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古代印度
A层基础必会
1.(2022·洛阳月考)如图是著名的摩亨佐·达罗遗址。从遗址看,这座城市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分为两部分,上城是政治中心,下城是住宅区和工商业活动区。这个遗址出现在( C )
A.尼罗河流域 B.两河流域
C.印度河流域 D.黄河流域
解析: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出现于印度河流域。在印度河流域发现了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等早期文明遗址。
2.孔雀王朝是古印度摩揭陀国著名的奴隶制王朝,因其创建者旃陀罗笈多出身于一个饲养孔雀的家族而得名。下面对孔雀王朝的表述有误的是( D )
A.由雅利安人建立
B.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
C.首都是华氏城
D.统一了整个印度半岛
解析:孔雀王朝统治时期,除半岛最南端外,印度基本实现统一。
【知识链接】
雅利安人原是俄罗斯南部草原上的一个古老民族,他们分成若干支向欧洲和亚洲迁移。其中一支南下进入印度河流域。他们在进入印度之前,是原始社会部落,以畜牧业为主,以农业为辅。当他们进入印度并征服当地居民,把他们变成奴隶的时候,实际上他们已经完成了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
3.如图是《印度简史》中的漫画“最高贵之人”。图中“最高贵之人”在印度的等级应是( B )
A.刹帝利 B.婆罗门
C.吠舍 D.首陀罗
解析:古印度的种姓制度中,第一等级是婆罗门,掌管祭祀。婆罗门的等级最高。
4.(2022·泉州期末)工程师、教师、医生、商人,每个人安守本分就好。最受歧视的贱民只能在农村当佃农,或在城市从事清扫、屠宰等被认为“不洁”的工作,不能进入寺庙、学校等公共场所。这段材料可以印证古代印度( D )
A.外族入侵的野蛮性
B.共和制度的虚伪性
C.宗教影响的毒害性
D.种姓制度的等级性
解析:根据关键信息“贱民”可知,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种姓制度下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人的职业。
5.宗教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也是一种信仰和文化。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创立于( A )
A.公元前6世纪 B.公元7世纪
C.公元前1世纪 D.公元6世纪
解析: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
B层能力进阶
6.(2022·永州期中)元旦汇演时某班以话剧的形式再现了古代印度历史,涉及“种姓制度”时,有一句台词是不正确的,它是( B )
A.“别看我只是一个武士,但是我和国王同属于第二等级。”
B.“本国王把持国家军政大权,国家当然唯我独尊。”
C.“我是一个拥有万贯家财的大商人,却屈居第三等级。”
D.“我很苦恼,我爱上一个上一等级的姑娘,我们却不能步入婚姻的殿堂。”
解析:种姓制度中,掌管军事的武士和掌管行政权力的国王同属第二等级刹帝利;第一等级是掌管祭祀的婆罗门,所以国王唯我独尊不正确;第三等级吠舍从事商业等;种姓制度下各等级贵贱分明,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7.(2022·海口月考)佛教创立后,最初传播于恒河流域,后传遍南亚大陆,又传往东亚、东南亚。佛教倡导众生平等、行善积德、乐善好施,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上述材料叙述佛教的( B )
①产生过程 ②传播过程 ③教义 ④地位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最初传播于恒河流域,后传遍南亚大陆,又传往东亚、东南亚”叙述了佛教的传播过程;“佛教倡导众生平等、行善积德、乐善好施”阐释了佛教的教义;“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说明了佛教的地位。材料没有提及佛教的产生过程。
8.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一部分,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形成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与能力。
[等级森严的制度]
材料一 种姓制度以统治阶层为中心,划分出许多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即种姓。各种姓依所居地区不同而划分成许多次种姓,这些次种姓内部再依所居聚落不同分成许多聚落种姓,如此层层相扣,整合成一套散布于整个南亚次大陆的社会体系。因此,种姓制度涵盖印度社会绝大多数的群体,并与印度的社会体制、宇宙观、宗教与人际关系息息相关,可以说是传统印度最重要的社会制度与规范。
(1)据材料一,指出古代印度社会划分不同种姓的主要依据。结合所学,怎样理解种姓制度的“等级森严”
答:职业、所居地区不同、所居聚落不同等;种姓制度下的各等级世代相袭,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人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众生平等的宗教]
材料二 公元前6世纪,北印度列国纷争,社会矛盾错综复杂;随着经济地位上升,刹帝利和吠舍大商人极力主张取消特权阶层在种姓和宗教方面的特权。
(2)据材料二,概括佛教诞生的历史背景。
答:公元前6世纪,古印度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刹帝利和吠舍大商人极力主张取消特权阶层在种姓和宗教方面的特权。
材料三 到古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国王阿育王统治时期,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已经有150多年了,此时佛教已广泛传播到印度次大陆的广大地区。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在全国推广佛教,并把佛教立为古印度的国教。
(3)据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佛教“广泛传播到印度次大陆的广大地区”和阿育王把佛教立为“古印度的国教”的原因。
答:佛教反对第一等级婆罗门的特权地位,提出“众生平等”,不拒绝低种姓的人入教。同时,佛教宣扬“忍耐顺从”,得到国王和一些富人的支持,很多国王利用其“忍耐顺从”的说教,大力扶持佛教。
解析:第(1)题,据材料一可知,古代印度社会划分不同种姓的主要依据是职业、所居地区不同、所居聚落不同等。种姓制度下的各等级世代相袭,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人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可以看出种姓制度的等级森严。第(2)题,据材料二可知,佛教诞生的历史背景是公元前6世纪,古印度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刹帝利和吠舍大商人极力主张取消特权阶层在种姓和宗教方面的特权。第(3)题,据所学知识可知,佛教“广泛传播到印度次大陆的广大地区”和阿育王把佛教立为“古印度的国教”的原因是佛教反对第一等级婆罗门的特权地位,提出“众生平等”,不拒绝低种姓的人入教。同时,佛教宣扬“忍耐顺从”,得到国王和一些富人的支持,很多国王利用其“忍耐顺从”的说教,大力扶持佛教。
C层创新挑战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他(指造物主)为了世界的繁荣,用自己的口、双手、双腿与双脚相应地创造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与首陀罗。(国王)应极力使吠舍和首陀罗执行自己的劳动,因为他们逃避自己的义务时,会使这个世界动摇。刹帝利无婆罗门不能幸福,婆罗门与刹帝利巩固地结合起来,则无论现(世)或来世都将幸福。
——古印度《摩奴法典》
(1)材料中宣扬造物主用不同部分造出不同的人,其目的是什么
答:使种姓制度蒙上神圣的色彩,麻痹和欺骗人们,便于统治。
(2)怎样理解材料中所说的吠舍和首陀罗“逃避自己的义务时,会使这个世界动摇”
答:种姓制度是维护奴隶主统治的,若吠舍和首陀罗逃避自己的义务,就破坏了种姓制度,触犯了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解析:第(1)题,种姓制度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各等级由造物主身体的不同部分衍生出来,就有了贵贱之分,其目的是使种姓制度蒙上神圣的色彩,麻痹和欺骗人们,便于统治。第(2)题,种姓制度是维护奴隶主统治的,如果吠舍和首陀罗逃避自己的义务,不给婆罗门和刹帝利提供服务,就破坏了种姓制度,触犯了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据此分析回答本题。
PAGE第3课 古代印度
A层基础必会
1.(2022·洛阳月考)如图是著名的摩亨佐·达罗遗址。从遗址看,这座城市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分为两部分,上城是政治中心,下城是住宅区和工商业活动区。这个遗址出现在( )
A.尼罗河流域 B.两河流域
C.印度河流域 D.黄河流域
2.孔雀王朝是古印度摩揭陀国著名的奴隶制王朝,因其创建者旃陀罗笈多出身于一个饲养孔雀的家族而得名。下面对孔雀王朝的表述有误的是( )
A.由雅利安人建立
B.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
C.首都是华氏城
D.统一了整个印度半岛
【知识链接】
雅利安人原是俄罗斯南部草原上的一个古老民族,他们分成若干支向欧洲和亚洲迁移。其中一支南下进入印度河流域。他们在进入印度之前,是原始社会部落,以畜牧业为主,以农业为辅。当他们进入印度并征服当地居民,把他们变成奴隶的时候,实际上他们已经完成了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
3.如图是《印度简史》中的漫画“最高贵之人”。图中“最高贵之人”在印度的等级应是( )
A.刹帝利 B.婆罗门
C.吠舍 D.首陀罗
4.(2022·泉州期末)工程师、教师、医生、商人,每个人安守本分就好。最受歧视的贱民只能在农村当佃农,或在城市从事清扫、屠宰等被认为“不洁”的工作,不能进入寺庙、学校等公共场所。这段材料可以印证古代印度( )
A.外族入侵的野蛮性
B.共和制度的虚伪性
C.宗教影响的毒害性
D.种姓制度的等级性
5.宗教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也是一种信仰和文化。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创立于( )
A.公元前6世纪 B.公元7世纪
C.公元前1世纪 D.公元6世纪
B层能力进阶
6.(2022·永州期中)元旦汇演时某班以话剧的形式再现了古代印度历史,涉及“种姓制度”时,有一句台词是不正确的,它是( )
A.“别看我只是一个武士,但是我和国王同属于第二等级。”
B.“本国王把持国家军政大权,国家当然唯我独尊。”
C.“我是一个拥有万贯家财的大商人,却屈居第三等级。”
D.“我很苦恼,我爱上一个上一等级的姑娘,我们却不能步入婚姻的殿堂。”
7.(2022·海口月考)佛教创立后,最初传播于恒河流域,后传遍南亚大陆,又传往东亚、东南亚。佛教倡导众生平等、行善积德、乐善好施,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上述材料叙述佛教的( )
①产生过程 ②传播过程 ③教义 ④地位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一部分,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形成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与能力。
[等级森严的制度]
材料一 种姓制度以统治阶层为中心,划分出许多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即种姓。各种姓依所居地区不同而划分成许多次种姓,这些次种姓内部再依所居聚落不同分成许多聚落种姓,如此层层相扣,整合成一套散布于整个南亚次大陆的社会体系。因此,种姓制度涵盖印度社会绝大多数的群体,并与印度的社会体制、宇宙观、宗教与人际关系息息相关,可以说是传统印度最重要的社会制度与规范。
(1)据材料一,指出古代印度社会划分不同种姓的主要依据。结合所学,怎样理解种姓制度的“等级森严”
[众生平等的宗教]
材料二 公元前6世纪,北印度列国纷争,社会矛盾错综复杂;随着经济地位上升,刹帝利和吠舍大商人极力主张取消特权阶层在种姓和宗教方面的特权。
(2)据材料二,概括佛教诞生的历史背景。
材料三 到古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国王阿育王统治时期,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已经有150多年了,此时佛教已广泛传播到印度次大陆的广大地区。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在全国推广佛教,并把佛教立为古印度的国教。
(3)据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佛教“广泛传播到印度次大陆的广大地区”和阿育王把佛教立为“古印度的国教”的原因。
C层创新挑战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他(指造物主)为了世界的繁荣,用自己的口、双手、双腿与双脚相应地创造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与首陀罗。(国王)应极力使吠舍和首陀罗执行自己的劳动,因为他们逃避自己的义务时,会使这个世界动摇。刹帝利无婆罗门不能幸福,婆罗门与刹帝利巩固地结合起来,则无论现(世)或来世都将幸福。
——古印度《摩奴法典》
(1)材料中宣扬造物主用不同部分造出不同的人,其目的是什么
(2)怎样理解材料中所说的吠舍和首陀罗“逃避自己的义务时,会使这个世界动摇”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