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第一章:第1节:
种群的数量特征
目录
1
2
3
怎样估算种群密度?如何提高估算的准确性?
种群的数量特征有哪些?
如何根据种群的特征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问题探讨
2015年,我国科学家基于长期的野外观测宣布:在我国东北长白山脉北部地区,共监测到东北豹42只,其中,幼体2只,雄性和雌性的成体分别为21只和17只,未能判断性别的成体2只。
调查东北豹的种群数量对于保护它们有什么意义?
弄清东北豹的数量现状,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调查东北豹种群中雌雄个体的数目对于预测该种群的发展趋势有什么意义?
东北豹种群中雌雄个体的比例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从而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1
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
一. 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
1.种群密度:
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种群密度=
种群分布的面积(体积)
种群中的个体数量
一. 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逐个计数法:
对于濒危保护动物种群的调查;或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均采用逐个计数法。
估算法:
样方法
标记重捕法
黑光灯诱捕法
思考:讨论
样方法
(1)适用范围:
大多数植物、某些昆虫卵及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例如蚜虫、跳蝻等。
思考:讨论
样方法
当调查的总体为非长条形时,在总体中取5个样方,如图所示。一般来说样方形状以正方形为宜。这种方法适用于调查个体分布比较均匀的情况。
(2)取样法:
五点取样法:
等距取样法:
当调查的总体为长条形时,先将调查总体均分成若干份,由抽样比例决定距离或间隔,然后按这一相等的距离或间隔抽取样方。
思考:讨论
样方法
注意事项:
①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
②总面积大的地块相应样方也应多取些。
③计数时若有正好位于样方边界上的个体,只计样方相邻两条边及顶角上的个体(即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
④植物的大小不同,样方的面积也应不同。一般乔木为100m2,灌木为16m2,草本植物为1m2。
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探究 · 实践
单子叶草本植物常常是丛生或蔓生的,从地上部分难以辨别是一株还是多株;而双子叶草本植物则易于辨别个体数目。单子叶植物的叶片一般呈条形或披针形,叶脉一般是平行脉;双子叶植物的叶脉一般是网状脉。
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探究 · 实践
确定调查对象
取样
(确定样方)
观察该地段中有哪些双子叶草本植物,记录下这些植物的名称。确定本小组要调查的种群。
样方的大小一般以1m2的正方形为宜。如果该种群个体数较少或个体较大,样方面积可适当扩大。
五点取样法
等距取样法
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探究 · 实践
确定调查对象
取样
(确定样方)
计数
计算
观察该地段中有哪些双子叶草本植物,记录下这些植物的名称。确定本小组要调查的种群。
样方的大小一般以1m2的正方形为宜。如果该种群个体数较少,样方面积可适当扩大。
计数每个样方内所调查植物的数量,做好记录。
计算种群密度
10m
10m
模拟草地
其他植物
蒲公英
▲计数样方内,和相邻两
边及其夹角上的个体!
( 3+3+4+3+3 ) / 5
思考:讨论
标记重捕法
(1)适用范围:
个体总数 =
初捕标记数×重捕个体数
重捕中标记个体数
重捕中标记个体数
=
初捕标记个体数
个体总数
重捕个体总数
(2)计算公式:
哺乳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等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思考:讨论
标记重捕法
(3)注意事项
③标记符号必须能维持一定的时间,在调查期间不能消失。
④在调查期间没有较多个体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
⑤在下次取样之前,被标记的动物必须在种群中完全均匀分布,这是进行标记重捕的前提条件
注意:
在实际调查中,一些动物被捕获一次后将更难被捕捉,有些动物的标志物可能会脱落,所以测定值通常比实际值更大
①标记物和标记方法对动物寿命和行为不能产生伤害。
②标记不能过分醒目,否则可能改变被标记的动物与捕食者之间的关系。
2
种群的数量特征
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
死亡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
例如,截至2015年年末,我国大陆总人口约为13.7亿,2015年出生1655万人。
我国大陆人口在这一年的出生率
1655万÷13.7亿 ≈ 12‰
例如,截至2015年年末,我国大陆总人口约为13.7亿,2015年死亡人口为975万。
我国大陆人口在这一年的死亡率
975万÷13.7亿 ≈ 7‰
1.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和死亡率 种群密度
出生率>死亡率 增加
出生率=死亡率 不变
出生率<死亡率 降低
出生率和死亡率与种群密度的关系:
1.出生率和死亡率
意义: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数量及密度改变的直接表现。物种的内部和外界因素都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数量及密度
概念:
迁入率和迁出率也决定了种群密度的大小;
迁入率和迁出率在研究城市人口变化中具有重要意义
2.迁入率和迁出率
随着环境的大大改善,东北豹逐渐回归、迁入我国东北地区。其实许多生物的种群,都存在个体迁入和迁出的现象。
意义:
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
3. 年龄结构
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
老年个体(繁殖后期)
中年个体(繁殖期)
幼年个体(繁殖前期)
意义:年龄结构并不决定种群密度,是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但这种预测的趋势不一定能出现
增长型,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大
稳定型,各年龄段个体数目比例相当,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稳定
衰退型,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减少
4.性别比例
(1)概念: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3)意义:性别比例直接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2)类型
雌雄相当——多见于高等动物
雌多于雄——多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
雄多于雌——多见于营社会性生活的昆虫
飞蛾的头顶有丝状触角和羽毛状触角,可以在繁殖季节感受来自异性释放的信息素,从而顺利前来进行交尾。
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信息素)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改变了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就会使很多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从而使该种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降低。
思考:讨论
性引诱剂
种群密度
死亡率
性别比例
年龄结构
预测变化方向
间接 影响
迁入率迁出率
直接决定
直接决定
调查方法
标记重捕法
样方法
影响
出生率
谢
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