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6张PPT)
有一个虔诚的教士,想知道天堂和地狱的区别,于是上帝亲自带他前往。他们先来到地狱,只见那里有一口巨大的锅,正炖着香喷喷的肉汤;所有人都围坐在大锅周围,每人手里都拿着一把勺子。可是他们个个面黄肌瘦、两眼无神。原来,勺子的柄非常长,以至于难以掌握。他们每个人都竭力想从锅里捞起肉汤送到自己的嘴边,彼此之间互相干扰,结果谁也喝不到肉汤,永远生活在饥饿之中。上帝说:“这就是地狱。”
教士恍然大悟:“原来如此,那么天堂中的人一定用的是正常的勺子了。 ”他们又来到天堂, 出乎教士意料的是,那里是一样的锅,一样的勺子。但那里的人个个红光满面,十分幸福。原来,他们每个人用勺子舀起肉汤之后都送到对面的人嘴里,而目互相配合、彼此协作,大家都不会挨饿。上帝说“这就是天堂。”
前 言
启示:
地狱里的人也都各自盛上一勺,但是他们都只顾着自己,不懂得互相着想,所以他们总是吃不到食物,永远饱受饥饿的煎熬。
如果所有人都能为对方想想,都献出自己的关爱,那么世界上就不会再有地狱,天堂的阳光就会永远给我们温暖!
兼爱
兼 爱
墨子
教学目标
了解墨子及其思想,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整体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本课中的说理方法和论证逻辑。
体会兼爱的思想内涵,思考其现代社会意义。
知人论世
初入文本
作者简介
墨子
墨子,名翟,战国时鲁国人(或说宋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发明家。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他提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非乐”“节俭”等观点。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有“非儒即墨”之称。墨子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被后世尊称为“科圣”,墨子死后,其弟子完成了《墨子》一书传世。
政治:主张“尚贤”与“尚同”。提出了维护和平,反对侵略的“非攻”的主张。
经济:主张“强本节用”,即重视生产,崇尚节俭,人人参与劳作并分工合作、各尽所能。主张量功分禄,以劳定赏。
伦理:主张“兼爱”。为官的要“兴万民之利,除万民之害”,为民的要相亲相爱,交互得利。
教育:主张教育目的是实现救世济民。重视教授生产、军事技能、自然科学知识和逻辑知识。
军事:主张“有备无患”,反对侵略战争,主张采取防御战术。主张外交上要“遍礼四邻诸侯”,争取国际上的支持。
墨家思想
《兼爱》选自《墨子》。《墨子》是墨子及其弟子以及后期墨家著述的汇编。语言质朴,逻辑严密,善于运用具体事例来说理。中国古代严格意义上的论说文,就是从《墨子》开始的。
《墨子》内容涉及哲学、政治、逻辑、科技、军事等,堪称中国古代的一部百科全书。《墨子》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中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其中所反映的思想代表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和要求,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正因为如此,它不被统治者认同,到了秦汉时期,墨家已经没有多大影响力,墨子的事迹知之甚少。
作品简介
解说标题
《兼 爱》
兼, 本义,一手执两禾,有兼顾、一同、一并之意。
兼爱:即不分亲疏厚薄地互相关爱。这是一种不存在血缘关系,不分尊卑贵贱,平等无差别的爱。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标题解读
则弗fú能攻:否定副词,相当于“不”。
当cháng察乱何自起:同“尝”,尝试。
故盗贼有yòu 亡wú:有,同“又”;亡,同“无”,没有。
恶wū施不孝:怎么。
恶wū得不禁恶wù而劝爱:第一个,怎么;第二个,憎恨。
交相恶wù:憎恨,讨厌
读文正音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疏通文意·第一段
以……为:把…作为
从
发生
于是
好比
治疗
一样
不
何尝
第一段译文
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必须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于是能对它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就不能进行治理。这就好像医生给人治病一样,必须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医治。如果不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就不能医治。治理混乱又何尝不是这样,必须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就不能治理。
思考:
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中心句: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本段采用了类比论证,以大家熟知的医生治病需要明确病因,来写圣人治国须知混乱产生的原因。
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的区别
比喻论证 类比论证
构成 本体和喻体 本体和客体(类体)
方式 比喻 比较
要求 本体与喻体性质不同; 只在某一点相似; 喻体可以虚构。 本体与客体性质相同;
相似点多多益善;
客体材料客观真实。
效果 说理形象和具体化 说理严密性和逻辑性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
疏通文意·第二段
明察
同“尝”,尝试
孝敬
宾语前置
使受损失
使得利
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 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 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
疏通文意·第二段
即使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慈爱
即使
偷盗和劫夺财物的人
这样
家
使…得利
劫夺财物的人
伤害
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疏通文意·第二段
侵扰
卿大夫的封地
诸侯的封地
纷乱之事
具:完备、齐全。“全都在此”之意。
第二段译文
圣人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不可不考察混乱产生的根源。尝试考察混乱从哪里产生?起于人与人不相爱。臣与子不孝敬君和父,就是所说的混乱。儿子爱自己,不爱父亲, 因而使父亲受损失以谋求自己的利益;弟弟爱自己,不爱兄长,因而使兄长受损失以谋求自己的利益;臣下爱自己,不爱君上,因而使君主受损失以谋求自己的利益。这就是所谓的混乱。(反过来),即使父亲不慈爱儿子,兄长不慈爱弟弟,君主不慈爱臣子,这也是天下所谓的混乱。父亲爱自己,不爱儿子,所以使儿子受损失以谋求自己的利益;兄长爱自己,不爱弟弟,所以使弟弟受损失以谋求自己的利益;君主爱自己,不爱臣子,所以使臣子受损失以谋求自己的利益。这是为什么呢?都是起源于不相爱。即使是在天下做盗贼的人,也是这样。盗贼只爱自己的家,不爱别人的家,所以盗窃别人的家以利自己的家;盗贼只爱自身,不爱别人,所以劫夺别人以利自身。这是为什么呢?都起源于不相爱。
即使大夫相互侵扰各自的封地、诸侯相互攻伐封国,也是这样。大夫各自爱自己的封地,不爱别人的封地,所以侵扰别人的封地以利他自己的封地;诸侯各自爱他自己的封国,不爱别人的封国,所以攻伐别人的封国以利他自己的封国。天下的纷乱之事,全部都在这里了。
思考:
1、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中心句: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2、“天下之乱”有哪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消除?
天下之乱:诸侯与诸侯相攻,大夫与大夫相篡,人与人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
乱象产生的原因:“自爱”而不爱人。
如何消除:“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wū)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
疏通文意·第三段
假若
好像
还
看待
怎么
施行
弟弟和子女
同“无”
同“又”
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疏通文意·第三段
还
同“又”
像
安定
第三段译文
细察它从哪里产生的?都起源于不相爱。假使天下(的人)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还能有不孝的人吗?看待父亲、兄弟和君主像看待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呢?还会有不慈爱的人吗?看待弟弟、儿子与臣子像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慈爱的事呢?所以不孝不慈都没有了。还会有盗贼吗?看待别人的家像自己的家一样,谁还会盗窃?看待别人就像自己一样,谁还会劫夺财物?所以盗贼又没有了。还有大夫间相互侵扰封地,诸侯间相互攻伐封国吗?看待别人的封地像自己的封地,谁还会侵犯呢?看待别人的封国就像自己的封国,谁还会攻伐?所以大夫相互侵扰封地,诸侯相互攻伐封国的事又没有了。假使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封国与封国不相互攻伐,封地与封地不相互侵扰,盗贼没有了,君臣父子间都能孝敬慈爱,像这样天下就治理好了。
思考:
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中心句: 若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
运用假设、排比、反问的句式,正面论证了“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的观点。
采用排比的手法,连用“犹有”“谁”引起的反问句,以反诘的语气坚定而鲜明地阐述了唯有“兼爱”才可止乱致治的观点。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wū)得不禁恶(wù)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wù)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疏通文意·第四段
怎么
憎恨
鼓励
互相
墨子弟子对墨子的尊称
译文:所以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怎么能不禁止相互仇恨而鼓励相爱呢?因此天下人相亲相爱就会治理好国家,相互憎恶就会使天下混乱。所以墨子说不能不鼓励爱别人,(道理就在)这里啊。
思考:
本段的结论是什么?
中心句: 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即统治者要鼓励人与人相亲相爱。
梳理脉络
第一段:治天下者,必知乱之所自起。
第二段: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第三段:若使天下兼相爱,盗贼有无,天下治。
第四段: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中国古代严格意义上的论说文,就是从《墨子》开始的,就此而言,它在中国散文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分析问题
得出结论
解决问题
起
承
转
合
提出问题
整体感知
深入研读
仔细品味
思考1:本文的写作特点?
②多用设问句和反问句,使得问题醒目地提出,让读者思考,加强了作者观点的阐述,让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更加鲜明。
①层层深入,条理井然,逻辑严密,具有强说服力。
③善于运用具体事例来说理。
④运用多种论证方式,如类比论证、假设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手法。
思考2:有人说,读墨子的《兼爱》就像是听老太太说话,有絮叨之感,语言不简洁,你是怎样看待墨子语言的“絮叨”的?
明确:这是使用了反复方法。墨子是为了把意思说清楚,体现了“意显而语质”的语言风格。墨子的受众主要是社会中下层人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需反复论说直至其明白。
思考3:比较分析墨家“兼爱”与儒家“仁爱”的异同点。
材料一
①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
②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
材料二
子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中庸》)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
孟子曰:“君子之于物,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孟子》)
材料三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波纹浪向外扩张的推字...顺着这同心圆的伦常,就可向外推了。
思考3:比较分析墨家“兼爱”与儒家“仁爱”的异同点。
【相同之处】
1.基本内涵一致。
二者都显出了爱的普遍性,孔子的“泛爱众”与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都体现了爱的普遍性、广泛性。
2.社会背景和基本目标相同
都产生于春秋战国的社会动乱时期,都怀着安邦定国、终止混乱纷争的理想。
思考3:比较分析墨家“兼爱”与儒家“仁爱”的异同点。
【不同之处】
1.理论基础不同
(1)兼爱是建立在人人平等的伦理的基础之上的。
在墨家心中,“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无差等的爱冲破等级的枷锁,冲破血缘的坚冰,爱人如己。
(2)仁爱是建立在宗法等级和血缘的基础上的。
在儒家心中,爱是以自己为中心,从天性中的情感出发,强调推己及人。(双亲——民众——万物)(推己及人——差序格局)
思考3:比较分析墨家“兼爱”与儒家“仁爱”的异同点。
【不同之处】
2.爱的关系不同
(1)兼爱一定是双向交互的,功利的。
墨子的兼爱思想站在功利的角度,提出对等互报的原则“兼相爱,交相利”。这个“利”,不是维护一己私利,更强调“利他”和“公利”的思想。
(2)仁爱则不一定,也可以是单向不求回报的。
儒家的“仁爱”思想是主张尽心,不言回报,只求尽职尽责,不问自己的权利。
思考3:比较分析墨家“兼爱”与儒家“仁爱”的异同点。
墨子“兼爱”
儒家“仁爱”
相同
理论基础
无差等之爱
不受等级、血缘影响,人人平等
有差等之爱
宗法等级制度、血缘亲疏关系
爱:双亲>民众>万物
爱具有普遍性、广泛性
(孔子“泛爱众” 墨子“兼相爱”)
爱的关系
功利性
对等互报
道德化
不言回报
总结全文
概括主旨
“兼爱”是墨家的核心主张之一。本文认为天下之乱起源于“不相爱”,人们损人害人以求自爱自利。墨子倡导“兼相爱,交相利”,从而实现“天下治”的政治蓝图。
文章主旨
探究:墨子的“兼爱”思想对当今社会有何意义?
墨子认为,兼爱互利是为治之道,“兼相爱”并不否定自爱,而是把自爱与相爱结合起来,力求使自利与互利两不偏废,在这种爱意融融的相互义务性关系中,天下才能实现和谐、富足。墨子的这种兼爱思想是一种达致和谐的崇高理想,至今仍有其不可抹杀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特别是对当今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墨家思想在行动落实上有其巨大的困难性。其兼爱、非攻的主张立意虽极良善,但墨子摩顶放踵、自苦极矣、亏己利人的精神却难使人人皆能躬自奉行,因此具有不近人情、强人所难的意味。
巴黎圣母院之殇,世界为之耸动。这是一场骤至的大火,一场文明的劫难。 就在人们一连串“心碎”的表达声中,有些不一样的声音却多了起来。有人说“巴黎圣母院大火是圆明园被烧的‘果报’”,有人说“这样的灾难活该”。 面对这样的言论,你将用什么思想来批驳呢?
兼爱思想帮助我们
化解冲突,创造和谐;
缓和冲击,建立平衡。
立足现代,拓展延伸
世界
中国
中国
世界
疫情期间,总共有71个国家向中国提供过物资或现金支持,这其中又有老挝、柬埔寨、缅甸三个东南亚的邻国既提供防控物资支持,又提供其他物资支持。
夯实基础
当堂巩固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焉能攻之 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B.必知疾之所自起 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
C.若使天下兼相爱 视人家若其家
D.故亏臣而自利 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兼词,于是/疑问代词,相当于“怎么”。B项,均为代词,用在动词之前,构成名词性的词组,指代人或事物。C项,连词,如果/动词,好像。D项,连词,表顺承/连词,表并列。故选B。
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
B.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
C.大夫各爱其家
D.视弟子与臣若其身
A
解析:B项,古义: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今义:小偷。C项,古义:古代官职名;今义:对医生的尊称。D项,古义:弟弟、儿子;今义:徒弟。
3.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的封地称为“国”。
B.家,诸侯将自己的土地封给卿大夫,卿大夫的封地称为“家”。
C.圣人,在古代有多种意义,文中指的是孔子。
D.慈,指长辈对晚辈疼爱,也是“慈母”的省称。
C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C项,“文中指的是孔子”错误。文中的“圣人”指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
4.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墨子认为人类一切罪恶的根源是“不相爱”,以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等事实加以论证。
B.本文明确提出了“天下兼相爱”的思想,墨子的主张舍弃了儒家宗法等级制内容,是对儒家“仁”的发展。
C.墨子以诸侯、君臣、父子、兄弟之间等利己与亏人为例,说明违反兼爱互利原则的恶果是“交相恶则乱”。
D.知道了社会混乱的根源,并对它持反对的态度,那么就应当考虑改变的措施了,这就很自然地提出了自己的“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主张,应该说,“兼爱”的思想,和现代的民主平等思想是一样的。
D
解析:“和现代的民主平等思想是一样的”说法错误。
布置作业
课后复习
学派 人物 时代 主要思想
儒家 孔子
孟子
曾子
道家 老子
庄子
墨家 墨子
“仁”和“礼”;重义轻利;内外兼修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四端”
“有”“无”;“知人”“自知”;“胜人”“自胜”;“辅万物之自然”
“三纲”“八目”;修身为本
无用之用;齐物论;自然无为
察乱之所自起;“兼相爱,交相利”
春秋
战国
春秋
战国
战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