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长征 七律课件(共1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5长征 七律课件(共1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05 22:16: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七律
·
目录
CONTENTS
01
创设氛围
激情导入
02
初读感知
认字识词
03
精读理解
品味赏析
04
总结升华
布置作业
长征的起因
中央红军,于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1935年10月19日到达延安吴起镇,行程达二万五千里,开始长征人数8.6万;
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3月由川陕苏区彰明、中坝等地出发,1936年10月9日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一万余里,开始长征人数8万;
红二方面军,于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1936年10月22日到达会宁以东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两万余里,开始长征人数1.7万;
红二十五军(后编入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同陕甘红军会师,行程近万里,开始长征人数7千。
血战湘江
遵义会议
四渡赤水
巧渡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爬雪山
懋功会师
过草地
激战腊子口
大会师
延安
长征路线
瑞金
各路红军长征总里程约为二万五千余里。 其中:红一方面军从1934年10月17至1935年10月19日,历时12个月零2天,途经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陕西11省,行程二万五千里。 红二方面军从1935年11月19日至1936年10月22日,历时11个月零3天,途经湖南、贵州、云南、西康、四川、青海、甘肃、陕西8省,行程一万六千里。 红四方面军从1935年5月至1936年10月9日,历时18个月,途经四川、西康、青海、甘肃4省,行程八千余里。 红二十五军从1934年11月16日至1935年9月15日,历时10个月,途经河南、湖北、甘肃、陕西4省,行程近万余里。
认字识词
CHAPTER TWO
七律·长征
欣赏课文诗文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精读理解,品味赏析
说说对“远征、难、万水千山、等闲”意思的理解。
远征,二万五千里长征。
难,指长征途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万水千山,“万”“千”都是虚数,形容很多条河,很多座山。
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
只等闲,只当着平平常常的事。
“万水千山”以静写动,概括了长征遇到的艰难险阻,语言高度凝练。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三、精读理解,品味赏析
从首联开始,全诗就展开了两条思维线,构造了两个时空域,一个是客观的、现实的:有“万水千山”之多之险;一个是主观的、心理的:“不怕”“只等闲”。这样就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反衬,熔铸了全诗浩大的物理空间和壮阔的心理空间,奠定了全诗雄浑博大的基调。
三、精读理解,品味赏析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体会夸张手法的妙处,“逶迤、磅礴”极言其大,说明山势之绵延之高大,以示翻越之艰巨;“泥丸,细浪”极言其小,说明红军藐视之,不放在眼里。
三、精读理解,品味赏析
一个巧渡,说明红军将士的足智多谋,一个是强取,说明了红军的英勇无畏。
三、精读理解,品味赏析
理解重点词“云崖”、“铁索” ,体会“暖”、“寒”的深刻含义
理解“三军”,说说对诗句的理解。“更喜”喜什么?为什么“尽开颜”?
想象“三军”会师时的欢腾场面?
写法上,第四联回应首联,以“更喜”呼应“不怕”进一步深化了主旨。
三、精读理解,品味赏析
有感情地朗读诗文并试着背诵
四、指导背诵,感受韵律美
课下收集一些毛泽东诗词,和同学们交流。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沁园春·雪》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忆秦娥·娄山关》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七律·到韶山》
作业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