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4燃料与燃烧单元测试题--2022-2023学年九年级化学仁爱版上册
一、单选题
1.据《中国环境报》报道,为应对气候变化,落实《巴黎气候变化协定》,2017年国家建立了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按国际惯例,这里的“碳”是指
A.二氧化碳 B.单质碳 C.碳元素 D.所有含碳化合物
2.检验二氧化碳是否充满集气瓶的方法是( )
A.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B.把澄清石灰水倒入集气瓶内
C.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D.看集气瓶口有无白雾生成
3.使用燃气热水器时,若通风不畅,易产生使人中毒的气体是
A.一氧化碳 B.二氧化碳 C.甲烷 D.氮气
4.如果发现火险或遭遇火灾要沉着应对。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油锅中的油着火用水浇灭
B.室内起火迅速打开门窗通风
C.家中燃气泄漏,立即打开排气扇通风
D.遭遇火灾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远离着火区域
5.石墨烯是一种非常优良的纳米材料,由碳元素组成,化学性质和石墨相似,还具有超强导电、导热的性能。关于石墨烯的认识错误的是
A.可作散热材料 B.是一种新型化合物
C.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D.可作新型电池的电极
6.野炊时,小明发现火焰很小,他将木柴架空一些后火焰变大,架空的目的是
A.增大木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B.升高木柴的温度
C.降低木柴的着火点
D.便于观察火焰的大小
7.七氟丙烷(C3HF7)灭火剂容易汽化不留残渣,适用于电器、精密仪器、图书档案等灭火,根据上述信息可以推测七氟丙烷具有的性质是
A.导电性 B.腐蚀性 C.不助燃 D.沸点高
8.燃气热水器中燃气不充分燃烧易产生CO气体,下列关于CO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CO气体有毒,可危害人体健康 B.CO 具有还原性,CO可用于冶炼金属
C.CO可以燃烧,可作燃料 D.在煤炉上放一壶水就能防止CO中毒
9.下列有关灭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隔绝氧气能达到灭火的目的
B.清除可燃物能达到灭火的目的
C.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能达到灭火的目的
D.图书失火可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10.如图为金刚、石墨和C60的结构模型图,图中小球代表碳原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原子的排列方式改变,则构成的物质种类改变
B.相同元素组成的不同物质,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产物相同
C.相同元素组成的不同物质,化学性质相同
D.在特定的条件下,石墨既可转化为金刚石,也可转化为C60
11.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说法正确的是
A.油锅着火后向锅中放入菜叶目的是降低油的着火点
B.家用煤加工成蜂窝煤是力了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C.高层建筑物起火立即乘电梯撤离
D.不慎碰倒了酒精灯,酒精在桌面燃烧,用水来灭火
12.下列有关碳和碳的化合物说法错误的是
A.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
B.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C.金刚石、石墨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D.CO2、CO的组成元素相同,化学性质也相同
13.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所用方法不正确的是( )
物质 杂质 所用方法
A CO2 CO 点燃
B CaO CaCO3 高温煅烧
C MnO2 KCl 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D Cu Fe 用磁铁吸引
A.A B.B C.C D.D
14.构建知识网络能提高学习的效率。下图为有关CO2的知识网络图,以下判断错误的是( )
A.物质①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
B.物质②中阳离子符号为Ca+2
C.物质③由2种元素组成
D.物质①和⑤发生反应转化为④的现象为:
15.下列实验或现象不能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的是
A.收集CO2 B.振荡后塑料瓶变瘪
C.气球上浮 D.倒入CO2的纸袋下沉
二、填空题
16.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消防队员常用高压水枪灭火,其灭火原理是___________,
(2)为使天然气充分燃烧应考虑的因素是:燃烧时要有___________;
(3)氢气被认为是最清洁的燃料,用现象解释其原因是___________。
17.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实验现象是______;
(2)由该实验现象得出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
①______;
②______。
(3)实验中发生反应的现象为______。
18.《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曹操率百万水师横渡长江,却最终大败而逃。请结合燃烧需要的条件回答以下问题:
(1)周瑜使用了“火箭”射进曹军的连环木船上,“火箭”能使木船着火的原因是_______。
(2)起火后曹军的部分船只逃脱,这些船没有被烧的原因是______。
(3)孔明“借”来的“东风”不仅使火势吹向曹营,还为燃烧提供了充足的_______,使火燃烧得更旺。
19.现有①氧气、②四氧化三铁、③铁、④二氧化碳、⑤高锰酸钾加热制氧气后的固体剩余物、⑥空气、⑦氮气、⑧氦气等八种物质,其中属于混合物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下同);属于化合物的是___________,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___________;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是___________;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___________。
20.下图是教材中“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实验”——向一个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质地较软的塑料瓶中加入约1/3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观察塑料瓶的变化。请回答:
(1)指出仪器A的名称: ____________ 。
(2)实验操作中,旋紧瓶盖后,还需进行的操作是 ____________ 。
(3)最后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二氧化碳 ______ (填“能”或“不能”)溶于水。
三、实验题
21.我国劳动人民早在五千年前就会使用木炭炼铜。在化学实验室里模拟炼铜,既可用传统的实验装置(见图甲),又能用改进的微型实验装置(见图乙)。化学兴趣小组采用图乙装置,开展以下探究活动。
(1)判断木炭与氧化铜已经发生反应的依据是______、______;
(2)用甲装置进行实验,完毕后先停止加热,可能引起的后果是______。
(3)高温下,碳还能与CO2反应,反应的现象为______,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______。
22.如图是实验室制取CO2及进行性质实验的部分装置。
(1) CaCO3固体与稀盐酸反应生成CO2气体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
(2)检验装置气密性,按图连接装置,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加水至 A下端形成一段水柱,静置,若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气密性良好。
(3)加入药品。添加块状CaCO3固体时,为避免打破锥形瓶,应将锥形瓶______________,再放入固体。添加盐酸时,将稀盐酸从_______________ (填仪器A的名称)倒入锥形瓶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图所示,向放置有燃着的蜡烛的烧杯中倒入CO2,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2.C
3.A
4.D
5.B
6.A
7.C
8.D
9.C
10.C
11.B
12.D
13.A
14.B
15.B
16.(1)降温至着火点以下;
(2)充足的氧气和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17.(1)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2) 与氧气接触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18.(1)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或温度达到着火点)(2) 移除可燃物(或隔离可燃物) (3) 氧气(或O2或空气)
19. (1) ⑤⑥##⑥⑤ (2) ②④##④② (3) ⑦ ① ④
20. (1) 烧杯 振荡 (2) 塑料瓶变瘪 (3) 能
21. (1) 黑色粉末变为红色 (2)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3) 石灰水倒吸引起试管炸裂 化合反应
22. (1) 夹紧止水夹 长颈漏斗内水柱不下降。 (2) 横放 长颈漏斗 浸没长颈漏斗下端口 (3) 蜡烛一开始持续燃烧,之后熄灭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