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12.《古诗三首》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五年级上册12.《古诗三首》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07 10:38: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2 古诗三首
当国家遭遇危难,面临外敌时,总会有那么一批铁骨铮铮的人不畏牺牲、不惧流血,为了民族大义勇敢地站出来。或是提枪上阵,勇敢杀敌;或是微言大义,凝聚百姓力量。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三首古诗,都与爱国有关,但表现出来的情感略有不同。
【知识与技能】
1.会认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理解诗中重点字词的含义。
2.能熟练、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诗歌,会默写《示儿》一诗。
【过程与方法】
1.理解诗歌大意,回答课后问题。
2.体会诗人蕴含在诗中的爱国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学会担当的精神,明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并能默写《示儿》。
2.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内容大意,想象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借助诗人背景资料,体会蕴含在诗中深厚的爱国之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讲解法。
3.体悟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一、课时讲解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有一句俗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思是国家的兴盛或衰亡,每个普通人都有一份责任。
2.当国家有难时,你会怎么选择呢?当你的建议不被采纳时,你会怎么做呢?
3.让我们来看看这三位诗人是怎样做的。
(二)初读课文,识字识句
朗读要求: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能读出诗的韵律节奏,七言诗的停顿节奏一般是“二二一二”格式,如“人生/自古/谁/无死”;或者是“四三”格式,如“两岸猿声/啼不住”;或者是“二二三”格式,如“春色/满园/关不住”。
1.正确读出下列字词的读音。
家祭 临安 邸 熏 醉 汴州 亥 龚 恃 抖擞 拘
2.指导书写生字。
(1)“祭”字的上部是“”。
(2)“乃”字的笔顺是先写“ㄋ”,再写“丿”。
(三)精读课文,重点突破
《示儿》
1.题目“示儿”是什么意思?
“示”的意思是告诉,告知;“示儿”就是写给儿子看的诗。这首诗可以看作是陆游的遗嘱。
2.看了诗歌的题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诗人想告诉儿子什么?什么时候告诉的?为什么要告诉儿子?
引导学生去关注诗歌的注释,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是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3.导读第一句。诗歌的第一句写了什么内容?从中可以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境?
首句表明诗人即将离开人世,万事皆空,再也不用牵挂了,从中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悲哀凄凉的心情。
4.导读第二句。诗人临终前还有什么愿望没有实现?这体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
这一句描写了诗人的悲怆心境。诗人因不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感到深深的遗憾。诗人的遗憾与个人和家庭无关,他遗憾的是不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这体现了诗人的爱国主义精神。
5.导读第三句。诗人一生主张抗金收复失地,屡被贬谪打击,在他临终时也没能见到祖国的统一,在这种情况下,他绝望了吗?
诗人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自己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
6.导读第四句。诗人临终前对儿子交代了什么事情?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写诗人因自己已经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自己的儿子,嘱咐他们将来如果祖国统一了,在举行家祭的时候一定要告诉自己,表明了诗人坚定的信念和悲壮的心愿,从而体现了陆游的爱国之情。
《题临安邸》
1.导读第一、二句。诗歌的开篇两句主要描写了怎样的景物?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感情?
诗的开篇就抓住了临安城的特征——重重叠叠的青山和鳞次栉比的楼台,描写出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接下来第二句却写诗人面对国家的现实处境,触景伤情。一个“休”字,不但暗示了诗人对现实社会处境的心痛,更表现出诗人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只求苟且偷安的愤慨之情。
2.导读第三、四句。如何理解诗歌中的“游人”?它有什么深刻内涵吗?
诗中的“游人”不能仅理解为一般的游客,它特指那些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
《己亥杂诗》
1.导读第一、二句。这两句诗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什么?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明只有依靠一种急风惊雷般的巨大力量,才能打破在清朝的统治下,到处呈现着的为时已久的一片死气沉沉的局面。“风雷”比喻革命风暴,在“风雷”之上冠以“恃”字,表明要想挽救危亡,振兴国家,除急风惊雷外,别无他途,足见诗人敏锐的眼光和斗争精神。“万马齐喑”比喻在清朝的统治下,到处是一种令人窒息的沉闷气氛。诗人对于这种局面用一个“哀”字,表明了其痛惜之情和爱国之心。
2.导读第三、四句。这两句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运用移花接木的表现手法,表现了诗人渴望冲破黑暗统治,出现一个崭新世界的愿望。“不拘一格”充分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远大的目光和具有战略性的设想。
二、板书导图
三、主旨分析
《示儿》通过诗人的临终嘱托,传达出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既有对抗金大业未成的无穷遗恨,也有对收复失地的坚定信念。
《题临安邸》通过对南宋统治者只顾偏安江南,过着纵情声色的生活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慨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己亥杂诗》通过奇特的想象表现了诗人热切的希望,诗人呼唤着风雷般的变革,以打破清王朝束缚思想、扼杀人才造成的死气沉沉的局面,表达了诗人渴望解放人才、变革社会、振兴国家的愿望。
四、课堂小结
《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之作,简短的诗句中饱含着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诗歌的创作与时代背景密不可分,我们应结合时代背景了解诗人;诵读全诗,理解诗意;大胆想象意境,感悟诗中蕴含的悲壮情感。
《题临安邸》是南宋诗人林升在旅居杭州时写在旅店墙壁上的一首诗。诗中借眼前之景抒发了对统治者不思收复失地、一心玩乐的痛恨、批判之情。这首诗理解的难点是对诗中“游人”的理解,重点是怎样表达诗人的感情的。我们应着重阅读与本诗有关的背景资料,在了解历史的基础上去感受古诗所蕴含的深刻内涵。
《己亥杂诗》是清朝诗人龚自珍写的组诗中的一首。在这首诗中表达了诗人要求改革以振兴祖国的强烈愿望。本诗的创作时间距离现在只有一百多年,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并不难,但要想充分感受诗句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就要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我们要了解当时举国上下是怎样一种死气沉沉的局面,了解当时的君、臣、民是怎样的一种状态,人民所处的是怎样水深火热的局面,从而去感悟诗人此时的心情,体会诗中的“哀”。只有在充分感受当时国家所处的局势之后,才能真正理解诗歌的第三、四句,只有“重抖擞”“降人材”才能改变现状,让九州恢复生气,为感悟诗中思想感情做好铺垫。
附诗歌译文:
《示儿》
本来知道死去之后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悲哀没有见到国家统一。
当朝廷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时,你们举行家祭时不要忘了告诉你们的父亲。
《题临安邸》
西湖四周青山绵延,楼阁望不见头,湖面游船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止?
温暖馥郁的香风把人吹得醉醺醺的,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那汴州。
《己亥杂诗》
只有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焕发勃勃生机,然而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终究是一种悲哀。
我奉劝上天要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一定规格以降于更多的人才。
本课的三首古诗都是爱国主题的。三首诗的作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设置情境导入,了解诗人。其次教师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把古诗读正确、流利,然后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如教学《题临安邸》这首诗的时候,教师让学生先自己说一说,然后和同桌交流,最后小组内交流诗句的意思。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感悟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以《题临安邸》为例,借助插图学生们会想到: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在西湖之上歌舞升平,人们沉醉在太平盛世之中。阅读后两句诗可以想象到:现在全国还没有统一,可是统治者却毫无斗志只知道贪图安逸享乐。如此,诗人所要表达的讽刺之意马上从学生的口中涌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