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
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新课程标准:
1、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
2、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的新成就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①220年,曹丕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
②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定都成都。
③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
三国鼎立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演变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④西晋概况
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
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
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⑤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⑥420年,武将刘裕夺取皇位,国号宋。此后170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4个王朝,合称“南朝”。
⑦北方15个割据政权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
五凉~四燕~三秦~二赵~成汉~夏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统一北方的政权
曹魏、西晋、北魏、北周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统一南方的政权
西晋、东晋、宋、齐、梁、陈
⑧北魏概况
386年,鲜卑拓跋部建立北魏,439年统一北方
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
后来又被北齐北周取代。北齐北周东西对峙,后来北周灭北齐
后来隋朝取代北周,统一全国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史料 从2世纪到5世纪……先后出现了四次由“乱”到“治”的局面。一是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失败后,军事集团间的混乱到曹操统一北方;二是从西晋短期统一,到西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位的斗争和北方少数民族统治者割据混战的十六国时期,到前秦苻坚统一黄河流域;三是从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到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四是从北魏分裂到北周统一北方。
——摘编自《历史学习精要》
小结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国家分裂、民族大融合的时期。赤壁之战初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格局。西晋统一局面昙花一现,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北朝时,黄河流域各民族相互交往,出现民族交融局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高考真题】
(2021福建卷)三国时期,孙吴立国江东59年,前后四帝共有18个年号,如黄龙、赤乌、神风、天册、天玺、天纪等,而曹魏和蜀汉此类符瑞年号较少。据此可知,孙吴政权( )
A.推崇天人感应思想 B.权力更迭导致年号更换频繁
C.借助年号宣扬正统 D.大力削弱儒家思想主导地位
C
材料“黄龙、赤乌、神风、天册、天玺、天纪”等年号,挂有“龙”“天”等字眼,这些字眼体现了孙吴政权借助年号宣扬正统的思想,C项正确;A项不是目的,推崇天人感应思想也是为了巩固统治,排除A项;材料“前后四帝”说明东吴政权更迭不频繁,而且B项也体现不出材料年号的特点,排除B项;材料根本没有涉及孙吴政权对儒家思想的态度,排除D项。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高考真题】
(2021年河北卷)三国时期,魏明帝召集大臣议政。针对刺史制度问题,杜恕建言:“古之刺史,奉宣六条,以清静为名,威风著称,今可勿令领兵,以专民事。”由此可见,与西汉相比,当时魏国( )
A.地方监察制度逐渐完善: B.刺史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C.刺史的职权发生了异变: D.刺史制度保障了吏治清明
【答案】C
【解析】根据“今可勿令领兵,以专民事”可知三国时期的刺史出现了领兵和专职民事的情况,这与刺史最初的监察职责不符,说明刺史的职权发生了异变,C项正确;材料仅反映了刺史制度,不能说明地方监察制度的逐渐完善,排除A项;“加强中央集权”的说法不能体现,排除B项;刺史制度并不一定能够保障吏治清明,排除D项。故选C项。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高考真题】
(2021年湖南卷)西晋的占田制、南朝刘宋的占山护泽令均规定,官员可按品级高低占有数目不等的农田、山地,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至隋唐,实行均田制,普遍授田。据此可知,西晋至唐( )
A.自耕农数量存在反复 B.皇权与世族势力互相依赖
C.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坏 D.田制改革目的是开发土地
结合材料和所学可知,无论是占田制,还是均田制,田制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激励民众开发土地,保证国家赋税来源,D正确。自耕农比例存在反复,而非数量,我国人口总体呈上升趋势,A排除;材料没有体现世族,官员也不一定是世族,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土地的变化,没有涉及到选官制度,排除C。
D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1、民族交融的形式(途径)
①民族迁移:少数民族内迁(匈奴、羯、氐、羌、鲜卑);北民南迁。
②民族战争:十六国政权互相攻杀。
③联合斗争:各族人民联合反晋(刘渊)。
④友好交往:诸葛亮对西南少数民族和睦政策;吴国对越族的招降与笼络。
⑤少数民族统治者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背景 北魏于439年统一北方;5世纪后期孝文帝拓跋宏在位实行改革
内容 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迁到洛阳的鲜卑贵族一律将籍贯改为洛阳
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
改鲜卑姓为汉姓,皇族拓跋氏改姓元
将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并鼓励他们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影响 改革措施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颁布了均田令,授田有露田、桑田之别。露田种植谷物,不得买卖,七十岁时交还国家。桑田种植桑、榆、枣树,不须交还国家,可以买卖。对老少残疾鳏寡都给予适当的照顾。
变革税制:政府确定只能由县一级征收,征收时禁止使用大斗、长尺、重秤。
整顿吏治:满一年升迁一级;治绩不好的即使就任不久,也要受到处罚,甚至降级。
颁俸禄制:申明俸禄以外贪赃满一匹绢布的处死。次年颁行的均田令中,又规定地方守宰可以按官职高低给一定数量的俸田。所授公田不准买,离职时移交下任。
改革官制:议定百官秩品,分九品,每品又分正、从。从品为北魏之首创。
创三长制:以三长制取代宗主督护制,采用邻、里、党 的乡官组织,抑制地方豪强荫庇大量户口。
孝文帝的改革体现了民族融合的巨大推动作用。整个中华民族的文明就是各个民族不断交流、融合所产生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我们应该具有高度的民族凝聚力与民族情感,懂得民族间的尊重与友爱。然而孝文帝的改革也遇到了鲜卑旧贵族的强烈反对,在孝文帝的坚决镇压下才保证了汉化政策的推行,巩固了改革的成果,由此也可见孝文帝改革的勇气与决心以及高瞻远瞩的改革眼光。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均田制
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土地制度,北魏至隋唐使用。随着地主经济的发展壮大,土地兼并也随之日益严重。武周末年均田制形同虚设,唐德宗时期,均田制废除。
内容:按照人数授给田地,分为露田(种谷物之田)和桑田:
露田(口分田):男十五岁以上给四十亩,女二十亩,奴婢也可以有露田,死后把田地还给官府。
桑田(永业田):给男人一人二十亩,作为自己的财产,不用还给官府,也可以买卖。
政府向农民分配一定数额露田,农民年满66岁或身死后须归还官府。露田只能种植谷物和桑麻,不许栽种树木,并不许买卖。受田农民每年必须缴纳一定数量租粟、调帛或麻,还必须服徭、兵役。
地方官吏按品级授给公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三长制、班禄制
三长制:孝文帝制定三长制,以五家一邻,五邻一里,五里一党,各设一长,即邻长、里长和党长,有助重新整理户口,方便收税。
班禄制:仿效汉人的班禄制,官员每季定时发薪,以此来治理贪污现象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2、民族交融的实质
从社会发展角度——封建化;
从社会生产角度——农业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3、民族交融的特点:
相互渗透、取长补短
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民族交融
4、民族交融的影响:
缩小民族差异,为再次全国一统奠定基础,充实并传承中华文化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双向的民族融合
民族 北方少数民族 汉族
受影响的内容
汉语、汉服、政治制度、 尚和中庸的性格、以孝为先的品格、姓氏
胡服、勇猛强悍的性格、高超的畜牧技术、烧烤、胡床、精湛的骑术、服饰、饮食、艺术
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中的床
河南信阳长台关战国墓出土的黑漆床,是迄今为止见到的较早的床的实物,长2.18米,宽1.39米,但高仅有17厘米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高考真题】
(2021年天津卷)魏晋时期,一批书法家的书法艺术各具特色,如钟繇“每点多异”、王羲之“万字不同”,表明书法艺术的发展从自发进入自觉阶段。这一转折所依托的条件是( )
A.书法实用性加强 B.书法流派的统一:
C.竹简木牍的应用 D.纸张使用的推广
D
根据所学,书法艺术的发展从自发进入自觉阶段所依托的条件主要是纸的改进,命名其有了更好传播的载体,D项正确;自发到自觉,其实用性减弱,排除A项;统一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竹简木牍的应用不利于书法的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北方民族迁往中原
中原汉族迁往江南
山区少数民族出居平原
三、江南开发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1、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有哪些?
北民南迁,充实了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南方战乱较少,社会比较安定
南方统治者实行了一系列经济发展的政策
南方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具备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中国气候的变化,进入寒冷期,南方相对受影响较少
江南开发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①农业方面: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②手工业方面: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
2、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的表现有哪些?
材料:江南……自义熙十一年司马休之外奔,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扄(门上环钮),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鄠、杜之间,不能比也。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江
浙
巴蜀
江南开发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政权更迭
民族交融
江南开发
各民族共同开发了江南地区,促进了经济的整体发展
各民族文化彼此吸收融合,充实和丰富了中华文化
江南开发
3、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的影响有哪些?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魏
蜀
吴
西晋
宋 齐 梁 陈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五胡十六国
东晋
三国
两晋
南北朝
隋
魏晋南北朝政权沿革
南....朝(420—589年)
(220—280年)
(304—439)
魏(220—266年)
蜀(221—263年)
吴(229—280年)
(265—316年)
(317—420年)
589年
577年
581年
北 .....朝(439—581)
439年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课堂小结】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思维导图】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清乐”源自汉代乐府的俗乐,魏晋时期逐渐雅乐化,此后分散各地。河西地区的清乐与“羌胡之声”结合,南朝的清乐则与江南音乐结合,北朝曾改编清乐并由“胡人”演唱。隋代统一后重新整理了清乐,隋文帝称之为“华夏正声”。清乐的发展说明,魏晋以来()
A.中原的传统文化日渐消亡
B.各民族文化互动增多,不断交融
C.汉代的礼乐制度逐步复原
D.西域文化成为南北朝文化的主流
B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课堂演练】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A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课堂演练】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课堂演练】
北魏孝文帝在位期间曾多次发起关于“祭祀之礼”的讨论。太和十九年,朝集公卿,以“《周官》祀昊天上帝于圜丘,礼之大者”为文献支撑,取消了北魏的西郊祭天,祭天于南郊圜丘。之后,这一祭祀制度在北朝得到了继承。这一举措( )
①放弃了对鲜卑族崇拜天神的祭祀 ②是孝文帝推行汉族礼仪制度的表现
③是依据周礼进行的政治文化改革 ④有利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D
根据“以‘《周官》祀昊天上帝于圜丘,礼之大者’为文献支撑”可知是孝文帝推行汉族礼仪制度的表现,依据是《周礼》,②③正确;孝文帝采用汉族礼仪制度有利于鲜卑族与汉族的民族交融,④正确,故选D;根据“取消了北魏的西郊祭天,祭天于南郊圜丘”可知孝文帝是更改了祭天的地点,而非放弃了对天神的祭祀,①错误,排除ABC。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课堂演练】
图1、图2为南北朝时期的文物图片,由此可知( )
图1 龙门石窟宾阳中洞浮雕北魏《皇帝礼佛图》
图2 河南邓县南朝墓出土“军人着袴褶”画像砖
A.北魏汉化改革彻
B.华夏认同观进一步发展
C.胡服更具有实用性
D.民族交融助推服饰变迁
D
观察图片所反映的服饰特征以及小字介绍可知,北魏服饰有汉化的特征,南朝服饰有鲜卑化的迹象,这反映了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推动了服饰变迁,故选D项。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服饰变化,并不能以此推及北魏汉化改革彻底,故排除A项。B项由材料无法得出。C项说法不准确且角度片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