细菌在地球演化历程中最大作用,从材料中不能得出蓝细菌能形成铁矿石和煤炭,A正确,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第14题,由材料可知,蓝细菌在生长过程中能黏附海水中细小的沉积物,当沉积物增多,蓝细菌需要移动到表层寻找光源进行代谢,这样,沉积物一层一层地堆积,就形成了垫状或垛状的岩石结构,称为叠层石,所以叠层石的形成条件有蓝细菌的数量多,水底流速较慢,并且有一定数量的细小沉积颗粒,①②③对;叠层石的层纹由沉积物一层层堆积形成,与岩石增长速度和剥蚀速度无关,④错。A正确,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第15题,在整个地质年代中,全球范围内有三个大的成煤期:(1)古生代的石炭纪和二叠纪,成煤植物主要是蕨类植物,主要煤种为烟煤和无烟煤;(2)中生代的侏罗纪和白垩纪,成煤植物主要是裸子植物,主要煤种为褐煤和烟煤;(3)新生代的第三纪,成煤植物主要是被子植物,主要煤种为褐煤,其次为泥炭,也有部分年轻烟煤。蓝细菌出现在前寒武纪,不是成煤时期,所以D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故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