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画画坐着的人
课时:1课时
课型:绘画课
年级:四年级
教材:上教版美术教材 四年级第二学期
--------------------------------------------------------------------
教材分析:《画画坐着的人》是上教版小学第八册《熟悉的人物》单元第二个教学内容。本课是让学生了解人体坐姿的比例知识,学会用简练的线条写生坐着的人。写生教学不仅符合小学生向写实过渡的绘画心理发展规律而且也是提高学生观察能力、绘画能力,开启学生智能的重要途径。因此要对学生进行眼—脑—手的信息反馈训练,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与比较。本课的重点让学生用简练的线条表现出人物坐姿的比例关系,学生初步学会写生人物的方法进而刻画出生动自然的人物动态造型。
学情分析:写生绘画对四年级学生并不陌生,由于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的提高已不能满足他们对于简单而抽象的画法,而是试图进入对客观地描绘对象的写实阶段。在学生写生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重点放在坐姿人物的结构与比例上,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以解决学生由图形写实期向视觉写实期的过渡。而写生绘画在之前的几册教科书中已经出现过,学生有一些的经验,但要绘画出人体坐姿的比例,用简练的线条表现坐着的人的动态造型还是有一定难度的,通过尝试用毛绒扭扭棒弯折出人物动态线,抓人物大动势线来解决本课的重点,不刻意注重人物造型的塑造,降低难度,让学生感受绘画学习过程中的快乐,让画面表现更自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人体坐姿的比例知识,学会用简练的线条写生坐着的人。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讨论、欣赏实践过程中,学习发现不同坐姿人物动态特征及表现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现不同人物坐姿的动态特征和美感,感受写生过程中的快乐。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用简练的线条表现出人物坐姿的比例关系。
难点:人物造型动态生动自然。
教具:教学课件,学生作品,铅笔,记号笔。
学具:铅笔,记号笔,铅画纸。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是《熟悉的人物》单元的第二个教学内容。在前一节课学习写生人物的基本方法,绘画站着的人物造型基础上用简练的线条表现坐着的人物动态。导入用出示两张照片:站着的人和坐着的人作比较,发现站姿和坐姿的不同点,讨论人物比例动态的变化,坐着为5个头长,身上和腿部的转折关系,从而揭示课题:画画坐着的人。再出示各种坐姿的人物图片,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师生交流,小结出人物坐姿特征:上身与腿的转折及动态,人物的身体重心变化与坐姿的关系。分发人物坐姿照片,小组交流,教师提供特殊道具:毛绒扭扭棒,学生尝试用毛绒扭扭棒弯折出人物动态线,发现不同人物坐姿的动态特征和美感,。学生通过抓人物动态的大动势线来解决本课的重点。在教师示范前,回顾上节课写生的方法,思考坐姿人物的比例、角度、动作的三个方面的问题。示范时提示写生要点:根据坐姿比例,确定人物大动势线,抓住整体动态特征;用变化的线条和整体观察的方法,仔细刻画。教师总结写生步骤学生再次明确绘画方法。当出示大师们绘画的人物坐姿作品时,引发共鸣,提高孩子们的审美,再回到欣赏同学的作品,引起学生自己写生的欲望。在学生作业前进行写生对象的选择,观察交流,是为了更好的抓人物动态特征,及时给予启发和引导,感受写生过程中的快乐。
最后展评部分让学生围绕作业要求进行互评:如比例动势是否正确,动态结
构是否自然,线条是否概况简练,整体造型是否生动。交流写生感受,学生主动参与评价分享过程中。欣赏以坐姿人物为主题的学生作品,打开绘画创作的思路,拓展了学生的创意思维。
教学过程:
观察与交流
出示两张照片:站着的人和坐着的人作比较。
提问:直立的人和坐着的人有什么不同?
讨论人物比例动态的变化,揭示课题:画画坐着的人。
探讨与发现
出示各种坐姿的人物图片。
师生交流,小结人物坐姿特征:坐着的人物动态变化在于上身、大腿和小腿的三大转折。
出示不同角度的坐姿图片,学生观察比较。
分发人物坐姿照片,通过观察学生尝试用毛绒扭扭棒弯折出人物动态线。
学生交流人物动态的表现。
示范与欣赏
1.回顾上节课写生的方法,思考坐姿人物的比例、角度、动作的三个方面的问题。
2.教师示范绘画步骤:(1)定出人物比例及大动势线
(2)画出基本动态造型
(3)抓住特征刻画细部
(4)简练线条完成作品
3.欣赏大师作品。
4.欣赏学生作品。
四、写生与指导
1.教师提出作业要求:
作业内容:用简练的线条绘画出坐着的人物造型。
作业要求:(1)比例动势正确。
(2)动态结构自然。
(3)线条概况简练。
(4)整体造型生动。
2.学生进行观察,选择写生对象。
3.学生绘画,教师指导
五、欣赏与评价
1.展示作品,全班欣赏。
2.学生自评、互评作品。
评价要求:
(1)比例动势是否正确?
(2)动态结构是否自然?
(3)线条是否概况简练?
(4)整体造型是否生动?
3.拓展:以坐姿人物为主题的学生速写作品欣赏。
4.教师总结。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