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件(共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件(共1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0-05 18:53: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民族:一般泛指历史上形成的、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们共同体。
民族关系:是指民族与民族之间因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联系而形成的相互关系。
国家关系:是指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谭其骧在绘制《中国历史地图集》时强调,以“18世纪5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以前这个时期的中国版图作为我们历史时期的中国的范围”,“在这个范围之内活动的民族,我们都认为是中国史上的民族;在这个范围之内所建立的政权,我们都认为是中国史上的政权”。
第十一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程标准:
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
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
认识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秦 汉
隋 唐



秦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汉朝稳固边疆并拓展疆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加强
唐前期对边疆地区的灵活政策,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进程
元大一统下民族融合诞生新的民族——回回;实行“四等人制”(局限)
明内陆边疆的治理
清因地制宜的边疆政策,其疆域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五代十国
辽宋夏金
先秦(春秋战国)
魏晋南北朝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出现民族融合的第一次高潮.
北方:五胡内迁和孝文帝改革;南方:衣冠南渡,江南开发;再现民族融合第二次高潮
两宋时期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间的战与和,周边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
时间短暂,军阀混战,政权更迭频繁
历史上大统一的时期
民族融合巩固统治
历史上分裂时期
民族融合
1、依据课本第61页单元导读,梳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演变的历程。
思考:不同时期的政权分别选择了何种民族政策?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处理民族关系的?
对于边疆地区是如何加以管理的?
一、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2、历代负责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或官职
秦 汉 隋唐 元 明 清
典客
典属国
大鸿胪
尚书省的礼部
鸿胪寺
宣政院
(佛教和藏族事务)
礼部
鸿胪寺
提督四夷馆(培养各民族文字翻译人才)
理藩院
唐《礼宾图》
依据课本史料阅读思考鸿胪寺的职责有哪些?
了解当地风土人情,制定接待礼仪。

西汉
北逐匈奴修筑长城
南抚夷越;两广设郡
设“河西四郡”西域都护府管理军政;设置田官,戍卒屯田
设置专门处理民族事务的机构;
设郡而治,纳入版图;
实行土流双重官制:
实行边郡赋税优惠政策。
结合图片和所学说说秦汉时期对民族边疆地区管理的特点
屯田成守,徙民实边;采取和亲政策。
反击匈奴,加强管理。
3、历代疆域地图
西汉的屯田,是巩固新拓疆土的重要措施之一。屯田卒本身,也是边塞防御的手段之一,同时屯田区又为徙民、设县做好了基础准备。……西方的屯田卒,不仅从事农业生产,而且在有战事时参加战争。他们在西域且耕且战,对确立汉朝在西域的统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刘永强《两汉西域经济研究》
根据材料,思考屯戍政策的作用?
作用:
有利于抵御匈奴的侵扰;降低军费开支,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负担;有利于边疆的开发;推动民族交融,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3、历代疆域地图


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顺隋朝
加强对岭南地区各族治理;
册封百越冼夫人为“谯国夫人”
加强与琉球的联系,三次派人抵达
安南都护府
加封南诏诸王
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唐蕃多次会盟
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玄宗册封骨力裴罗“怀仁可汗”
玄宗册封大祚荣“渤海郡王”
派遣使者加强联系;
民族政策开明;
治理方式灵活,注重因俗而治,通过羁縻府州制度管辖少数民族地区;
武力征服,战胜后和;设置机构;联姻;册封等等。
结合图片和所学说说隋唐时期对民族边疆地区管理的特点
唐设置了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等边疆管理机构
如何认识?
鸭绿江


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
忽必烈封八思巴为帝师,领宣政院事
设行省;
征发赋税
在福建晋江设澎湖巡检司经略台湾
修长城,并沿线布置“九边”重镇;开放马市
设赤斤蒙古、沙州、哈密等卫
敕封“法王”,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等机构;乌思藏行都指挥使司;通过贡赐、茶马贸易进行经济交流
设土司
设都司、卫、所,加强对女真等族的管理
3、历代疆域地图
册封活佛
顺治:达赖喇嘛
康熙:班禅额尔德尼
雍正:派遣驻藏大臣
乾隆:设立噶厦政府
《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金瓶掣签制度
将军辖区
西南:改土归流
平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叛乱
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康熙平台湾1684台湾府
3、历代疆域地图
顺治:
康熙:
雍正:
乾隆:
(1)移民或民族迁徙:如汉朝向北方大量移民;魏晋时期“五胡”的内迁。
(2)民族战争:如秦汉与匈奴之间的战争;宋朝与辽、西夏、金之间的战争;
(3)友好交往:如唐朝与回纥之间互派使节,明朝边境与蒙古、女真开展贸易。
(4)政治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
(5)和亲与联姻:如西汉与匈奴和亲,清朝前期的满蒙联姻。
(6)会盟与和议:如唐朝与吐蕃的“长庆会盟”,北宋与辽朝的“澶渊之盟”。
(7)进行册封:如唐朝册封南诏王,明朝册封僧俗领袖,清朝册封达赖班禅。
(8)羁縻政策(主要指设置机构):如秦朝设立南海三郡;西汉设西域都护。
根据以上所学归纳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都有哪些方式
特点:具有历史继承性,在继承中创新;治理方式多样性;
因地制宜,因俗而治;注重维护中央权威。
意义: 促进了民族交融、巩固了国家统一;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发展;
是重要的制度创新,推动国家治理的优化。
概括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主要特点及其意义。
判断以下地图分别属于哪一朝代或者时期,并说明原因?
两宋时期
唐朝
汉朝
元朝
时间 交往史实
先秦







以中原为核心的华夏文明与域外有广泛的交往交流。
开通海、陆丝绸之路(甘英奉西城都护班超之命出使大秦;光武帝刘秀赐“汉委(倭)奴国王”金印一枚)。
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常骏从南海郡出航到达赤土国;海路交流活跃。
与大食国接触,使包括造纸术在内的中国技术传到了阿拉伯地区;海路交流活跃;日本派遣唐使近20次(遣唐使井真成)。
海上丝路发达(北方陆路交通阻隔);广州、明州、泉州三大港口。
海路两路通道都很通畅;马可·波罗来华,后来留下《马可·波罗行纪》
闭关锁国;朝贡贸易;民间贸易和走私贸易屡禁不绝。
订立《尼布楚条约》;马戛尔尼使团来华;闭关锁国(只开放“十三行”)
请大家对照教材填写下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不断扩大的历程
二、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思考:明清时期较之前代对外关系有何重大转变?
逐步闭关锁国,限制对外贸易
清朝对外关系开始缓慢转型
“汉委(倭)奴国王”金印及印文
1784年出土于日本,现藏于日本福冈市博物馆
材料:朝,就是指臣下觐见君主;贡,就是指臣下向君主献纳礼物。
朝贡最早是先秦时期形成的天子与诸侯之间隶属关系的表现,但在秦汉以后被推广运用到处理与域外关系上,成为历代王朝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模式。汉朝时,中外交往中的“朝贡体制”便已形成。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教师教学用书
根据材料判断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基本体制是什么?
朝贡体制
宗主——藩属
回赐——贡品
政治经济的双重内涵
地上史料与地下史料相结合,“二重证据法”
根据材料概括朝贡体系的特点。
材料:朝贡体系是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19世纪末,在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以儒家价值为基础而建构的国际关系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朝贡国接受中华帝国朝廷的诘问并作出陈奏说明,并派人质、侍从来中国,以此表示臣服;还要定期向中华帝国朝廷进献贡品,中国要对其进行封赏以体现皇恩浩荡、天朝恩典。通过向中原王朝称臣纳贡,朝贡国从中原王朝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学习到先进的中原文化,获得中原王朝的安全保护。中原王朝的统治者通过“万邦来朝”的形式来彰显自身“德化来远”,以此证明自身统治的合法性。正是这种持续的相互需要,才使得朝贡体系能够维系千年之久……进入近代,在组织严密,实力雄厚的西方商业资本的冲击下,朝贡体系逐渐逊位,在19世纪后期最终解体。
——摘编自简佳星《浅谈朝贡体系》
特点:①以中国为中心、以儒家价值为基础的国际关系体系;
②具有明显君、臣等级色彩;
③朝贡体系是一种双向需要
④形成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多重联系;
⑤结构稳定,持续时间长。
以天朝上国自居,视其他国家为朝贡国,按朝贡仪式处理国与国的关系,妨碍了古代中国对外部世界的认识。
在明初、清初实行海禁政策后,中国更是力求将对外贸易纳入“朝贡贸易”的范围,即使开放海禁,也会在时间、地点、人数上加以严格限制。统治者盲目自大、故步自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不利于民间贸易的发展,造成沉重的财政负担。
(马戛尔尼)在觐见皇帝的礼仪上,与中国官员之间产生了分歧,中国官员主张马戛尔尼在觐见皇帝时行双膝跪拜叩头的礼仪,而马戛尔尼坚持行单膝跪拜礼。……礼仪之争可以说只是马戛尔尼来华的一个插曲。马戛尔尼来华,代表英国提出派公使驻北京、租借中国舟山一小岛、中国开放通商口岸、降低关税、自由传教等五项要求。然而,乾隆皇帝在上谕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当时的清朝政府仍然坚持在对外关系中实行朝贡体制,对外通商只开放广州、澳门等地,视马戛尔尼的出使为朝贡,视英王乔治三世送来的礼物为贡品,所以,即便没有礼仪之争的插曲,也决不会答应马戛尔尼的要求。 ——《选必1教师用书》
依据材料,分析朝贡贸易带来的不利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朝贡体系走向解体的原因。
内部因素:脆弱的自然经济基础是朝贡体系解体的根本原因;无法长期维持古代中国与朝贡国的正常关系。
外部因素:西方殖民主义的全球扩张加速了朝贡体系的解体。
综合以上所学概括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
(从形式、趋势、路线、内容四个方面来总结)
1.交往形式以和平为主
汉朝丝绸之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唐朝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宋代海外贸易。
2.由开放走向封闭
明清以前总体上以开放为主,明清时期,逐步走向闭关锁国。
3.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
秦汉陆上丝绸之路→隋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举→宋元时期(海路为主)。
4.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
汉朝丝织品传到西方,同时佛教传入中国;唐朝时中国和日本、新罗、印度的交往主要是经济文化交流;宋代对外交往主要以海外贸易为主,同时中国科技外传;明清从国外引进大量农作物。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对外交往的历程
朝贡体系
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演变的历程
历代负责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或官职
历代疆域地图
秦汉
元明清
隋唐
特点
影响
解体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