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9加几》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册82、83页“9加几”。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数的分解组成、11—20各数的认识及10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后续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可以说,本课是不进位加法与进位加法的分水岭。在20以内进位加法的学习阶段,“凑十法”是其基本思路。运用凑十法可以将20以内的进位加法,转化为学生所熟悉的10加几的题目,从而化难为易,为学生正确迅速地进行计算铺路搭桥。因而,孩子们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凑十法”来计算9加几,才能很好地迁移到8加几,7加几等进位加法。这段教材共安排两课时,作为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我们提倡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多种算法中发现“凑十法”。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结合问题情境,经历动手操作、用自己的方法进行9加几计算的过程,渗透“凑十”的方法。
2、会进行简单的9加几的计算。
3、对情景图中的事物有好奇心,愿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算法。
其中“结合问题情境,经历动手操作、用自己的方法进行9加几计算的过程,学会进行9加几的计算”为本课教学的重点。而向学生“渗透‘凑十’的方法。”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具准备:课件、花片
教学准备:花片
下面谈谈具体的教学过程:
一、播放歌曲,激发兴趣
新课开始,我根据一年级儿童的特点,创设富有儿童情趣的情境,用一曲“数鸭子”吸引孩子,激发兴趣。曲毕意未了,我又以歌曲的结束语“数不清到底多少鸭”抛砖于今天的学习:“小朋友数不清数,真遗憾,丑小鸭变成了天鹅来考考大家,看你们能不能算出一共有多少只。”孩子的探知欲望被充分调动起来,很自然地进入到自主探究的过程中。
二、观察情境图,自主探究
为了避免学生直接从书上找到答案或受教材中所提供思路的限制,教师用投影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然后交流自己发现的数学信息。孩子们在以往学习过程中已经能够基本读懂图意,他们可能会从两个角度对本图进行阐述:
1、部分孩子从鹅的体态上区分:有2只鹅展翅欲飞,有10只鹅在悠闲地散步。教师追问“一共有多少只?”学生会列式10+2,借助上节学习10加几的知识算出结果12。
2、更多孩子按颜色分:有9只白色的鹅和3只黄色的鹅,并能列出9+3的算式。教师随即板书:9+3。
如何计算9加几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难点。怎样突破难点,把握重点,又能让学生得到多方面发展呢?我们在此环节选择了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方法。列出9+3后,引导孩子们自己去摆、去想、去算。在此,教师提出具体的要求:“请大家在左边摆9个红色的花片代表9只白鹅,右边摆3个黄色花片代表3只黄色的鹅。摆好后想想怎么算?”
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动作,操作时,教师给足学生操作和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让孩子们运用自己掌握的方法亲历计算的过程。此时教师巡视全班,去捕捉孩子计算方法的原生态。
全班交流时,重点引导孩子们说出自己是怎么算的。
有的同学一个一个地去数,1、2、3……直到12;有的从9接着数,10、11、12。这些方法在我们成人看来有些幼稚,但都是孩子思维过程的真实呈现,只要算得对,教师都予以肯定。
当孩子出现凑十的方法时,教师及时予以表扬,并请孩子到实物投影前摆花片来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并重点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孩子的表达可能不够规范,不够严谨,他也许会说:“9个差1个就是10个,我从3里拿出1个凑成10个,还剩2个,10+2=12。”也许会说,“先拿出1个和9个凑成10个,再加上2得12。”……对于孩子们的种种表达,教师给以足够的宽容。只要孩子们表达出凑10的想法即可。
当然,如果孩子们没有出现我们所期望的“凑十”也没有关系,教师可以以参与者的身份来提示学生“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呢?”试着让孩子摆弄花片去做,若还是不行,教师就边演示边向学生介绍“凑十”的方法。还可以让孩子们打开书,看看丫丫的做法,你明白吗?并且试着说一说,摆一摆。最后,教师再完整地用花片演示“凑十”的过程,并用规范的语言描述计算过程,从3中先拿出1个与9凑成10,10再加2得12。以此来影响孩子,而不是对孩子的表述强加要求,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渐渐地领悟“凑十”法。
在发现这几种不同的方法之后,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对几种方法进行比较,让他们觉得用 “凑十”的方法计算起来又对又快,在对比中感受数学的简捷之美。
在这里,我想谈几个细节:
1、关于9的呈现方式。教材中9是以3行3列的形式出现的,我以为其利在于显而易见地看出“9”,其弊在于“凑十”不够直观。因此,在演示环节,我选择了上面摆5个花片,下面摆4个的形式。学生直观地看出9个再加1个就是10个,自然地从3中拿出1凑成10,10+2=12。
2、培养孩子学会倾听。一年级的孩子善于表现自我,却不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这样的交流是无效的。所以,交流时我特别注意要求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看法。告诉他们“会听的孩子才是聪明的孩子。”以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学会向同伴学习。
3、关于学具的归位。学具用得好,会帮助孩子轻松地理解算理;但是如果要求不到位,学具会变成玩具干扰学习。因此,学具用完,教师可以说:“让我们把花片放入学具盒,让它们休息一下好吗?比比谁放得快。”
三、尝试应用,及时印证
算一算部分,是对前面学习及时巩固的环节。计算时,让学生先读懂图意,再去计算。这里依然不强调必须凑十去做,要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能准确计算就及时肯定。
四、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练习部分,我选择的是教材本身的习题,一方面这些题从具体的图到算式到应用,步步提高;另一方面,课堂及时反馈,也有利于减轻孩子的负担。
第一题,看图补充算式并计算。考虑到孩子们应该能够读懂图意,所以本题教师充分放手,让学生先读图,然后补充算式,完成计算。
第二题,直接在算式后写出得数。考虑到本题较上题在难度上也有所提高,因而在这里要给足孩子思考和计算的时间。
第三题,看图列式计算。本题是在准确计算的基础上的实际应用。教师引导学生走进图中的故事情境,理解图意并列式计算。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到计算是鲜活的,有生命的。
计算是小学数学的重头戏,它往往显得枯燥无趣。本课我认真研读教材,充分地利用好教材中例题呈现方式的优势。力求将枯燥的计算内容浸润于多彩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在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中操作,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探究,在享受学习的愉悦中收获。
另外,“算法多样化”也是我本节所追求的。对于孩子独立思考出来的每一种算法,都不作硬性评价,真正尊重学生的个性选择。也许成人的干预立竿见影,但真正的学习应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过不断地自我反思,逐渐形成自己的认识,从而达到算法上的优化。这个过程是需要时间去体验、去感悟、去反思的,是循序渐进的。这是一种陌上花开缓缓行的境界。老师们,别忘了,慢慢走,让我们一路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