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地球和地球仪 第1课时
单位 班级 年级 教师
学科 地理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1.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2.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记住地轴、两极、赤道、纬线、经线、本初子午线。(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人类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认识过程,体现着人类认识自然、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科学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因而教育学生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认识地理事物的发生、演变和发展。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探求自然奥秘的志趣和崇尚科学、实事求是的观念。
重 点难 点 重点:人类证明地球形状的依据。难点:描述地球的大小。
教 学方 法 观察、比较、归纳等教学方法。
教 具 多媒体课件,有立体感的地形地球仪。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定向导趣 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 了解古代人是如何逐步认识了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的。 唤起学习热情。
自学导疑 出示本节课的自学提纲:1、阅读课本“读一读”,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阶段,并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地球的形状。2、地球的大小:从数据中认识地球的大小。3、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仪由哪几部分组成?地球仪上有哪些地理事物?地球仪如何转动的?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4、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学生看书思考,自己先解决问题。展示课本P2图1.1,天圆地方——天如斗笠——麦哲伦的环球航行证实地球是个球体——地球卫星照片 这部分内容知识点较少,主要是进行科学史教育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而教材给的资料较少,鉴于此,本部分内容设计收集资料。
群学导思 1、学生分小组讨论学习,相互交流,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观看教材图1.3,鼓励学生讨论: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2、小组讨论地球仪的特点是什么? 组间成员自学后,相互讨论与交流,达成共识。之后派代表展示交流成果。 提倡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互助合作,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分析。
质疑导法 今天这节课是我们“认识地球”的第一节课,同学们不仅明确了人类的家园是一个球体,而且对它的大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同学们还认识了“地球仪”这样一位“新朋友”,它会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地球,学习地理。 总结地球仪与地球实体的不同表现在:①地球仪是地球大大缩小了的模型;②地球仪上的能使之绕着转动的地轴,以及绘制的经纬网和经纬度,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③地球仪上是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地球上不同的地理事物。 初识地球仪,从总体上来了解它,是下面要学习经纬线的前提和基础。
检测导效 1、人类的家园是指(地球)。2、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3、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4、关于地球仪正确的叙述是( C、D )A.地球仪是用颜色和符号来表示事物 B.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C.地球仪是缩小了的地球模型 D.地球仪可以知道地球的面貌
作业设计 利用生活体验、其他学科知识或上网等渠道,找出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一些证据。
板书设计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2.对地球形状的证明3.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表面积、最大周长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学案导引:
一、忆历程,识地球——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的形状是 。
2、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有哪几个代表性事件? 、 、 、 。
3、结合日常生活经验,你有哪些证据说明地球是球体?(至少说出四个)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那么我们如何认识地球了解地球的面貌呢?
2、与地球的真面貌相比,地球仪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教学反思:
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知识点少,考点更少,却是很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题材。由于教材所给材料比较单薄,往往在教学中简化,所以设计过程为收集资料,讨论,谈感悟。通过学生收集资料,汇总,补充了教材材料的不足。同时,丰富了师生的历史地理知识,提高了学生收集资料,归纳整理资料的能力,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了合作学习,进行了很好的科学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