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古诗三首 》
【教学目标】
1.运用字理、借助注释、结合语境等方法会认“暮、瑟”等6个生字,掌握“降”这个多音字,通过自主观察、自主练习等方式练写“暮、吟”等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三首古诗,理解这三首古诗的意思。默写《题西林壁》。
3.能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领悟诗中蕴含的哲理。
4.展现诗歌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诗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这三首古诗,理解这三首古诗的意思。
2.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领悟诗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
1.学习通过写景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2.展现诗歌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诗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过程】
1.我知道孩子们都喜欢游山玩水,这儿有一座山,什么山?
——庐山
2.打开地图游庐山,如果你假日去庐山,你会写庐山的什么?
——瀑布
回顾《望庐山瀑布》,指名读。
还想写什么?
——山、云雾。
有一位现代作家这样写庐山云雾:
你觉得庐山云雾有什么特点?
——变化很多,瞬息万变,趣味无穷。
庐山上有一种树——桃树,出示《大林寺桃花》
齐读。
刚才有一位同学要写山,他的想法和一位大诗人是一样的,是谁呢?
——苏轼。
宋代大诗人苏轼来到庐山,他就写了庐山的山的样子。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就是——题西林壁。(板书)
这首诗的题目和《望庐山瀑布》、《大林寺桃花》有何不同?提示:看看注释。
——题是书写的意思,其他两首诗没有这种意思。
你关注了题目的第一个字“题”,这个“题”字解释为
——“书写、提醒”。
第二个注释你们关注了吗?
——西林指庐山脚下的西林寺。
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了这首诗,明白了吗?《望庐山瀑布》写的是——瀑布;《大林寺桃花》写得是——桃花;《题西林壁》是告诉你诗写在了哪里。是不是不一样?
3.我们把这种诗称之为——题壁诗。古代很多诗人都有在墙壁上作诗的习惯。
这首写在庐山西林寺墙壁上的诗,到底在写庐山怎样的风景呢?大家都说是山,到底是怎样写山的呢?一起读一读。
指名读,小组读,齐读,配乐齐诵,师范读。
跟着诗人的脚步,你是从哪些角度在看庐山的呢?
齐读,希望能在你的朗读中听到你是从哪些角度看庐山的。
4.从这些角度有分别能看到什么呢?
——横看像山岭。
侧看又像什么呢?
——侧看像山峰
高耸入云的山峰,站在远处看像
——小巧的;若隐若现
走到近处看,庐山
——山峰一眼望不到顶
爬到山巅,庐山
——下面的人像小蚂蚁
庐山下面 的小山就没那么高了,最后,我们回到山脚下,庐山
——山连绵不绝,没有边界。
站在不同角度看庐山,没有一处景色是相同的。用一个词来形容简直就是
——千姿百态;千变万化。
把这种感觉读出来,齐读。
小组讨论:作者真的只是在写庐山吗?
5.分享交流
(1)是不是只是在写景?
写的是看庐山时的感受。
就是在写景
不仅在写景,还告诉了我们道理。
有没有写出景物的特点呢?——有
横、侧、远近高低六个角度写出来景物的特点,但是这种特点黄山、泰山有吗?——有
所以并没有写出庐山独有的特点,那么他在写什么?得出结论,他是希望通过写景,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观景的目的在于——悟得一个道理。这个道理藏在哪里?
——后面两句诗。
齐读。
得出道理的目的在于——认清它的真面目。
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全面地看才是正确的看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小结:一首小诗,通过我们反复地读,激烈地争辩,我们越辩越明,越读越懂。请大家拿出学习单,按照要求准备一个小短剧。短剧本在学习单上,补充台词。
小组汇报。
6.庐山的真面目到底是什么呢?
这是同一个角度,不同时候的庐山。哪一个才是他的真面目呢?“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苏轼笔下的庐山。;当代有位大作家季羡林,他登庐山写了一首小诗——
他却说他识得了庐山真面目,因为他身在庐山;苏轼却说他身在庐山,所以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那么你觉得什么才是庐山的真面目呢?这个问题就留给你慢慢地想、悟。
总结:同学们课后请大家把古诗背诵、默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