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件(共1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件(共1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0-05 17:38: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6张PPT)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1、北宋建立
(1)960年,赵匡胤发动兵变夺取帝位,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
(2)北宋建立后,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实现国家局部统一。
陈桥驿兵变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2、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1)背景
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
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前代之弊 何解?
外重内轻
君弱臣强
武将势大
中央集权
分化事权
崇文抑武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2)措施之一: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①行政:派文官出任地方长官知州,节度使变为虚衔。
②财政:设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③军政: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更戍法)。
宋代的军队主要分禁军、厢军,禁军是北宋的正规军,被称为“天子之卫兵,以守京师,备征戍”。宋初将各地军队中精壮者抽调朝廷成为禁军,不及等者留本地作为地方军,虽间或出戍外地,但很少进行军事训练,主要从事工役或杂役,厢军因而也称“役兵”。 ——摘自王曾瑜《宋朝兵制初探》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2)措施之二:
——分散机构权力
中央:
①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②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后者有统兵权。
二府三司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2)措施之二:
——分散机构权力
地方:
①设立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合称“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
②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四监司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2)措施之三:
——实行重文抑武方针
①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②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北宋历朝枢密院长官文、武出身的情况
宋太祖 宋太宗 宋真宗 宋仁宗 宋英宗 宋神宗 宋哲宗 宋微宗 宋钦宗
武职出身正职(人) 3 6 6 7 0 0 0 0 0
文职出身正职(人) 2 1 6 22 5 7 5 10 5
《历代科举取士数量统计表》
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1)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2)分化事权、相互制约
(3)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3)影响:
★问题探究: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利弊得失。
材料1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解决藩镇跋扈,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作用,在客观上也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这些措施具有很大局限性,如实行兵将分离的政策,带来了将帅无权,指挥不灵,以致军队战斗力削弱的弊病,虽然北宋政府后来养了百余万军队,却阻挡不住辽、西夏的侵扰。由于各级政府权力的分,散形成了叠床架屋的僚机构,官更众多,行政效率低。 ——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2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虎骑所过,莫不溃败。 —— 朱熹《朱子语类》
积极:
加强了中央集权,防范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与安定。
消极:
1.制度僵化,降低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
2.重文轻武,守内虚外,造成北宋长期积弱局面。
3.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扩充,形成冗官、冗兵和冗费的积贫局面。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①北宋军队通过招募组建,多而不精,管理混乱,训练废弛,素质低下。
②用文臣担任军事长官,统兵权与调兵权相互节制,导致兵不识将将不识兵。
(1)表现:
1、边疆压力——“积弱”
(2)原因:
①宋辽: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惨败;1005年澶渊之盟,宋辽和议,北宋每年向辽缴纳“岁币”,辽宋兄弟相称。
②宋夏:屡战屡败;双方达成和议,北宋每年送给西夏财务,称为:“岁赐”,西夏向北宋称臣。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思考:你觉得北宋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是否可取 为什么
宋每年送给辽发币银10万两、绢20万....后宋辽以自沟河为边界,开展互市贸....在此后,辽也不再秋季侵扰边境,北宋进入一百二十年的经济繁荣期。 ——纪录片《历史的拐点之澶渊之盟》
“ 虽每岁赠遗,较于用兵之费,不及百分之一”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澶渊之盟是真宗在有利的军事形势下求和的结果.....此后辽更是不断需索。以金钱换取和平使北宋不再居安思危,“ 忘战去兵”,禁军河北军 和京师军“ 武备皆废”,埋下亡国的种子。
——<历史上的今天之澶渊之明》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2、财政危机——“积贫”
(2)政府机构重叠,官僚子弟入仕过滥,使官僚队伍不断膨胀。—冗(rǒng)官
(1)北宋供养了一支庞大的军队,军队不断扩编。——冗兵
养兵和养官成为朝廷的沉重负担,加上战争赔款,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冗费
原因:
(3)
宋真宗时,文武百官9700人,宋仁宗时增至17000人,宋英宗时增至24000人,这还不包括正官之外等候差遣空缺的候补官僚,如果把他们也统计在内,那么数量将猛增数倍。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三、王安石变法
性质:
自上而下的封建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积极:
有利于生产发展;
增加了财政收入;
增强了国家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消极:
强兵效果并不明显,与西夏作战失败;
用人不当,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变法引发党争,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三、王安石变法
1、北宋灭亡
(1)1127年,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掳走徽、钦二帝,导致北宋
灭亡,史称“靖康之变”。
(2)北宋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称帝,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四、南宋的偏安
2、南宋偏安
(1)宋高宗和宰相秦桧视岳飞为心腹之患,主动向金朝求和。
(2)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划定疆界,南宋称臣,缴纳“岁贡”。
(3)岳飞被朝廷朝廷逮捕杀害。
(4)此后,几次宋金战争,继续维持南北对峙局面。
四、南宋的偏安
【课堂小结】
北宋建立
加强中央集权
加强控制地方
分散机构权力
实行重文抑武
巩固统一,强化集权
效率低下,积贫积弱
王安石变法
达到富国目的,增加收入
没有从根本解决积贫积弱
靖康之变
南宋偏安江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