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9.3《声声慢》(共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9.3《声声慢》(共3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05 20:43: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宋 李清照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赵翼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李清照在国破家亡后所写的一首著名词作——《声声慢》
导入
学习目标
诗人作品
诗意探寻
诗情诗法
目录
学习目标
1.了解李清照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2.朗读《声声慢》,感受语言的悲苦愁绝;
3.鉴赏叠词的妙处和意象的内涵;
4.感受词人无尽的愁苦内涵。
学习目标
诗人作品
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宋齐州章丘(今山东济南章丘西北)人,居济南。婉约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18岁时与赵明诚结婚。
诗人作品
靖康元年(1126),金人围攻汴京。北方大乱,青州故第十余屋的书册什物被焚毁。李清照随人群逃难,从此开始了她在南方的流亡生活。
建炎二年(1128),李清照南逃至建康。次年,赵明诚病死。这时金兵又大举南进,李清照孤身一人,各地漂泊。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她通晓金石鉴赏,能诗善文,词的成就尤其突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诗人作品
李清照的创作以她南渡为界限,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她生活安定、优裕,词作多反映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其作品基调多清丽、明快,如《如梦令》二首、《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等。
后期,她遭遇国家巨变,又逢丈夫去世,多写伤时感乱、怀乡忆旧之作,寄托故国之思,其作品基调变得凄凉、悲痛、低沉,如《声声慢》(寻寻觅觅)、《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清平乐》(年年雪里)等。
诗人作品
李清照的词,不追求华丽的藻饰,而是用白描的手法来表现对周围事物的敏锐感触,刻画细腻、微妙的心理活动,表达丰富多样的感情体验,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她的词被称为“易安体”。
诗人作品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指枝叶繁茂,花朵凋零)。——李清照《如梦令》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李清照《如梦令》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
清照名句
《声声慢》是李清照的晚期作品。
李清照写这首词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她在历经山河残破、故土难回、家破夫亡、孤身漂泊等一系列打击和折磨后,和着血泪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声声慢》。
写作背景
诗意探寻
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情感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一读《声声慢》

huán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入声字:短促有力
一读《声声慢》
悲苦愁绝
低沉悲戚的语调和较为缓慢的语速
①读完这首词,你觉得最能概括全词的感情的字是哪个字?
②你认为这首词的主旨句是哪一句?
二读《声声慢》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词人是如何抒发愁情的?
直接抒情和借景抒情(意象)
直接抒情的句子:
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开篇)
②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结尾)
二读《声声慢》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动 作
环 境
感 受
若有所失孤苦无依
寂寞冷清毫无生气
凄苦无告凄凉悲苦
感情基调:哀婉凄凉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思考:语言上有何特点?内容和结构上有何作用?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特点:运用叠字
作用:
1)具有音乐美、音韵美
2)营造了冷静寂寥的氛围
3)强化孤独凄凉之感
4)奠定本次悲苦愁绝的感情基调,为后文做铺垫
思考:作者在词中选取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
二读《声声慢》
淡酒、急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
①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意象分析
结论:酒是“愁”的象征

三杯两盏淡酒
②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李白《将进酒》
③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
为何说是“淡酒”?
意象分析
本想借酒御寒,可酒非但不能抵御刺骨寒风,却又让人想起以前把酒言欢的情景,此刻只能自斟自饮,两相对照,愁情更重。
并非酒淡,而是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
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急风
意象分析
怎敌他、晚来风急
①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百鸟飞回。
——杜甫《登高》
②秋风秋雨愁煞人
——秋瑾
结论:秋风渲染愁情
酒+风,心冷愁深

意象分析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①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结论:雁象征相思、离愁别恨
②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
为什么作者看到“雁”会伤心?
意象分析
1.雁声凄切
2.传递信息的使者(亡夫之痛)
3.北雁南飞,词人也是从北方流落南方(国破家亡之苦)
黄花
意象分析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堆积:菊花盛开,千朵万朵压枝低。
憔悴:词人憔悴受损,无心堪摘,无人共摘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结论:黄花比喻憔悴的容颜,孤苦伶仃的晚境
以乐衬哀—菊花繁盛衬托自己憔悴,心境悲凉
梧桐
意象分析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①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
②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
——温庭筠《更漏子》
结论:梧桐是悲伤、孤寂、凄苦的象征
意象分析
细雨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①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
②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秦观《浣溪沙》
结论:细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
愁什么?
孤独之愁
爱情上的悲欢离合在李清照的心中留下了伤痛的烙印,她没有收获幸福与爱情,只能在暮年之时独自一人面对艰难的生活与动荡的世事。李清照的愁,是挥不去的情愁,是抹不掉的爱恨,是难以愈合的伤痛。
二读《声声慢》
愁什么?
离乡之愁
流离他乡,天涯羁旅,其愁苦之情由此更加深重。词人在一个接一个引动愁绪的事物中,将自己的愁绪不断推向深处。
二读《声声慢》
愁什么?
国破之愁
李清照经历了逃亡迁徙,经受了漂泊颠簸,切身感受到了动荡的时局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李清照后期的词作是苦难战争的见证,是她亡国之痛、爱国之情的真实表达。
二读《声声慢》
诗情诗法
《声声慢》围绕孤独之愁、离乡之愁、亡国之愁,叙述自己在深秋黄昏时节,无法养息,喝酒也抵不住急风,南飞的大雁让自己悲上加悲,那满地的黄花如同年老的自己,孤独落寞,细雨打在梧桐叶上,如同自己不断的愁丝,层层递进,愁到最后无以复加,一个“愁”字怎能概括呢!
词人精心选择意象,让愁更加形象感人,词人工于选词造句,首句十四个叠词,让词人的愁千古不绝。音律更符合情感,如每句结尾都是入声韵。
三读《声声慢》
总结
丧夫之痛 流离之苦 晚景之凄 亡国之恨
词人是词坛才女,也是一位丹青妙手。她选择的是惨淡的黄昏、堆积的黄花、南飞的大雁、点滴的细雨等这些饱含愁情的事物,将它们别具匠心地组合在一起,反复渲染,营造一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意境,抒发了家破夫亡、自己饱经忧患和漂泊流离生活的愁苦惨痛。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qī。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kān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深入感悟全词
四读《声声慢》
悲苦愁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