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先的摇篮》
教学目标:
1.能读好第二三小节中的问句
2.能展开想象,仿照二三小节说出人们还会在祖先的摇篮里做些什么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掌握动词短语,并进行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放了一个优美的原始森林视频,又播放了一段浪漫的音乐,一起读了一首儿童诗,引出“摇篮”。
问:( )的摇篮是( ),引出课题:祖先的摇篮 并提出问题:祖先的摇篮是什么?
随文识字并书写“祖”,拓展带有“且”的左右结构的字。
二、初读感知
初读课文,找到答案:人类祖先的摇篮是原始森林。
出示原始森林图片与视频。
三、逐小节学习
第一小节,指导朗读,初步感知原始森林的“大”——一望无边,拓展 一望无垠,一望无际。再结合“真有意思”,读出原始森林的“有意思”和“一望无际”。
默读二三小节,用横线画出祖先做过的有意思的事情。同桌之间相互检查,小组开火车认读词语。
随文识记“逮”,邀请学生一人扮演绿蝈蝈,一人扮演原始人,表演“逮”。
通过换动词:摘—采 掏—拿 逗—玩,体会用词准确。
写“摘”“掏”,拓展“在生活中还掏过什么东西”。
观察词组结构,都是“动词+事物”,将“和野兔赛跑”“看蘑菇打伞”换成相应的词组,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同样结构的词组。
练习说话。
随文识字“蔷薇”,蔷与墙通过偏旁进行区分。
指导朗读二、三小节。
“我想——”在思考,读慢一些。
“可曾”表示猜测,语气上扬。
“?”表示疑问,语气上扬。
红蜻蜓对绿蝈蝈,感受用词。
第四小节,结合整篇文章的结构,指导学习,并与第一小节相对应,“苍苍茫茫”对应“一望无边”。
小组合作,创编诗歌。
总结:课后请同学们把课文多读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