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学案 专题十六 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学案 专题十六 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10-05 13:13: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十六 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
第40讲 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
INCLUDEPICTURE"目标要求.TIF" INCLUDEPICTURE "目标要求.TIF" \* MERGEFORMAT
知识脉络 考点清单 素养解读
1.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 2.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3.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1.综合思维:结合图文材料,分析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分析环境问题对自然环境服务功能、人类及人类社会造成的危害。2.人地协调观:结合材料,分析自然资源数量、质量、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结合材料分析环境问题的具体危害。3.区域认知:结合图文材料分析自然资源空间的分布特征
INCLUDEPICTURE"知识特训.TIF" INCLUDEPICTURE "知识特训.TIF" \* MERGEFORMAT
知识点 1 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
1.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类型
(1)含义: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得的各种①________,就是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
(2)服务功能的主要类型
a.供给服务:主要是为人类提供②________,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与物质需求。
b.调节服务:为人类提供相对适宜的③________;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许多环境问题,需要通过自然环境的调节服务来化解。
c.文化服务:指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得的④________、审美体验等非物质收益。
d.支撑服务:是供给服务、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的基础和前提,并通过这些服务间接为人类⑤________。
2.可持续利用自然环境的服务
(1)人类获取各种服务,需要控制在自然环境允许的范围内,不能超出自然环境⑥______的极限,特别是不能超出自然环境的⑦______功能的极限。
(2)人类需要对自然环境提供的不同服务进行综合权衡,在不损害自然环境以保证自然环境服务功能⑧________利用的前提下,选择最优的利用方案。
【素养微探究—地理实践力】 “第三次深入藏地,有幸得到在拉萨工作的湖南老乡的极力推荐,并占用他们难得的一天休息时间,七个人怀揣好心情,在高原温暖的阳光下,一道同游这片保护完好、尚未对外开放的天然湿地,其乐融融。时间不知不觉从指间滑过,待到夕阳西下时,我们仍久久不愿离去……”这段话体现了拉鲁湿地的哪种服务功能?这种服务功能的内涵是什么?
提示:文化服务。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得精神享受、审美体验等非物质收益,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
知识点1答案:①益处 ②自然资源 ③生存环境 ④精神享受 ⑤提供服务 ⑥服务功能 ⑦支撑服务 ⑧可持续
知识拓展 自然环境维持自身相对稳定状态的基本原理
太阳能持续供给维持自然环境运行所需要的能量;通过生物控制的养分循环实现物质和能量在自然环境中的迁徙、转化,使物质能够从无机环境进入生命体,最终又回到无机环境;生物的多样性,使自然环境能够适应外界条件的变化并维持相对稳定。
知识拓展 不同地区森林(绿地)的主要服务功能
地区 主要服务功能
丘陵、山地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较干旱的地区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城市 美化环境、减小噪声、吸烟滞尘
热带雨林地区 维持全球碳氧平衡、维持生物多样性、调节大气成分、促进水循环
知识点 2 自然资源及其利用
1.自然资源及其属性
(1)自然资源的类型:
按自我再生性质分类 按自然属性分类
可再生资源 气候资源、①________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
不可再生资源 ②________资源
(2)自然资源的必备条件:
能满足某一时期人类社会的需求。
需要人类具备相应的③________能力。
(3)自然资源的双重属性:
自然属性: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
社会属性:不同历史时期,人类的需求及④________不同。
2.自然资源的特征
(1)自然资源的数量特征——数量是有限的,具有稀缺性。
A.原因
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自然环境能提供的自然资源有一定的⑤________限制。
受⑥________条件的限制,人类能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的自然资源数量更为有限。
B.利用要求:人类能够从自然环境中获取更多的自然资源,但不能突破自然环境供给资源的⑦________。
(2)自然资源的质量特征——质量有优劣高低之分。
A.衡量标准
B.利用表现
自然资源的质量可用一定的指标来刻画。
不同质量的自然资源⑧________成本有差别。
不同质量的自然资源,因人类需求的差异而有不同的用途。
(3)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分布不均匀但有规律。
A.分布
可再生资源:具有明显的⑨________特征。
非可再生资源:受地质演化历史的制约,往往富集在某些特定地区。
B.影响
分布的空间差异,是导致社会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
空间分布不均匀,使不同地区间形成资源调配与贸易的需求,导致资源在空间上的流动,也促进了区域间的联系和⑩________进程。
【素养微探究—地理实践力】矿产废弃物主要包含采矿废石及围岩、选矿尾矿、采矿与选矿废水、煤矸石、粉煤灰和炉渣。贫矿开采的开发利用的经济成本和环境成本比较高,因此我国在开采矿产中应该“采富弃贫”。你同意吗?说出理由。
提示:不同意。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矿产资源需求量大,为了缓解我国生产需求与矿产资源供应之间的矛盾,要加大技术研发力度,以实现对贫矿的有效利用。
知识点2答案:①生物 ②矿产 ③开发利用 ④社会发展水平 ⑤数量 ⑥技术 ⑦极限 ⑧开发利用 ⑨地带性 ⑩全球化
能力拓展 判断自然资源的方法
凡是自然资源都必须同时具有自然属性(直接从自然界中获得,即天然)和经济属性(能够用于生产和生活,即有用),二者缺一不可。至于转化来的和人类尚未认识或分布过于分散而无开采价值的物质与能量,都不属于资源的范畴。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技术的进步,并不排除它们可能会成为未来的资源。例如,石油是自然资源,但由石油加工获得的汽油、柴油、煤油等就不能称为自然资源;再如,雷电等尽管是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具有自然属性,但由于其目前仍不能用于生产和生活,也不属于自然资源。
知识拓展 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的分类是相对的
多数可再生资源只有在合理开发利用的前提下,才可以获得再生;当开发利用不合理时,它们的再生周期就会延长,甚至变成非可再生资源。常见的可再生资源有气候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非可再生资源主要指矿产资源。
能力拓展 自然资源空间分布特征的描述思路
(1)该类自然资源分布不均(均匀)。
(2)集中分布于图中区域的××部,或××部多,××部少。
(3)××地区非常丰富,××地区十分贫乏。
知识拓展 资源移动
有的资源便于移动,可以进行远距离输送;有的资源不具备流动性,需要进行加工转换,再向资源需求量大的地区输送。
知识点 3 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1.环境问题的产生
(1)根本原因: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变超过自然环境的①________,损害自然环境的②________。
(2)具体原因: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已在某些方面超过自然环境的③________,损害自然环境的④________服务功能,使自然环境偏离应有的稳定状态,从而发生各种环境问题。
(3)影响因素:⑤________、人均资源消费量和技术水平等。
2.环境问题的危害
(1)对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影响
a.⑥________服务功能下降,使人类难以获得足够的自然资源,导致自然资源稀缺甚至⑦________。
b.⑧________服务功能失常,使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加剧,并增加自然灾害的风险。
c.⑨________服务功能降低,会降低人的舒适感、审美体验等。
(2)对人类及人类社会的影响
a.影响生活质量,危害⑩________。
b.环境问题制约社会经济发展。
【素养微探究—区域认知】在腾格里沙漠的边缘地区,发现有不少地块被不明黑色物质污染。中卫市委宣传部发布信息称,当地一家已经生产20多年的造纸厂就是污染的“罪魁祸首”,而污染区域的污染物,也被确认为是多年前排放并遗留下的造纸黑液。分析“罪魁祸首”对人类生活质量的影响。
提示:沙漠地区的居民主要依靠有限的水源生活,水质被污染,致癌物质多,危害人体健康;沙漠风沙大,沙尘暴将被污染的沙尘带入高空,扩大污染面积,吸入被污染的沙尘,将会引发人体气管以及肺部等疾病。
知识点3答案:①可承受的范围 ②服务功能 ③调节能力 ④支撑 ⑤人口数量 ⑥供给 ⑦枯竭 ⑧调节 ⑨文化 ⑩人类健康
知识拓展 环境问题产生的实质
环境问题产生的实质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另一方面是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本身的自净能力。
知识拓展 技术进步对环境的影响
技术进步对环境的影响具有两面性。技术越发达,人类对自然环境影响的程度越大;人类通过研发环境友好技术,能够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废弃物处理能力,降低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
知识拓展 环境污染的治理措施
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为导向,节约使用各类自然资源;工业企业布局适度集中,以利于污染集中治理;加强宣传教育,动员社会各界的力量,借助法律、经济、技术等手段,把环境污染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INCLUDEPICTURE"素能特训.TIF" INCLUDEPICTURE "素能特训.TIF" \* MERGEFORMAT
特训点 1 【能力探究】自然资源及其利用
典例1.(2022·郑州模拟)虚拟水不是真实意义上的水,是以“虚拟”的形式包含在产品中的“看不见”的水,是通过商品交易即贸易来实现的,商品交易或服务越多,虚拟水就越多。下图为青藏高原地区对我国其他区域虚拟水净贸易量图。净虚拟水贸易量是由虚拟水输入量与输出量之间的差值所决定的。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的虚拟水资源调配(  )
A.由水资源的空间分布差异所决定
B.有利于青藏高原地区自然环境的改善
C.增加了青藏高原地区的经济收入
D.促进了青藏高原地区与其他区域的水资源均衡
(2)青藏高原地区对我国其他区域虚拟水贸易量格局形成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市场需求      B.人口密度 
C.土地资源 D.政策支持
[解法指导]
答案:(1)C (2)A
[素养落实]
综合思维 虚拟水贸易格局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商品贸易的发展促进了虚拟水的资源调配,体现了地理要素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区域认知 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是导致虚拟水资源调配的原因之一
解题延展:你能从虚拟水的角度为华北地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哪些建议?
提示:优化产业结构,降低高耗水产业的规模和数量;发展节水型产业;积极进口水密集型产品(高耗水产品);加大技术投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利工程等。
INCLUDEPICTURE"整合构建.TIF" INCLUDEPICTURE "整合构建.TIF" \* MERGEFORMAT
1.自然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2.我国重要自然资源的特点、分布、存在问题及对策
水资源 土地资源 矿产资源
特点 总量丰富,分布不均 类型多样,比例不当 分布广泛,相对集中
分布 空间分布不均,东多西少,南多北少,西北更少;时间分配不均,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 耕地:平原、盆地和丘陵地区(湿润、半湿润区)。草地:北方高原山地和青藏高原(干旱、半干旱区)。林地:东北、西南山区和东南沿海山地 煤、铁、石油北方居多,有色金属南方居多
存在的问题 水土配合欠佳,淡水日趋紧张,浪费惊人 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严重;森林减少;草场超载 乱采滥挖;破坏环境;浪费严重
对策 跨流域调水;兴修水库;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 依法管理;“开源”“节流”;建设与保护 贯彻《矿产资源法》;合理利用;综合利用
INCLUDEPICTURE"打靶精练.TIF" INCLUDEPICTURE "打靶精练.TIF" \* MERGEFORMAT
考向 通过我国淡水资源的资料,考查自然资源及其利用
(2022·河南二模)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占全球水资源的6%,居世界前列。但是,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下图示意1949~2015年我国人口数量与用水总量变化。据此完成1~3题。
1.2010年我国人均水资源使用量比1949年大约增加了(  )
A.260 m3     B.100 m3
C.160 m3 D.200 m3
答案:A
解析:根据示意图可知,1949年我国人均水资源使用量约为181.8 m3,2010年我国人均水资源使用量约为444.4 m3,可见2010年我国人均水资源使用量比1949年大约增加了262.6 m3。
2.1949~2010年,我国人均水资源使用量变化的原因主要是(  )
A.人口增长迅速
B.工农业发展需水量大
C.江河径流量增加
D.年降水量大量增加
答案:B
解析:1949~2010年,我国工农业发展迅速,需水量大大增加,导致我国人均水资源使用量增加。
3.我国人均水资源使用量的变化趋势(  )
A.将会逐步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 
B.会提高自然环境的支撑服务功能
C.可能导致水资源安全问题的发生 
D.会极大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答案:C
解析:我国人均水资源使用量呈不断增加趋势,可能导致过度利用水资源,产生水资源安全问题,进而造成生态环境恶化,降低自然环境的支撑服务和调节服务功能,难以维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特训点 2 【能力探究】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典例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示意环太湖地区六大名泉分布。历史上六大名泉都以水质优而著称。周围山区是这些名泉的水源补给区。近年来,泉水受到污染,部分污染物指标超出国家饮用水标准。
说明环太湖地区六大名泉泉水污染造成的危害和难以治理的原因。
[解法指导]
答案:危害:泉水(地下水)是重要的饮用水源,人饮用受污染的泉水会危害身体健康;引用泉水(地下水)灌溉,会污染土壤,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污染物超标)。
原因:泉水(地下水)自然净化周期长(更新速度慢);(深埋地下)人工净化困难;涉及地区广,需区域联动共同治理。
[素养落实]
人地协调 环太湖地区六大名泉泉水污染会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危害,渗透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培养
地理实践力 通过环太湖地区六大名泉的案例探讨水污染的危害及治理
解题延展:造成环太湖地区六大名泉水污染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太湖地区经济发达、人口众多、工业密集,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容易造成环太湖地区六大名泉泉水污染。
INCLUDEPICTURE"整合构建.TIF" INCLUDEPICTURE "整合构建.TIF" \* MERGEFORMAT
1.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2.环境问题产生的危害
环境问题对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影响
INCLUDEPICTURE"打靶精练.TIF" INCLUDEPICTURE "打靶精练.TIF" \* MERGEFORMAT
考向 借助图文资料,考查环境问题产生的危害
(2022·浙江一模)孟加拉国吉大港以北沿岸地区是全球重要的拆船业集聚区之一。来自其他国家的报废船只被拆解后,回收的废钢是钢材生产的重要原料。读图,完成1~2题。
1.该地区形成拆船业集聚区的主要社会经济条件是(  )
A.工资水平较低
B.港口优良
C.技术水平高
D.钢铁产量大
答案:A
解析:拆船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工资水平较低;港口优良对海洋运输产业的发展有影响,对拆船业影响较小,且港口优良主要依靠优越的海岸线等自然条件;拆船业对技术要求较低,需要大量廉价劳动力;根据题意可知,拆船业回收的废钢是钢铁生产的重要原料,因此该产业聚集的一个原因是当地钢铁原料不足,钢铁产量受生产条件等其他条件影响,钢铁产量大不是拆船业聚集的原因。
2.拆船业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主要危害有(  )
①破坏草原生态系统 ②加重风暴潮灾害 ③产生水污染 ④破坏局部海岸生态系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C
解析:拆船业聚集会产生水污染,大量废料堆积,破坏局部海岸生态系统,③④正确;该地没有草原分布,①错误;大量废船和钢材集聚在该港口处,在一定程度上会减轻风暴潮产生的危害,②错误。故选C。
INCLUDEPICTURE"课时训练.TIF" INCLUDEPICTURE "课时训练.TIF" \* MERGEFORMAT
A级(练考点 过基础)
龙感湖与鄱阳湖曾连为一体,东汉时分离。龙感湖湖区有多种有益或有重要经济、科研价值的野生动植物资源等,是国家重要的自然保护区。该湖区人类活动少,水质优良,是亚洲最重要的候鸟越冬地之一。下图示意龙感湖地区位置与范围。据此完成1~3题。
1.该地区有多种有益或有重要经济、科研价值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所以最适宜(  )
A.利用调节服务大力发展旅游
B.利用支撑服务维持环境稳定
C.利用文化服务调节生存环境
D.利用供给服务获取生物资源
答案:B
解析:发展生态旅游利用的是自然环境的文化服务,而且该地区是自然保护区,有多种有价值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不能大力发展旅游,也不适合人类获取生物资源,A、D错误;调节生存环境属于自然环境的调节服务,而不是文化服务,C错;正是因为该地区有多种有价值的野生动植物,才需要设立自然保护区,以充分发挥自然环境的支撑服务。
2.材料显示龙感湖地区湿地最能体现的自然环境服务功能是(  )
A.文化服务—净化水中污染物质
B.调节服务—调节气候、美化环境
C.供给服务—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
D.支撑服务—维持生物多样性
答案:D
解析:由材料“湖区有多种有益或有重要经济、科研价值的野生动植物资源等”和“是亚洲最重要的候鸟越冬地之一”可知,龙感湖地区湿地最主要的作用是维持生物多样性,这属于自然环境的支撑服务。
3.龙感湖地区成为亚洲最重要的候鸟越冬地之一,主要原因有(  )
①冬季温和多雨 ②人类活动少,环境好 ③食物来源充足 ④水质好,无捕食动物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C
解析:龙感湖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气候温和,但降水较少,排除①;龙感湖地区人类活动少,环境好,②正确;食物来源充足是成为候鸟越冬地的重要条件之一,③正确;该地区环境较好,应该有以候鸟为食的其他动物,排除④。
(2022·滨州期末)有色金属矿物是岩浆在冷却过程中矿物富集形成的。下图所示国家铜矿资源丰富、品质优、埋藏浅、分布广。该国大量出口铜矿石,开采铜矿需要大量的水来控制粉尘。铜矿开采给该国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造成很多问题。据此完成4~5题。
4.该国铜矿资源埋藏浅的主要原因是(  )
A.流水侵蚀作用强 B.地势高,沉积土层薄
C.岩浆侵入接近地表 D.火山喷发作用强烈
答案:C
解析:根据图示经纬度可知,该国位于板块交界处,铜矿资源丰富,且岩浆侵入接近地表,使得铜矿品质优、埋藏浅、分布广。
5.与乙区域相比,甲区域铜矿开采的主要制约因素是(  )
A.地形 B.水资源
C.气温 D.交通
答案:B
解析:甲区域受副热带高压和信风交替控制,且受寒流影响,降水少,河流较少;乙区域受西风和副热带高压交替控制,降水较多,河流多。开采铜矿需大量的水,因此与乙区域相比,甲区域铜矿开采的主要制约因素是水资源。
B级(练能力 过素养)
(2022·天津模拟)根据有效风能密度和有效风速全年累计小时数,我国风能资源分布分为风能丰富区、较丰富区、可利用区和贫乏区。下图为我国部分区域四类风能资源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6~7题。
6.下列关于图中四地风能资源分布及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为风能贫乏区 盛行中纬西风,地形闭塞
B.②为风能较丰富区 盛行西南季风,地形平坦
C.③为风能可利用区 盛行东南季风,地形闭塞
D.④为风能丰富区 邻近冷气团源地,地形平坦
答案:D
解析:可将四个“等值区”看作四条等值线,利用相邻等值线渐变原理,画线连接③和④。④位于内蒙古高原,靠近冬季风源地,地形平坦,风力强劲,风能丰富;③位于塔里木盆地,地形闭塞,风能贫乏。因此,风能资源由多到少依次是④①②③。
7.下列地区中风能资源丰富程度与④地最接近的是(  )
A.雅鲁藏布江谷地 B.黄土高原
C.四川盆地 D.东南沿海地区
答案:D
解析:雅鲁藏布江谷地和四川盆地地形较封闭,风能资源贫乏;由图和上题结论可知,黄土高原属于风能可利用区;受夏季风、台风以及台湾海峡地形的狭管效应影响,东南沿海地区的风能资源丰富。
(2022·滕州期中)下图为华东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城市大气PM2.5和SO2多年平均浓度日变化曲线图。据此完成8~9题。
8.两地区的城市大气PM2.5浓度一般在10时以后下降,其主要原因是(  )
A.户外活动减少,利于污染物沉降
B.降水频率增加,有利于空气净化
C.热岛效应增强,利于污染物扩散
D.汽车流量减少,尾气排放量减少
答案:C
解析:PM 2.5浓度在10时以后逐渐下降,有可能是地面温度逐渐升高,气温升高后气体受热膨胀上升,热岛效应增强;气体在上升的过程中,带走了污染物,有利于PM 2.5浓度的下降;PM 2.5浓度的下降与户外活动减少无关;材料当中并没有提到降水频率增加,且并非10时以后才产生降雨;汽车流量减少只会让PM 2.5浓度保持相对稳定性。
9.华东地区大部分时段大气SO2浓度低于东北地区,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能源结构 B.人口密度
C.资源条件 D.出行方式
答案:A
解析:华东地区大部分时段大气SO2浓度低于东北地区,主要与人们的能源消费结构相关。华东地区能源消费结构以石油、天然气为主,而东北地区能源消费结构以煤和石油为主。天然气是较清洁能源,极大地减少了SO2的排放量。
10.(2022·湘豫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火电、水电是目前我国最主要的能源来源。我国人口有一条“胡焕庸线”,能源分布也有一条“电能胡焕庸线”,但和人口分布刚好相反。能源生产主要在“电能胡焕庸线”以西和以北,而能源消费主要在“电能胡焕庸线”以东和以南。如何满足经济持续增长对能源的需求,破解“电能胡焕庸线”,风能开发或许是个选择。
材料二 风能区划的主要指标是风能密度与利用小时数、风能季节变化、极限风速。在据此划分的6个风能丰富区中,有三个位于沿海地区。下图为中国风能及风电利用状况示意图。
(1)简述青藏高原地区形成风能丰富中心的原因。
(2)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上海附近海上风电场多的原因。
(3)推测风电开发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
(4)风能开发能不能满足经济持续增长对能源的需求,破解“电能胡焕庸线”?请说明你的观点。
答案:(1)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与周边同海拔的大气相比,该地区温度变化大,气压差异明显,同时由于摩擦力较小,所以风能丰富。
(2)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多,经济发达,能源市场需求量大;海上风电建设难度大,上海经济技术力量雄厚;人多地少,土地有限,充分利用海洋空间;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国家政策的支持。
(3)施工中会改变原有地表,造成生态环境破坏;风机运转会产生噪声污染;风机位于鸟类迁徏路线或栖息地,影响鸟类生存。
(4)能:东部地区风能资源丰富,沿海滩涂面积广;经济技术力量雄厚;人们的节约意识在增强,以及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对能源的需求有所缓解。(或不能:风能受自然环境影响大,稳定性差;风能发电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不宜大力发展风电;风能发电投入多,技术要求高。)
解析:(1)简述青藏高原地区形成风能丰富中心的原因,主要从大风天数、下垫面状况等方面分析。(2)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上海附近海上风电场多的原因,主要从技术、资金、市场和政策等方面分析。(3)推测风电开发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从植被、鸟类迁徙和噪音污染等方面分析。(4)分析风能开发能不能满足经济持续增长对能源的需求,可以选取不同的观点进行分析,如做肯定分析,则主要从风能分布、科技、环保意识和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分析;如做否定分析,则主要从风能的稳定程度、生态环境影响和成本等方面进行分析。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