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8张PPT)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时空观念:了解宋代理学、宋词元曲和科技等史实,涵养辽宋夏金元的时空特征;
唯物史观:多角度分析儒学复兴的原因;文化是当时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
史料实证:了解辽夏金元少数民族文字,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格局;
历史解释:对程朱理学的内容和影响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正确认识辽宋夏金元的艺术成就,培养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辽、宋、夏、金、元时间轴
北宋
960
北宋
建立
1141
绍兴
和议
1276 1279
灭南宋 统一
1271
元
1127
靖康
之变
1206蒙古
汗国建立
1005
澶渊
之盟
1044
庆历
和议
辽(916 — 1125)
金 (1115—1234)
1125
金灭辽
西夏(1038—1227)
1351
元末
农民
起义
1368
明朝
南宋
元
1043-1045
庆历新政
1069-
1076-
1086
王安石变法
阶段特征
两宋时期是我国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
政治上 从若干民族政权并立逐步走向统一,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民族政权长期并存,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出现了又一次民族交融的高潮,形成新的民族。
经济上 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商品经济水平超过前代;南方经济获得较快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海路和陆路的对外交往空前繁荣。
文化上 封建文化高度繁荣;各族文化交融;科技成就突出,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外传;理学有了较大发展;文学艺术逐渐平民化、通俗化,突出代表有宋词和反映市民生活的风俗画。
重点:掌握二程、朱熹等人的理学思想,理解程朱理学对儒学发展的影响,宋明理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宋词元曲的发展,三大发明成就以及对世界的影响,沈括《梦溪笔谈》、郭守敬《授时历》,少数民族文字创制,认识各民族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发展作出的贡献。
难点:儒学复兴原因,影响,三大发明影响。
学习重难点
孔子创立
春秋
儒学独尊
西汉武帝
焚书坑儒
遭到打击
秦朝
继承发展
成为显学
战国
孟子
荀子
吸收佛道
有新发展
魏晋南北朝
“三教合一”
隋唐
韩愈
儒学复兴运动
?
一、儒学的复兴
1.儒学复兴运动
(1)背景:从三国到五代,儒家学说日益僵化,社会影响总体来说不及佛教和道教。
(2)原因:①思想:佛道盛行,冲击儒家地位;传统儒学日益僵化。
②经济: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冲击儒家构建的统治秩序。
③政治:宋代加强集权,要求加强思想领域的控制;重文轻武的政策,提供了相对宽松的文化环境;
(3)时间:从北宋中期起,一批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
(4)表现
①力图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
②希望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
③提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口号。
(5)结果:被称为理学或道学的学派影响逐渐增大。
张载
一、儒学的复兴
1.程朱理学
(1)含义: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是“理”或“天理”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主要流派有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理学以“理”(或“天理”)为核心,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维护封建统治的新儒学,是三教合一的产物。
——岳麓版历史教材必修三《宋明理学》
道、佛
儒(根本)
(目的)
2.程朱理学
(2)代表: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的朱熹,这一学派被称为“程朱理学”。
北宋:程颐、程颢(创立)
南宋:朱熹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字元晦,号晦庵。祖籍徽州婺源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文学家、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与二程之学合称程朱理学。
2.程朱理学
(3)特点:比较注重抽象思维,是一套包括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理论体系。
宇宙观:理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理后有物,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
宇宙自然——万物遵循的普遍原则;
认识论
①社会——理表现在社会上即“三纲五常”,就是儒家的道德伦理和等级秩序
②个人——人性“存天理,灭人欲”
人生观:人生的目标应该是“存天理,灭人欲”。即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最终实现对“天理”的充分体验,从而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
方法论:主张要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把握“理”。(格,探究;致,求得。探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
客观唯心主义。
朱熹说:“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
2.程朱理学
(4)内涵
①“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也称“天理”。
②人生的目标是“存天理,灭人欲”,即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最终实现对“天理”的充分体验,从而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
③提出“格物致知”,认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
[易错提醒]
程朱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旨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建设,树立和巩固社会基本价值观,“天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用今天的话来说,仅次于客观理性,“人欲”并非泛指人的欲望,而是指过度的欲望,指违反了社会规范和伦理道德的欲望。程朱理学认可道德规范内的人欲。
“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问题】你认为今天应该怎样看待“存天理,去人欲”的提法?
(1)存天理,灭人欲”理论有两层含义。一是基于个人本能层面,指摒弃个人过分的、不合理的欲望而可以满足个人本能的需求;二是基于社会规范层面,即要人服从“礼”的要求,遵循“三纲五常”来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当时社会的道德规范。
(2)“存天理,灭人欲”就是要防范个人欲望的过度膨胀,追寻社会、道德、政风和民风的和谐与美好。但也扼杀了人的正当私欲,不利于人的个性解放和社会的发展,实质是为维护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是思想领域的封建专制主义。
(2022·江苏扬州·模拟预测)朱熹曰:“这是天教我如此。饥便食,渴便饮,只得顺他。穷口腹之欲便不是。盖天只教我饥则食,渴则饮,何曾教我穷口腹之欲?”朱熹所要表达的本意是
A.压抑人的自然欲求
B.合理需求符合天理
C.人欲与天理相一致
D.摒弃人的一切欲望
一、儒学的复兴
2.程朱理学
(5)实质:以儒家纲常伦理维护专制统治的新儒学。
(6)教育: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为“四书”,并且加以注释,作为先于“五经”的儒学基础读物。
朱熹注解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朱熹)编著《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中有如下规定:
穿衣:要颈紧、腰紧、 脚紧;
说话:为人子弟要低声下气,语言缓慢;
读书:要端正身体,面对书册,详缓看字;
饮食:在长辈面前,必修细嚼慢咽,不可闻饮食之声。——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影响:儒学传承平民化,促进文化教育的发展
2.程朱理学
(7)影响: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理学的新发展:
①“四书”成为先于“五经”的儒学基础读物;
②1313年,元朝宣布将儒家经书作为科举考试的基本内容,答题标准以程朱理学的解释为主;
③南宋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官方正统哲学,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思考:程朱理学被官学化的原因?
程朱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的道德规范(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适应了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
1313 年,元朝宣布将儒家经书作为科举考试的基本内容,答题标准以程朱理学的解释为主。当时宰相向皇帝上奏说:
学秀才的,经学、词赋是两等。经学的是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勾当,词赋的是吟诗、课赋、作文字的勾当。自隋唐以来,取人专尚词赋,人都习学的浮华了……俺如今……专立德行明经科。明经内“四书”“五经”,以程子、朱晦庵注解为主,是格物、致知、修己、治人之学。这般取人呵,国家后头得人材去也!
——《通制条格》卷5《学令·科举》
元朝是怎样确定科举考试内容和答题标准的?理由何在?
考试内容:通过政府宣布的方式将儒家经书作为科举考试的基本内容,以程朱理学的解释为标准
理由:隋唐以来,取人专尚词赋,导致浮华,如今专立德行明经,明经的四书五经是格物致知修己治人之学。有利于国家得到品德高尚的优秀人才
2.程朱理学
(8)影响:
宋·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
清·林则徐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秋瑾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清·戴震
翻开历史一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 “吃人” 。
──鲁迅
粉身碎骨寻常事,
但愿牺牲报国家。
2.程朱理学
(8)影响:
积极:
①提出了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的道德规范,为皇权专制提供了理论依据,适应了封建统治者的需要,从南宋后期起,成为官方正统儒学。
②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显人性尊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③是对儒学的更新与丰富,有利于促进中国古代文化、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消极:
①程朱理学为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强化尊卑等级观念,贬低了妇女地位。
②为封建统治者服务,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占据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禁锢人们思想,阻碍了后期社会的变革。
一、儒学的复兴
2.程朱理学
(1)含义: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是“理”或“天理”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主要流派有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2)代表: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的朱熹,这一学派被称为“程朱理学”。
(3)特点:比较注重抽象思维,是一套包括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理论体系。(客观唯心主义)
(4)内涵
①“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也称“天理”。
②人生的目标是“存天理,灭人欲”,即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最终实现对“天理”的充分体验,从而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
③提出“格物致知”,认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
(5)实质:以儒家纲常伦理维护专制统治的新儒学。
(6)教育: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为“四书”,并且加以注释,作为先于“五经”的儒学基础读物。
2.程朱理学
(7)影响: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8)影响:
积极:
①提出了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的道德规范,为皇权专制提供了理论依据,适应了封建统治者的需要,从南宋后期起,成为官方正统儒学。
②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显人性尊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③是对儒学的更新与丰富,有利于促进中国古代文化、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消极:
①程朱理学为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强化尊卑等级观念,贬低了妇女地位。
②为封建统治者服务,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占据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禁锢人们思想,阻碍了后期社会的变革。
①以儒家思想为主,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理论;
②使儒学更体系化、理论化、思辨化;
③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④注重个人修养,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理学家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程朱理学的新发展
一、儒学的复兴
1.继承:强调儒家伦理道德、性善,追求圣贤、气节、德操等。
2.发展:
①高:把儒家伦理提高为天理。
②深:把道德良知深植于内心。
③广:把追求圣贤推广到民众。
程朱理学使儒学哲学化、思辨化并世俗化,因而更具有说服力和约束力,更服务于政治统治的需要。
宋明理学对先秦儒学的继承与发展
一、儒学的复兴
历史纵横
陆王心学
南宋时期,理学家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字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他的学说被称为“心学”。明朝王守仁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学说。这一学派被称为“陆王心学”。明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
主流
“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即理也。
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② “致良知”
③知行合一
P85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不 同 认识理
求理方法 (方法论)
相 同 世界本原
实质
以儒家的纲常伦理来维护专制统治
理在心外
格物致知
(向外求理)
反省内心、致良知
(向内求理)
理在心中
理是世界的本原
陆王心学的评价: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而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
对比:程朱理学vs陆王心学
(2022·江苏·一模)唐诗“慢束罗裙半露胸”、“绮罗纤缕见肌肤”,描写了唐朝服饰的艳丽奢华和开放。但宋朝时的服饰却简洁质朴,女装拘谨、保守,色彩淡雅恬静。唐宋服饰的演变,反映了人们审美观的变化,此种审美观的转变主要是由于
A.封建经济的衰退
B.专制集权的强化
C.程朱理学的盛行
D.审美意识的觉醒
(2022·吉林·三模)唐代,儒学家韩愈激烈地批判佛学,提出对于佛教应该“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到了北宋,以程颐程颢为代表的学者,却基本上都“出入于老释者数十年”,对佛学进行了长期、深入的研究。这一变化
A.体现了政府对外来文化的开明政策
B.反映了大一统时代的恢弘气度
C.有助于儒学在这一时期的新发展
D.表明弃儒从佛的现象已相当普遍
时间 发展情况 代表人物 观点
春秋 产生 孔子 仁、为政以德、有教无类
战国 发展 孟子、荀子 仁政、性善论;隆礼重法、性恶论
秦朝 重创 秦始皇 焚书坑儒
汉朝 正统地位 董仲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魏晋南北朝 新发展 吸收佛、道精神
隋唐 三教并行、复兴 韩愈 天命论和封建纲常巩固儒学主流思想
宋朝 新体系 二程、朱熹 理是万物根本,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
儒学的发展历程
二、文学艺术
1.宋词
(1)起源:唐朝后期出现的一种新诗体——词。到宋朝进入鼎盛时期。
(2)背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①政治: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尖锐,需要更灵活的文学表达形式。
②经济: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
③文化:两宋城市生活丰富多彩,娱乐场所需要大量的歌词。
(3)特点:句子长短不等,用来配乐歌唱,根据乐谱分为不同的词牌,各有固定格式。
(4)代表;以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和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的词作成就最为突出。
①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风格豪放激愤,气势雄伟,内容以记事、说理为主,表达内心感慨
②婉约派:柳永、李清照
风格委婉含蓄,细腻感人,内容以咏叹个人身世、写景抒情为主
(5)影响:士大夫的著名词作在社会上广泛流传。
(2022·江苏扬州·模拟预测)“记得画屏初会遇。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燕子双飞来又去。纱窗几度春光暮。那日绣帘相见处。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敛尽春山羞不语。人前深意难轻诉。”苏轼的这首词
A.展现雄奇豪放风格
B.关注市井生活趣味
C.写出唯美婉约之情
D.体现深沉忧患意识
二、文学艺术
2.元曲
(1)原因:
①经济: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
②阶级:市民阶层文化生活
③文化:娱乐场所的需要
④政治: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尖锐
⑤政治:科举制度长期被废除,汉族文人进士无门,地位低下,借散曲抒发愁闷情怀
⑥民族:疆域扩大,交通发达,加强了民族间文化交流
2.元曲
(2)内容:包括散曲和杂剧
(3)特点:
①散曲:是一种比词更加灵活通俗的长短句配乐诗歌体裁,更加适合市井演唱的需要。
②杂剧:演员将成套的散曲连缀在一起歌唱,辅以音乐、舞蹈、表演、道白,安排不同的角色,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形成了杂剧。元杂剧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
(4)代表:关汉卿,王实甫等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戏曲的发展过程
源头——原始傩戏
形成——宋南戏
成熟——元杂剧
发展——明中后期昆曲(百戏之祖)
繁盛——清京剧
[构图解史]
古代文学发展历程
3.话本:宋元时期,城市中说书演出非常盛行,说书底本称为话本,实际上就是早期的白话小说。
4.书法:宋元两朝,书法名家辈出,与唐朝相比更加追求个性,不拘法度。
《黄州寒食诗贴》苏轼“天下第三行书”
◎(元)赵孟頫《汉汲黯传》
苏轼
黄庭坚
米芾
蔡襄
特点:追求个性,不拘法度。
“宋四家一体”
瘦金体:宋徽宗
原因:
文人阶层壮大;理学的兴起,文人更注重内心的修养;重文轻武的国策。
(2022·江西·模拟预测)据学者研究,“话本”的称谓,早在唐代就已出现。不过,宋元话本常常出现“话本说彻,且作散场”之类的套语。这表明话本( )
A.是比较成熟的小说
B.是经济繁荣的产物
C.已有格式化的趋势
D.与诗词的发展相关
(2022·四川成都·二模)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等文人雅士常在驸马王诜私人府邸举行“西园雅集”,赋诗、题词;退休官员多参加“耆英会”“九老会”等聚会;汴京熟食店、杭城茶肆多为“士大夫期朋约友会聚之处”。这些士人的交游活动
A.反映了官宦门阀之风犹盛
B.植根于市民生活的发展
C.得益于人文化的社会氛围
D.导致了朋党之争的兴起
宋徽宗赵佶《瑞鹤图》
5.绘画
(1)以山水画最为突出,不强调写实,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
(2)花鸟画、人物画水平也很高。
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局部)
北宋的画风含蓄深沉,气势更为宏大。如《千里江山图》展示祖国锦绣山河的神奇美丽。全图长12米,画面视野开阔,境界幽深,色调爽秀明快,展卷观赏,路转峰回,美不胜收,令人有壮游千里之感。
北宋的阳刚豪迈--宫廷画最活跃
《清明上河图》张择端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
南宋马远《寒江独钓图》
夏圭《松溪泛艇图》
南宋偏安,文人山水画描绘的对象变为江南风光。像马远、夏圭作画往往把景物放在一边,被人称为“马一角”、“夏半边”,他们的画作被称为“残山剩水”。
南宋的残山剩水——偏安江南
元代文人画进入兴盛时期。元统治者重武轻文,导致更多的文人从事绘画。他们的画多表现“隐居”,以“出世成仙”的态度表达一种士大夫阶层的孤傲、空虚的情感。 诗画相联,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
元代的孤傲空虚、郁闷——异族统治
[概念阐释]
文人画
文人画,也称“士大夫写意画”。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带有文人、士大夫意趣特点的绘画,区别于民间和宫廷画院的绘画。作者一般取材于山水、花木,以抒发个人“性灵”,间亦寓有对民族压迫或腐朽政治的愤懑之情。标榜“士气”“逸品”,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并重视书法、文学等修养及画中意境的表达。
宋元时期文学艺术的特点
①出现新的文学体裁;
②逐渐平民化、世俗化、个性化;
③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抒发
1.风俗画兴起: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民间风情
2.文人山水画:
背景(1)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文化普及-----风俗画
(2)理学的发展,使人们在文艺审美上也出现了新的特点:强调表现心境和意趣。
重文轻武的国策和文人阶层的壮大---文人画
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局部)
南宋马远《梅石溪凫图》
能文不求举, 善画不求售。 文以达吾心, 画以适吾意。
——苏东坡
思考:进入宋代绘画风格有何变化?原因? 那么北宋和南宋风格又为什么不同呢?
由写实到更加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
两宋不同:北宋完成了局部统一,在绘画上气势更为宏大;南宋偏安,所以体现在绘画上不求对称,墨色恬淡,被称为“残山剩水” 。
(2022·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二模)北宋画家论及山水画的创作,提出:“春山烟云绵联,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该认识反映的中国山水画的特征是( )
A.注重对客观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写
B.强调以花鸟为主要描绘内容
C.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
D.强调人物为核心的布局构图
(2022·浙江·高考真题)艺术传神不易,借助艺术手段达到史事传神的目标更不易。对此,北宋王安石说得颇为透彻:“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这方面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都城东京清明时节从城郊到城内街市繁华热闹的市俗人事,被视为研究北宋东京城市经济及社会生活的重要佐证资料。这说明
A.艺术作品亦能成为传达真相、保留历史信息的工具
B.艺术作品的原创性,决定了其所反映的历史信息真实而可信
C.文史哲合一是中国文化的特点,因此古画作不仅是艺术更是历史
D.历史真相虽已随岁月飘逝,但古代艺术作品却可穿越时空真实还原
[历史解释]
宋朝文化繁荣的原因
(1)经济:经济的高度发展和城市商业的繁荣为其奠定了物质基础;
(2)政治:宋代政治局面和社会环境相对安定;统治者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重视文化建设;
(3)文化:书院兴起与科举取士条件放宽,推动了教育和文化的发展;
(4)社会: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对文化的需求增加;
(5)民族:民族交融的进一步加强使其更加丰富多彩;
(6)对外: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7)科技:印刷术的进步,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2022·浙江·模拟预测)陈寅恪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下列属于宋朝文化成就的是①总结整个古代农业成就的农业著述出现②古代戏曲艺术走向成熟③适应市民生活需要的新诗体进入鼎盛时期④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在宋朝基本成熟
A.③④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三、科技
1.三大发明
(1)表现
①印刷术:雕版印刷已经相当普及,北宋工匠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②火药:火药被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由燃烧型火器逐步发展为爆炸型火器和管形射击火器。
③指南针:用人工磁化的方法造出的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
(2)意义: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这三种东西曾经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状态。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构图解史]
活字印刷术外传示意图
外传
印刷术:13世纪东传朝鲜,后经蒙古人西政传入欧洲
火药:14世纪初,有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指南针:13世纪传入西欧
2.科技人物
(1)沈括(北宋):所著《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
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2)郭守敬(元):设计和监制多种天文观测仪器,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编定新的历法《授时历》,其中测定的数据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3)王祯(元):编撰的《农书》,集北方和南方的农业技术于一体,其中关于农业工具的记载尤为丰富。
【问题】宋代科技成就取得重大突破的原因:
(1)宋代封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发展
(2)国家政策造成文化发展的需要促使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3)海上贸易和造船业的发展促使指南针在北宋时用于航海。
(4)民族政权并立,战争不断促进了火药武器的研制和发展。
这一时期实践经验总结性领先的中国古代科技始终保持服务于小农经济的发展特征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 元代郭守敬《授时历》 元代王祯《农书》
沈括(北宋)代表作是《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在《梦溪笔谈》卷二十中留下了一则有关宋英宗年间陨石的详细记载,记载中除了观察到陨石是流星体坠落地面的残余部分,还注意到陨石的成分,“色如铁,重亦如之”。
郭守敬(元朝)发明简仪,比欧洲同类发明早300多年;测定黄道和赤道的交角值,受到世界天文学界的推崇;编定《授时历》,我国古代最精密的一部历法
◎简仪
王祯编撰《农书》,集北方和南方的农业技术于一体,其中关于农业工具的记载尤为丰富。
(2022·天津·耀华中学一模)北宋科技史学家沈括在其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亦谓之‘灌钢’。此乃伪钢耳,暂假生铁以为坚。二三炼则生铁自熟,仍是柔铁,然而天下莫以为非者,盖未识真钢耳。”材料表明
A.灌钢法在生产中被广泛使用
B.作者对灌钢法技术提出质疑
C.北宋时已出现针对灌钢法的重大技术改进
D.作者对灌钢法技术推崇备至
(2022·天津·二模)元朝统一后,因所沿用的70年前的历法存在较大误差,不能有效指导农业生产,元世祖决定修改历法,并派郭守敬主持立法编纂工作郭守敬等人经过数年努力,编纂出《授时历》,与现行公历的运行相差仅26秒,对当时农业生产做出了重要指导。材料主要反映出
A.政府重视助推了农业科技的发展
B.中国古代科技成就长期领先世界
C.古代一切科技成就均服务于农业
D.元统治者对历法修订非常重视
四、少数民族文字
1.辽:先后创制契丹大字、小字,用以刻石立碑,还进行文学创作。
2.金:创制了女真文字,在科举中开设女真进士科,用女真文字答题。
3.西夏:西夏文通过出土文献大量保存下来,包括佛经、法律、字典,以及从汉文翻译过来的经史著作。
西夏文
女真文字
契丹文字
4.蒙古
(1)背景:成吉思汗统一草原各部
(2)文字:命人使用畏兀儿文字拼写蒙古语,形成畏兀体蒙古文;
(3)流传:这套文字被用于修史,其中一部分内容的汉语译本流传至今,称为《蒙古秘史》。
(4)地位:作为游牧民族自己撰写的历史,它在史学史上具有特殊价值。
畏兀体蒙古文;
拼音符号,
拼写蒙古语。
5.元朝
(1)背景:忽必烈即位后
(2)创字:委派藏传佛教高僧八思巴改制藏文字母,创造出一套拼音符号。
(3)特点:用以拼写蒙古语,也用来广泛拼写汉语等多民族语言。
(4)评价:这是汉语拼音化的最早尝试。
八思巴字《百家姓》
少数民族文字共同的特点:在汉字基础上创制,
同时保留本民族个性
1、地位:上承隋唐,下启明清,是封建文化高度繁荣时期
2、特点:
(1)科技世界领先(三大发明);
(2)文化高度繁荣(唐诗、宋词);
(3)全面发展,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民族文化等成就辉煌;
(4)市民气息浓厚(杂剧、散曲和话本);
(5)少数民族同汉族交融,既保留本民族文化传统,又有各自的特点
辽宋夏金元文化的地位及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