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散步》课时训练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散步》课时训练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04 22:13: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6课《散步》课时训练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有关课文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散步》的作者是莫怀戚,体裁是散文,运用了“小中见大”的表现手法。
B.《散步》一文对景物描写着墨不多,仅有两处,却充满了诗情画意,为“散步”提供了一个美妙的背景。
C.课文记叙的同时穿插议论,以议论为主,揭示中心。
D.课文通过散步这一件小事,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渗透着肩负重任的中年人对生活的高度使命感。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我校团委积极开展了 “读经典作品,建书香校园” 。
B. 亲子运动会不仅增进了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感情,也使孩子们在活动中得到了锻炼。
C. 为回馈广大顾客,本店打折销售部分商品,具体详情敬请进店咨询。
D. 智能手机功能强大,不仅能聊天,还能看电影,看直播,深受用户欢迎。
3下列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南方初春田野景物的描写,为一家三代散步安排了一个极佳的自然环境,以美景衬托出一家人生活的美满。
B. 《散步》里发生分歧后,写了祖孙三代人的心理活动,突出写的是 “我” 的心态。
C. 《散步》结尾的那句话——“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表明人到中年,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和使命。
D. 《散步》主要写儿童的世界,反映家庭成员之间的思想矛盾。
二、综合性学习
4.家风相连成民风,民风相融汇国风。重拾失落的家风,可以更好地弘扬明礼、孝亲等中华美德;大力倡导文明的新风,才能共同建设富强、民主的和谐社会。为此,学校准备开展主题为“传承好家风”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拟写标语】根据题干中画线句子补写标语。
重拾家风,弘扬中华美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补写流程】 班级开展“说说我的家风”演讲比赛,请你补写完整比赛流程。
流程一:主持人介绍评委、比赛规则及评分标准,宣布比赛开始。
流程二:
流程三:
流程四:评委代表点评比赛,主持人宣布比赛结束。
(3)【探究材料】综合探究下列材料,说说好家风的意义。
材料一:好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在日常生活中影响着孩子的心灵,塑造着孩子的人格,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好的家风能教导孩子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学会如何做人。
材料二:林则徐曾说:“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与其留给子孙后代金山银山,不如立下好的家风。家风带不走,代代永流传。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等新时期的优秀共产党人以身作则,留下好家风,让家人靠着自己的本事吃饭,过得充实自在。
材料三: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强调:“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在管好自己的同时,严格要求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好的家风指引人们传播正能量,促进社会和谐,对国家精神文明起着深化、巩固的作用。
探究结果:
(4)【家风育人】放学刚走出校门,你就拾到了一本历史笔记,喜滋滋对妈妈说:“真幸运啊,我正要整理历史笔记呢,这下好了,直接用这本,不用浪费时间了!”妈妈听后,笑着劝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①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④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⑤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⑥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⑦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⑧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5.阅读第③段,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
(2)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6.指出第④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7.阅读第⑥段,说说当“我”面对分歧时,为什么“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8.阅读第⑧段,具体说说作者这样结尾有什么作用?
(二)阅读《散步》选段,完成小题。
①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儿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的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去世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④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⑤后来发生了分歧: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⑥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睛顺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⑦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9.选文第①段从记叙的要素看,交代了散步的________和________ 。
10.下边的文字是从选文中抽出来的,放在哪儿最合适呢?说说理由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应放在第_______段之后,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选文第⑤段“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他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高大的父亲”这句话中“早已”与“还”、“强壮”与“高大”能否互相调换?为什么?
12.文末画线句深沉动人,它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2.A
3.C
4.(1) 倡导文明(新风), 共建和谐社会。
(2)流程二:参赛选手依次演讲比赛,评委依据评分标准打分。
流程三:主持人宣布比赛结果,颁奖嘉宾为获奖选手颁奖。
(3)好家风对于国家和个人意义重大,既能传播正能量,传承国家精神文明,又能引领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示例:孩子,拾金不昧是我们国家倡导的美德,再说,那位丢笔记的同学该多着急啊,我们还是把它物归原主吧!
5.(1)“总算”既写出了“我”对春天的急切盼望,又写出了“我”对经历了漫长严冬的年迈母亲的担心(流露出了“我”的欣慰,即庆幸自己的母亲又走到了春天)。
(2)“熬”字既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在漫长的冬天所遭受的痛苦,表现了母亲的坚强,又流露出“我”的欣慰(庆幸自己的母亲“挺住”了严冬)。 6.这段景物描写写出了南方早春万象更新、生机盎然的景象,表现了春天生命新生的活力。为散步设置了背景(写出了一家人散步的目的),同时烘托出一家人散步时感受春天之美的幸福愉悦心情。 7.因为母亲、妻子、儿子都听“我”的,一切都取决于“我”,如果“我”处理不好,会破坏家庭的和谐。体现了“我”(对家庭)强烈的责任感。 8.作者通过再次描写一家人在田间小路上散步的情形,与题目和前文相照应(照应前文);同时揭示了文章的主旨(点明主旨);又揭示了寓意:暗示了中年人承前启后(即对上赡养,对下培养)的重任(对家庭的使命感)。
9. 地点 人物 10. 第④段后。 这段写出了一家三代幸福和谐的生活图景,尤其出自孩子之口,充满童趣,尽显孩子的天真可爱,和开头第①段三代同堂散步的内容相呼应,同时与下文第⑤段意见出现分歧和谐的氛围被打破的情节也关联起来。 11.不能。因为与母亲病弱的身体比较,我的身体是“强壮”的,与儿子幼小的身体比,“我”是高大的;母亲基于对儿子的信任,早就开始听从儿子,而“我”的儿子还未长大,长大后也许会有自己的主张,就目前来看,用“还”字比较恰当。(大意对即可) 12.这句话表现出中年人承上启下的使命感。世界和家庭一样,由老人、中年人和孩子组成的,中年人肩负赡养老人、抚养孩子的重大责任,所以说背起来是整个世界。(大意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