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8 古诗二首(教案)(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8 古诗二首(教案)(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05 20:56: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8 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能在语言环境中认识“楼、依、尽、欲、穷、层、瀑、布、炉、烟、遥、川 ”12个生字;能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楼、依、尽、黄、层、照、炉、烟、挂、川”10个字。
2.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
3.识记“穷尽、山穷水尽;层叠、层林叠翠;烟云、烟消云散;山川、名山大川”8个词语。
4.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描绘的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教学重点】
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描绘的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教学准备】
课件、视频、学习单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楼、依、尽、欲、穷、层”六个生字,会写“楼、依、尽、黄、层”五个字。
2.能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能结合生活实际,借助图片理解“依、尽、入”等词语意思。
3.借助图画,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画面。
4.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看图引入,理解诗题
1.出示图片,引入:今天,老师带你们到一个美丽的地方去看一看,说说你都看到了哪些景物?
2.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再说一说。我看到了远处的( )、( )……,又看到了近处的( )、( )……
3.师:远方的景色如此迷人,难怪唐朝的大诗人王之涣想要去欣赏一番呢。同学们能不能帮帮王之涣,怎样才能看到远方的美景呢?
4.板书诗题:登鹳雀楼。
(1)观察“鹳雀”两个字的共同点(都带有隹),从而理解鹳雀是一种鸟。
(2)学生书空“楼”(左窄右宽、木字旁撇上点下、娄上下均分)
(3)介绍鹳雀楼名字的由来。
5.根据内容,适当停顿,读好诗题。(老师范读,学生跟读)
二、初读古诗,感受诗之韵
1.学生自读古诗。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字字清晰;把诗句读通顺。
2.交流学习成果。(指名读、同桌相互读)
3.指导停顿,读出古诗韵律。
(1)老师范读,学生仔细听,哪里出现了停顿?
(2)根据学生回答,标出停顿符号。
(3)学生自读,挑战读,配乐齐读。
三、精读古诗,理解诗之意
1.学习第一句
(1)自读古诗,找一找王之涣在鹳雀楼上都看到了哪些景物?用圆圈圈起来。(白日、山、黄河、海)
(2)记号。预设:白日、依、尽、入
(3)老师指导看图,理解“白日”的意思。
(4)看视频,按照刚才的方法,小组合作解决疑问。完成学习单。
(5)小组交流学习成果
白日:傍晚时分的落日;依:靠着;尽:消失;入:流入
(6)再看视频,想一想,王之涣眼中的景物都是怎样的,用一个词来形容。
( )的白日 ( )的山 ( )的黄河 ( )的海
(7)结合学习单,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王之涣眼中景物,注意说清楚景物特征。
(8)再次细看视频,注意观察落日和黄河都是在运动,但是两者有不同。(落日下山是缓慢的;黄河入海是急速奔腾的)
(9)根据两者运动特征不同,再次说好王之涣眼中景物。
(10)朗读指导(“白日依山尽”语速稍慢;“黄河入海流”相对语速较快)
师范读、挑战读、齐读
2.学习第二句
师过渡:面对着如此气势磅礴的美景,难怪王之涣会发出这样的感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学生)。
(1)结合刚上课时老师提问“王之涣怎样才能看清远方的景色?”,尝试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2)理解“千里”“一层”是虚词,指的是更高更远。
(3)出示“欲”“穷”在字典中的含义,联系诗句意思,选择正确的含义。
(4)感悟诗中哲理。
3.整体回顾朗诵,尝试背诵
(1)看视频,齐诵古诗
(2)尝试背诵
自由背;根据视频和老师动作集体背诵。
四、指导书写
指导写好“楼”“依”两字
1.找相同点(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都是形声字)
2.指导观察关键笔划。
3.学生书写,老师点评。
五、布置作业
把古诗背给家人听一听,并向他们介绍王之涣看到的美景。
【板书设计】
8.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瀑、布、炉、烟、遥、川”六个生字,会写“照、炉、烟、挂、川”五个字。
2.能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借助图画,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观。
【教学过程】
一、理解题义,指导朗读
1.复习引入: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古诗《登鹳雀楼》,跟着王之涣感受了夕阳落山、黄河入海的磅礴气势。(齐背古诗)今天,我们要跟随唐代诗人李白的脚步去看一看庐山瀑布。
2.板书:望庐山瀑布
(1)学习词语“瀑布”:读音,字形,理解“瀑”为什么是三点水。
(2)默读课题,想一想:作者是站在哪里看瀑布的?为什么?(从“望”这个字,看出李白站在远处)
(3)迅速浏览古诗,从诗歌中找,还有哪个词语也有向远处看的意思?
(4)积累表示“看”的词语。
3.回顾上节课读诗题的方法,说说哪里需要停顿。(指名读、齐读)
二、初读古诗,感受诗之韵
1.学生回顾总结读好古诗的方法(注意停顿、读准字音;字字清晰;把诗句读通顺)
2.比较:《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从字数看有何不同?(五言和七言)
3.听两遍录音,在书上标注停顿符号。
4.学生自读古诗。
5.交流学习成果。(同桌相互读、挑战读、齐读)
三、精读古诗,理解诗之意
1.学习“日照香炉生紫烟”
(1)自读第一句,诗句中出现了哪些景物?(太阳、香炉、紫烟、瀑布)
学习“炉”:找一找诗歌中还有哪个字读音和它一样的;字形区分;看图,从字义上区分两个字的不同。
(2)师:诗句中的香炉可不是焚香用具,它是一座山峰。看图,猜一猜为什么叫做香炉峰?老师简单介绍香炉峰。
(3)看图,思考:(1)句中的烟是什么?(2)再联系生活中看到的彩虹,想一想,李白看到的云雾为什么会是紫色的?(阳光的映照)
(4)听老师读第一句诗,同学们闭上眼睛仔细听,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景色?
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板画。
(5)朗读指导,读出景色的优美。
(6)再看图,思考:诗句中的“生”可以用“升”代替吗?(不可以,“升”是直线上升,而“生”既有上升之意也有产生的意思,更能体现出烟雾萦绕香炉峰的意境)
(7)再次读好这行诗。
2.学习“遥看瀑布挂前川”
(1)学习“川”:甲骨文字形对照识字;组词
(2)看图,说说瀑布像什么?
说话练习:瀑布从(哪里)倾泻而下,就像( )挂在山前。
(3)师:大自然是如此神奇,把瀑布挂在了山前。读出神奇的景象。(挂前川语气稍重)
(4)思考:为什么李白要站在远处看庐山瀑布?
(5)朗读指导:读出香炉峰的奇景和瀑布直泻而下的气势。
3.学习“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自读诗句,思考:这句诗,哪些是李白看到的,哪些又是他联想的?
△“飞流直下三千尺”
(2)出示不同地貌特征的瀑布,选一选哪一个才是李白看到的庐山瀑布?
(3)从诗句中找到相关词语,说清自己的观点。
飞流:写出了瀑布飞泻喷涌
直下:写出了岩壁陡峭水流急
三千尺:①伸手比划一尺长度,想象三千尺有多高。②师:李白真的丈量过瀑布吗?真的有三千尺吗?③了解夸张的写作手法
(4)朗读指导:“飞流直下”语速稍快,“三千尺”适当拖音。吐字有力,声音响亮。(指名读、齐读)
(5)初步了解古诗文中的虚指。(古诗中出现的三六九百千万等都是虚指,一般用来形容很大很高很远很多等。)
(6)积累一些出现虚指的诗句
△“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过渡:李白看到这样气势如虹的瀑布,不禁有了这样的怀疑——(出示诗句,齐读)
①找出其中的虚数,想一想它的意思
②想象说话:李白看到瀑布从高耸陡峭的山峰上直泻而下,不禁心想:( )。
③体会李白对庐山瀑布的赞美。
④朗读指导。
四、整体回顾朗诵,尝试背诵
1.看视频,齐诵古诗。
2.尝试背诵。
自由背;根据视频和老师动作集体背诵。
五、书写指导
1.学生自主观察把“照、炉、烟、挂、川”按结构分类。
2.观察“炉、烟、挂”:左窄右宽
3.观察“照”上宽下窄
4.观察“川”三笔区别及关键笔划。
5.学生书写,老师点评。
六、作业
课后积累一些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和同学一起读一读。
【板书设计】
8.古诗二首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