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隋唐制度的变化 创新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隋朝及唐前期鼎盛局面的出现,与一些具体制度的制定和贯彻有密切的关系。这些制度都较好地适应了隋及唐初的社会现实,在经济、军事、政治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隋唐时期都有哪些制度变化与创新?
220年
581年
618年
907年
两个趋势:
官僚政治发展日趋成熟
按财产征税的理念逐步确立
三省六部制——中央行政制度
三个创新:
魏晋南北朝
隋朝
唐朝
九品中正制、三省制、租调制
科举制形成、
三省六部制确立
科举制完善、租庸调制、两税法
科举制——选官制度
两税法——赋税制度
一个继承:唐承隋制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一、选官制度
1、九品中正制——曹魏创立
家世、道德、才能
家世
成为维护
士族特权的工具
士族没落新兴地主阶级崛起
标准单一化
特权垄断化
背景
(1)汉末动荡,察举制失去社会基础;
(2)抑制地方大族,集权中央;
(3)察举制自身弊端,不适应选拔需求
弊端
科举制
应运而生
选拔权由中央到地方
选拔范围
世家大族
君主强化
权力的需要
继承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实行初期起到了选拔人才 的作用。又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
积极影响:
咏史(左思)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察举虽由地方官掌握,但前提往往是被选拔人当地的士人舆论。中正评定人才,越来越依据士人的家世…父祖为高官者,在选举上占了越来越大的便宜。久而久之,门第高者品级就高,门第低者品级就低,连中正本身的公正性也逐渐丧失。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的局面。
—张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导论》
至南北朝,有识者对士族政治以及九品中正制多有批评。君主为了改变门阀势盛,威权下移的局面,开始启用寒庶,典掌机要。标准由出身门第变为以文化考试为主,考试逐渐居于选用官制度的中心环节。
——《阎步克自选集》
阶段 皇帝 对科举制的贡献
创 立 隋文帝 开始采用分科考试
隋炀帝 设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完 善 唐太宗 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为主
武则天 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开创殿试、武举
唐玄宗 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一、选官制度
2.科举制
发展历程
科举制对中国历代王朝统治有什么影响?
学思之窗
材料一: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政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 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无所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王定保《唐摭言》卷一
材料四:(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 ——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
①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
②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对选拔人才的垄断,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③读书—考试—做官三位一体,保证官僚队伍的来源,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材料三: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④促进文化教育发展,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风气。
①考试科目及内容以儒学经义为范畴,到了明清时期发展成八股取士,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②忽视实用性学问,阻碍了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消极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朝代 夏商周 秦国 汉朝 魏晋南北朝 隋唐至明清
选官制度
选官方式
选官标准
世卿世禄制
世袭
血缘
军功爵制
任命
军功
察举制
自下而上
推荐
品行
九品中正制
评定授官
门第
科举制
分科考试
才学
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发展趋势:
1、选官标准:趋向公开、公平
2、选官方式:趋向严密、科学
3、选官权力:从地方逐渐收归中央
4、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素质不断提高
1.中央官制的演变历程——君权与相权的博弈
时期 政权组织 权力分配 趋势
西汉 武帝前 三公九卿制 丞相集决策、行政、用人、审议和司法于一身。
武帝后 中外朝制 中朝决策,外朝执行。
东汉 三公和尚书台 三公荣誉,尚书台掌决策和行政。
魏晋南北朝 尚书、中书、门下形成三省 三省共同辅助决策。
隋唐 三省六部制 中书起草诏令、门下封驳审议、尚书执行。
相权不断削弱;
皇权不断加强
运作方式: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合署办公,其办公地点称为政事堂
内容
二、三省六部制
2.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
皇帝
三 省
中书省
尚书省
门下省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六 部
分割相权,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三省职权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
三省集思广益,有利于减少皇帝独断造成的决策失误。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官制史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
影响
特点
相权三分,职权分明:三省的长官同为宰相,三省分权,既相互制约,又分工合作,既加强皇权,也提高行政效率。
节制君权:皇帝所颁布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
三、赋税制度
相地而衰征
齐国(春秋)
鲁国(春秋)
初税亩—履亩而税
两汉
编户齐民—租税轻,丁税重
魏晋、北魏
租调制
隋—唐初
租庸调制—只问丁身,不问财产
唐中后期
两税法—唯以财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古代民众的义务:“税”+“役”
古代王朝依据自己所颁布的法律向臣民征收的实物或货币
田税:以田亩为基础的土地税
人口税: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
户税:以户为单位的财产税
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
力役 、军役、杂役等等
1、 租调制
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教材并思考,从魏晋到唐代,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其征税标准是什么?
朝代 赋税制度 征税标准
魏晋
唐前期
唐后期
租调制
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调(人头税):帛或布
租(田亩税):粮食(粟)
三、赋税制度
3.1 租调制
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教材并思考,从魏晋到唐代,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其征税标准是什么?
朝代 赋税制度 征税标准
魏晋
唐前期
唐后期
租调制
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调(人头税):帛或布
租(田亩税):粮食(粟)
庸:用帛或布代徭役
以均田制为基础
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教材并思考,从魏晋到唐代,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其征税标准是什么?
朝代 赋税制度 征税标准
魏晋
唐前期
唐后期
租调制
租庸调制
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男子不去服役可以以绢布代役,称庸
2、 租庸调制
影响: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庸:用帛或布代徭役
三、赋税制度
3、两税法——唐
由于安史乱后出现的民户大迁徙和土地所有权的大规模转移,唐初实行的户籍制度和均田制度已经不能维持。天宝十三载编民900万户,其中缴纳赋税的课户为530万户。而乾元三年只有193万户编民,其中课户只有78万。就在这种情况下,朝廷的财政出现了严重危机。
——翁俊雄《唐后期民户大迁徙与两税法》
民众逃亡&土地兼并
均田制无法推行
租庸调制无法维持
政府财政收入锐减
政府财政危机
背景
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教材并思考,从魏晋到唐代,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其征税标准是什么?
朝代 赋税制度 征税标准
魏晋
唐前期
唐后期
租调制
租庸调制
两税法
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按人丁和财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3、 两税法
男子不去服役可以以绢布代役,称庸
影响: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3、 两税法
思考5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两税法的弊端认识?
两税法并没有减轻纳税农民的负担
①没有规定全国统一税额,各州之间税赋轻重不均;
②各类加征及苛敛杂税对两税法造成破坏瓦解。
③土地兼并严重;④长期不调整户;⑤没有灾害减免的规定等
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
——陆贽《韩苑集》卷22《中书奏议·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一条》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缫丝未盈斤。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昨日输残税,因窥官库门。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号为羡余物,随月献至尊。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进入琼林库,岁久化为尘。
——《白居易集》卷2《重赋》
(二)两税法
重点探讨
4.赋税制度演变趋势
租庸调制 两税法
征税标准
征税项目
征税对象
征税次数
征收方式
以人丁为主
以财产为主
租庸调、杂役
户税和地税
受田农民
不分主客农商,一律纳税
一次征收
夏、秋两季
征收实物
概以钱计
放松了人身控制
简化了税收名目
扩大了收税对象
固定了收税时间
改变了征收方式
思考: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具有什么特点
(1)征税标准从以人丁为主逐步向以财产为主转变,反映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
(2)农民由必须服徭役逐渐发展为可以纳绢代役。
(3)赋税由以实物为主到以货币为主转变,反映了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
(4)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
(5)税种由繁杂多项逐渐演变为简化单一。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政治之基选官制度
政治之体
三省六部制
政治之用赋税制度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内容
特点
意义
租调制
租庸调制
两税法
庶族地主经济力量崛起
均田制
唯物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