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测试卷
(考试时间:50分钟满分:50分)
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鱼必须生活在水里,离开水一段时间就会死亡,说明 ( )
A.生物影响环境 B.生物适应环境
C.生物改变环境 D.生物依赖环境
2. 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C.“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影响这一现象的生态因素是温度
D.生活在沙漠中的骆驼刺的根系十分发达,说明环境影响生物
3.地球上生活着多种多样的生物,生物多样性不包括 ( )
A.生物种类多样性 B.生物数量多样性
C.生态系统多样性 D.遗传多样性
4.有“地球之肾”之称的生态系统是 ( )
A.草原生态系统 B.湿地生态系统
C.农田生态系统 D.城市生态系统
5. 下列关于生物生活的“环境”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生物生活的空间 B.家养动物不需要环境
C.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 D.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6.下列属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的是 ( )
A.藜麦可以在缺水的环境中生长
B.骆驼刺根系发达可以防风固沙
C.北极狐毛色随季节改变而改变
D.大葱地上与地下部分颜色不同
7.多种多样的生物是地球赐予人类的宝贵财富。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满江红漂浮于水田、池塘、湖沼等的水面上,是一种可作为绿肥和饲料的藻类植物
B.银杏素有“活化石”之称,其果实称为白果,富含多种维生素
C.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间接价值
D.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的多样性
8. 百草枯是一种农药,可防除各种一年生杂草;对多年生杂草有强烈的杀伤作用,对生物多样性有很大的破坏,我国自2014年7月1日起,撤销百草枯水剂登记和生产许可。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生物基因的多样性实质上是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B.当生态系统多样性减少时,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基因的多样性也会发生锐减
C.生物多样性包括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D.百草枯通过食物链的富集,最终会危害到动物和人类
9.从外形上看马和驴的不同之处,最好采取的方法是 (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文献法
10.在讨论“探究湿度对鼠妇分布的影响”实验方案时,同学们的下列发言,错误的是 ( )
A.除湿度外,其他实验条件应相同且适宜
B.多次重复实验,可提高实验结论的可信度
C.实验数据与其他人不一致时,可以修改数据
D.实验结束后,将鼠妇放归适合其生存的环境中
11.某生物兴趣小组准备以鼠妇为实验材料,探究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下列是同学们在小组讨论实验方案时的发言,错误的是 ( )
A.每组用一只鼠妇进行一次实验,就可获得可靠的结果
B.实验组和对照组中的湿度、温度等条件应适宜且相同
C.实验过程中,实验组和对照组所用的鼠妇应大小相同
D.实验结束后,应将实验动物放回适合它们生存的环境
12.下列关于科学探究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在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变量
B.设计对照实验要控制所有的变量都一致
C.假设与实验结果一定要完全一致
D.探究中可以随时更改实验方案
13.下列属于生物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的是 ( )
①观察法②实验法③分析法④调查法
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4.为了解“六九杨(一种速生杨树)”对益阳市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某研究小组先后到赫山、资阳、沅江、大通湖、南县等地实地考察,走访相关人员。这种科学研究方法是 ( )
A.实验法 B.推测法 C.调查法 D.测量法
15.在实验设计中,下列哪个选项不能作为一组对照实验 ( )
A.有氧气和无氧气 B.光照和水分
C.O℃和25℃ D.有水和无水
16.实验方案的设计应该 ( )
A.围绕提出的问题进行 B.围绕作出的假设进行
C.围绕结论进行 D.想怎样进行就怎样进行
17.有位同学对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内容非常感兴趣,你认为他想了解相关知识,最好选用的方法是 ( )
A.收集、分析资料 B.调查法
C.实验法 D.观察法
18. 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这一进化论被恩格斯赞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该巨著的作者是 ( )
A.达尔文 B.罗伯特·胡克 C.巴斯德 D.米勒
19.某同学为研究水温与鱼受精卵孵化率的关系,进行了如下探究。其中属于“作出假设”的是 ( )
序号 探究过程
A 水的温度对鱼受精卵孵化率有怎样的影响?
B 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推测,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鱼的受精卵才能孵化
C 在不同温度放入等量的鱼受精卵,并在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并计算鱼受精卵的孵化率
D 根据观察现象,得出“鱼的受精卵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才孵化”的结论
A.A B.B C.C D.D
20.有关巴斯德的“鹅颈烧瓶”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 )
A.使肉汤腐败的生物是微生物
B.实验的变量是空气
C.实验推翻了生生论
D.实验证明了无机小分子可以形成有机小分子
二、非选择题(5个大题,共30分)
21.(5分)为打造“花园式学校”,营造良好学习环境,校园内种植了许多花草树木,各班也有了自己的实践基地。
同学们定期给花草树木浇水、施肥、治虫和清除杂草。夏天,给新移栽的苗木遮阴;冬天,将部分花木搬进温暖的花棚,结合所学,回答下列问题:
(1)校园内,影响花草树木生活的生态因素有两类。水、肥、阳光和温度属于_______因素;虫、杂草属于______因素;清除杂草能有利于花草树木更好地生长,说明杂草与种植的花草树木存在着_____关系。
(2)夏天,给新移栽的苗木遮阴;冬天,将部分花木搬进温暖的花棚。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
(3)炎热的夏天,同学们会在高大的树木下乘凉读书。大树下凉爽,体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什么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经分析、研究,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__________和生活方式,这种适应是普遍存在的。
(5)如果不及时给花草树木浇水和施肥,则会生长缓慢、植株矮小,这体现了生物的哪一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6分)生物的生存适应一定的环境,环境的变化也对生物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请根据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句话体现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
(2)植物的蒸腾作用是对陆生环境的一种适应,同时蒸腾作用也能增加空气的湿度,这一事实说明__________________
(3)莲的根状茎和叶柄中都有发达的并相连的气腔,适于__________
环境生活;生活在寒冷地区的海豹,胸部皮下脂肪达60毫米,该事例体现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____。
(4)图中的两种植物,一种是生活在干旱的沙漠地区,一种生活热带地区,图_______所示的为热带植物,其推测理由是______________.两种植物的结构特征也可以说明,生物的形态结构往往与相适应。
23.(6分)一种菊科植物从海拔500米的平原到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都有分布,但其植株的高度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现设计实验探究海拔高度是否是影响该菊科植物株高的因素,实验分组及处理如下表。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原产地 栽培地
第一组 海拔500米 a组海拔500米
海拔500米 b组海拔3000米
第二组 海拔3000米 c组海拔500米
海拔3000米 d组海拔3000米
(l)a组和b组、c组和d组都是原产地相同的同一品种,且栽培地的土壤条件适宜并相同,这是为了保证实验结果只能是由_______引起的。
(2)a组和b组的对照中,实验组是_______,c组和d组的对照中,实验组是_______。
(3)实验最后测量每组各植株的高度,以________(选填“最大值”或“最小值”或“平均值”)为该组植株的株高。
(4)请预测最可能的实验结果:_______。
A.ac b>d D.a>b c>d
24.(6分)某市教育部门对其下属的9所中学学生手机持有者了解情况,发现学生使用手机的用途:用于紧急联系的为5%,上网聊天21%,通话聊天48%,玩游戏l1%,下载图片铃声12%,拍数码照片3%;同时也了解了这些学生持有手机的动机:40%的学生认为只要家庭夸件允许,不论需要与否,都应当配备手机;19%的学生认为,手机只是为了满足个人虚荣心的需求,证明自己的家庭实力,作为相互攀比的依据之-;21%的学生认为,持有手机是为了除学习外的其他娱乐消遣;只有10%的学生是从实际联系的需要,考虑购买手机;另外10%的学生认为学生无需拥有手机。
据此材料分析:
(1)上述材料中所采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是________法。
(2)教育部门向学生了解了学生持有手机的_____和______。
(3)用柱状图表示第一项研究的结果:
(4)根据第二项研究的结果,说出你对中学生持有手机的态度_____。
25. (7分)被称为“微生物学之父”的法国科学家设计了著名的“鹅颈瓶实验”。
设计这个实验的科学家是________。
(2)打断“鹅颈”后,瓶内的肉汤腐败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3)如上图所示的过程也可以看作一组对照实验,所控制的变量是 ___________(填写字母)。
A.瓶子的大小 B.细菌的有无 C.肉汤的多少
(4)“鹅颈瓶”实验证实了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_______。由此,提出了保存酒和牛奶的方法是_____(填写字母)。
A.巴氏消毒法 B.腌制法 C.脱水法
参考答案
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D B B D B D A A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A D C B B A A B A
二、非选择题
21.(1)非生物 生物 竞争
(2)环境影响生物
(3)生物影响环境
(4)形态结构、生理特征
(5)生活需要营养
22.(1)环境影响生物(或温度影响生物) (2)生物影响环境
(3)水中(或缺氧)生物适应环境
(4)乙植株较高大叶子宽大 生活环境
23.(1)海拔高度(变量) (2)b组 c组
(3)平均值 (4)D
24.(1)调查 (2)用途 动机
(3)如图所示。
中学生不适宜买手机(只要合理即可)
25.(1)巴斯德
(2)空气中的细菌进入肉汤,并大量繁殖之后,使肉汤腐败
(3)B
(4)由原已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