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人音版六年级下册《阿细跳月》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音乐人音版六年级下册《阿细跳月》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音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2-10-05 21:01: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阿细跳月
授课年级:六年级
课时:一课时
课型:欣赏课
教材:人音版教材十二册
授课老师:阳清兰
教学设计思路:
民乐合奏《阿细跳月》是作曲家秦鹏章根据彝族“阿细跳月”舞蹈节奏的特点改编的一首民乐合奏曲。乐曲为单段体,同一主体反复了14次。六年级的孩子已具备一定的乐理知识积累和较好的聆听习惯,因此在导入环节我采用了激趣导入——穿彝族服饰跳彝族舞蹈激起孩子们兴趣。重点放在对主题部分的聆听与感受,用师生对唱形式感受主题乐句的特点,在体态律动、声势打击乐体验中感受乐曲节奏的特点,也是彝族“阿细跳月”舞蹈的特点。最后完整欣赏全曲,感受同一主题音色、速度与力度变化带来的听觉体验,了解作曲家的创作初衷,并拓展欣赏歌曲版本感受不同风格的“阿细跳月”。
教学目标:
1.用律动的方式感受彝族“跳月”的基本节奏,学跳“跳月”的基本动作。
2.通过画旋律线、与师对唱主题旋律的方式熟悉《阿细跳月》音乐主题,感受乐曲的情境和旋律特点。
3.在体态律动、声势打击乐体验中感受和体验我国彝族歌舞的特点,热爱国祖传统民族歌舞。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阿细跳月》的风格特征,记忆主题旋律,并分辨乐曲在音色、速度、力度上的变化。
2.学唱“跳月”的基本动作。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 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激趣导入: 1.教师着彝族服装表演一段彝族舞蹈。 设问:知道老师刚才表演的舞蹈是哪个民族的吗?(背景音乐播放《七月火把节》) 生:彝族 介绍彝族的服饰、传统习俗: 彝族人民能歌善舞,彝族也有很多的舞蹈(大屏介绍彝族舞蹈种类),比如:打歌、跳弦、罗作、披毡舞等等。刚刚老师跳的正是彝族民族民间舞的一种,名叫“阿细跳月”。 作曲家秦鹏章根据彝族“跳月”这一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歌舞曲,改编成了一首民乐合奏,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聆听这首民乐合奏“阿细跳月”! 揭课题《阿细跳月》(板书) 二、新课教学: (一)初听全曲,感受乐曲情绪 完整欣赏《阿细跳月》,思考:乐曲让我们置身在怎样的场景中? 生:欢快、热烈。 把我们带到了载歌载舞的欢庆场面! (二)复听主题部分,用对唱、舞蹈律动的方式感受主题的旋律特点 1. 拍打节奏感受主题旋律特点 a.课件出示主题旋律,引导学生听辨感受其特点。 设问:孩子们请看着我们的主题旋律安静的聆听,听听看,主题旋律有什么特点? b.引导学生用拍手的方式表达出主题旋律特点 师:因为彝族人民她们在“跳月”的时候男性一般会弹奏大三弦,所以刚刚老师用了彝族的传统乐器“大三弦”来展示主题相同的部分,孩子们,现在我们来加深一下难度,你们能听着音乐,把这个节奏拍打出来吗? c.换种方式拍打节奏 设问:这里有几样小乐器,你能把它们加进去吗? 师生接龙演唱主题部分感受旋律的特点 设问:可以一起对唱主题旋律吗?老师先唱前半部分,你们唱后半部分,然后我们再换过来。 体态律动感受主题节奏的特点 a.教师跳“彝族跳月的舞步”让学生找出主题旋律的节奏特点 设问:请看看老师用为什么样的方法来演奏?(前三拍踏脚,后两拍勾脚) b.教师介绍5/4拍 设问:你知道老师一共跳了几下?(5下)这是因为这个乐曲它是5/4拍。 介绍5/4拍: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唱五拍,所以老师一共跳了五下。5拍子的节奏特点是3+2或者2+3,在乐理中被称为“混合拍子”,这也是“跳月”的基本节奏地。 c.学生感受“跳月”舞步 师:孩子们,彝族姑娘小伙在邀请我们加入他们的队伍呢,请大家起立,让我们跟着音乐一起走进彝家,去感受“跳月”的快乐吧。 再听全曲,感受主题变奏在音色、速度、力度等音乐元素的变化。 1.完整聆听乐曲。设问:在整首乐曲中,这个主题部分有没有什么变化? (乐器变了(音色发生了改变)、速度变了、力度也变了) 师引导学生回答:因为音色、速度、力度这些音乐要素发生了改变,使得整个乐曲的情绪也随之改变。 2.介绍彝族“跳月”以及作曲家创作意图 a.介绍彝族“跳月”: 在课程开始前,我们就通过大屏了解到“跳月”是彝族的传统民间舞 ,是彝族人民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一种方式。每逢节日或农闲的月夜里,阿细人喜欢在松林或空旷的草坪上举行“跳月”参加者多为男女青年。小伙子们手拿高音笛、低音笛、月琴、小三弦、中三弦、大三弦等乐器,边奏边舞;姑娘们则随着音乐,边拍手边舞。 b.了解作曲家创作意图 作曲家秦鹏章根据彝族“跳月”的这一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歌舞曲,写成了民乐合奏曲《阿细跳月》。全曲就一个主题,后面的音乐是在这一主部主题的基础上进行了音色、速度、力度的变化, 音色上变化感觉像是不同的人加入到“跳月”中来,而速度、力度的变化则像是人群越来越多,大家越跳越“嗨”整个形成一个欢乐的海洋的感觉。 拓展,聆听不同版本的《阿细跳月》: 1.扩展聆听歌曲《阿细跳月》 设问:感受一下在歌曲《阿细跳月》与器乐版本的区别? 由器乐演奏变成了人声演唱。一个人演唱后面很多人附和,速度也变得没有那么快。 四、总结: 音乐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不同版本的《阿细跳月》给我们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器乐版本的速度特别快,仿佛参加跳月的人非常的多,大家跳得酣畅淋漓。而歌唱版本的整个速度没有那么快,但通过一个人领唱,多人附和的这种方式也让我们感受到了阿细人民“跳月”的欢乐。孩子们,让我们唱起来跳起来,在这欢乐的歌声中结束我们今天的音乐课吧! 表演彝族舞蹈 师弹奏主题旋律让生模唱 观看老师表演了解彝族相关知识 用声势律动、演唱等方式表现主题 跳舞,感受5/4拍拍子特点 感受同一主题反复变化出现所带来的不同音乐感觉。 感受人声版的音乐效果。 更加直观地激发学生兴趣 熟悉主题 感知二 声部 熟悉彝族“跳月”的舞步特点 让学生深入了解作品 丰富学生听觉认知
板书设计:
阿细跳月
情绪:热烈、欢快 载歌载舞的欢庆场面
教学反思:
六年级的孩子有较好的聆听习惯,课前通过激趣导入能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后面对主题音乐的学习让学生用各种方式感受主题,记忆主题并感受乐曲的音乐元素变化,整堂课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