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测试题--2022-2023学年八年级化学人教版(五四学制)全一册
一、单选题
1.稀土有“工业的维生素”的美誉。钇是一种重要的稀土元素,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钇属于金属元素
B.钇的原子序数是39
C.钇的相对原质量是88.91克
D.钇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39
2.在原子中,能决定元素种类的是
A.电子层数
B.质子数
C.中子数
D.核外电子数
3.如图所示,将中间的玻璃片抽走,使两瓶口密合在一起,观察到甲中两瓶气体的颜色很快趋于一致,而乙中需很长时间才能达到相同效果(已知氢气与黄绿色的氯气在该实验中不反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氢分子
B.该实验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C.该实验说明此条件下氯气的密度比氢气大
D.该实验证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可再分
4.分子、原子和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由原子构成,分子比原子大
B.水遇冷凝结成冰,水分子停止了运动
C.原子是最小的粒子,不可再分
D.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
5.压缩气体可使气体液化,气体液化后( )
A.分子的质量变大 B.分子的体积变小
C.分子的数目减少 D.分子的间隙变小
6.考古学家通过测定碳14的含量等方法将人类生活在黄土高原的历史推前至距今212万年。碳14原子的核电荷数为6,相对原子质量为14,则该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A.6 B.8 C.14 D.20
7.下列有关粒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B.原子得到电子后带正电荷
C.分子、原子和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D.原子的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8.“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化学变化中,原子核不发生改变
②向气球吹气的过程中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
③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
④表示的微粒都是离子
A.②③④ B.①③ C.①④ D.①②③④
9.“” “”表示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图表示化合物的是
A. B. C. D.
10.宏观与微观的结合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A.十月桂花飘香——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B.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
C.液态水受热变成水蒸气,体积膨胀——升高温度,分子之间间隔变大
D.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分子的个数增多
11.下列关于Mg、Mg2+两种粒子的判断中不正确的是
A.核电荷数相同 B.质量几乎相等 C.Mg2+比Mg稳定 D.电子层数相同
12.根据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①是原子、②是分子
B.氯化钠由氯、钠两种元素组成
C.钠原子失去电子变为钠离子
D.汞原子可变为水分子
13.科学家因锂离子电池发展的研究获诺贝尔化学奖。结合图示,有关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属于非金属元素
B.相对原子质量是6.941g
C. 表示核内有3个电子
D.离子符号是Li+.
14.推理是研究和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正电子、负质子都是反粒子,它们跟通常所说的电子、质子相比较,质量相等,但电性相反。科学家已发现反氢原子。推测出反氢原子的结构可能是( )
A.由一个带负电的质子和一个电子构成
B.由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构成
C.由一个带负电的质子和一个带正电的电子构成
D.由一个质子和一个带正电的电子构成
15.地壳中的元素分布如图,其中区域②代表的元素是
A.氧
B.硅
C.铝
D.铁
二、填空题
16.下图中A、B、C、D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E是钙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
请回答下列问题:(填序号)
(1)A、B、C、D四种粒子结构示意图中,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是___________;
(2)A粒子的化学性质与B、C、D中哪一种粒子的化学性质相似__________;
(3)D中X=________;从E图中你获得的信息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答一条)
17.由我国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主持测定了铟、铱等几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 测定核电荷数为63的铕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为152, 则该元素的原子中质子数=_______,中子数=_________,核外电子数=___________。
18.碘是一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如图1是碘离子(I-)的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x=_______;碘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_______周期。
(2)碘离子和图2中C相互作用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是_______。
(3)图2表示的粒子中,其元素的化学性质与碘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是_______。(填序号)
19.2019年为“元素周期表年”,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原子序数为1~18的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如下表所示。
(1)表中“ ”的位置所对应的元素名称为 _________ ;
(2)C属于 ________ (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其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_______ ;
(3)Mg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________ ,钠离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_________ ;
(4)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之一的约輸 古迪纳夫被称为“锂电池之父”,他发现的钴酸锂(LiCoO2)是锂电池的正极材料。钴酸锂中钴元素的化合价为 ________ 。
20.如图是氢分子(H2)和氧分子(O2)运动的示意图。根据图回答:
(1)仔细观察上述粒子运动的示意图,分子运动速率最快的是_____(填序号)。
(2)在A、B和C中,能比较得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的是_____(填序号)。
(3)从图中可见,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除温度外,还与_____有关。
(4)举一个能说明“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的生活实例_____。
三、实验题
21.在课外活动中,某同学对教材中探究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进行了如图所示的改进。(提示: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
(1)如图1所示的实验中,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
(2)改进后的实验如图2所示,滴入2~3滴浓氨水后,在c处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
(3)在小试管中加入氢氧化钠固体的作用是________。
(4)改进后的装置除操作简单、现象明显、药品用量少、省时等优点外,还有一个显著的优点是________。
22.某兴趣小组做以下实验探究分子的运动(如图所示)。请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1)实验1:小明同学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加2~3滴酚酞溶液,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由实验1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
(2)实验2(如图甲所示):烧杯B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
(3)为使实验结论准确可靠,该兴趣小组的小华同学设计了对比实验(如图乙所示)。你认为有无必要,请阐述你的理由。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2.B
3.D
4.D
5.D
6.A
7.C
8.B
9.C
10.D
11.D
12.D
13.D
14.C
15.B
16.(1) A、B C 8 (2) 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20
17.(1) 63 89 (2) 63
18. (1) 18 五 (2) NaI E
19.(1) 氟元素 非金属 (2) 6 (3) 10 +3
20.(1) ① ②③ (2) 分子种类 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
21.(1) 甲烧杯中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浓氨水挥发出的氨气分子运动到甲烧杯中,溶于水使酚酞变为红色 (2) 湿润的酚酞滤纸条变红色 固体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加快了浓氨水的挥发 (3) 实验在密闭体系中进行,对环境无污染
22. (1) 溶液不变色 蒸馏水不能使酚酞变色 由无色变红色 (2) 烧杯中的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气运动到B烧杯中与水反应又生成氨水,氨水使酚酞变红色 (3) 没有必要,因为实验1滴有酚酞的蒸馏水呈无色,说明蒸馏水不能使酚酞变色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