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06 17:39: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单元练习)-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含答案)
一、选择题
1.有新鲜感的词语能带给我们想象,下列对词语展开的想象中,正确的一项是( )
A.张牙舞爪(想到跳舞很优美的样子)
B.簌簌地响(想到同学们鼓掌的声音)
C.摇头晃脑(想到小金鱼睡觉时的样子)
D.咿咿呀呀(想到小孩子跟着大人学说话的声音)
2.下列词语中,和“挤眉弄眼”的构词方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点头哈腰 B.手舞足蹈 C.张牙舞爪 D.指手画脚
3.下列选项中给科普小组作名称最合适的一项是( )
A.黑白棋社 B.鲲鹏航模队 C.探索者小队 D.巧手剪纸组
4.以下学校社团的名字不合理的一项是( )
A.足球社团(绿茵达人) B.电子琴社团(舞动天使)
C.种植社团(绿精灵小组) D.文学社团(妙笔生花)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孙中山读了几遍,就背下来了。(加点词读重一些,能感受到他读书很辛苦)
B.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慢读加点词,能强调好奇的程度)
C.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重读加点词,能感受到花儿来得快)
D.妈妈,我真的觉得那些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轻读加点词,也能读出肯定的语气)
二、判断题
判断下列句子是不是拟人句,是的打“√”,不是的打“×”。
6.仲夏夜,明月追赶晚霞,早早爬过山头。 ( )
7.仙人掌是黄沙中的碧玉,是荒漠上的英雄。 ( )
8.一群花儿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 ( )
三、填空题
9.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早晨,从________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_____________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________,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还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
(2)上课了,不同民族的_______,在___________学习。大家_______课文,那声音真好听!
(3)当雷云在天上轰响,六月的阵雨________的时候,湿润的东风________,在竹林中__________。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_________,在绿草上_________。
(4)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因为 _______________壮着胆子_______________。事后,他还告诉同学:“学问学问,_______________。
10.填空。
《花的学校》生动地写出了花儿在绿草上____________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 ________之情。
11.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再按要求作答。
①摇( )晃( ) 披( )散( ) 提( )吊( )
②( )疾( )快 ( )红( )赤 ( )忙( )乱
(1)我发现括号中填写的都是有关____的字。
(2)根据这两类词语的特点,每类各写出一个。 _______________
12.完成填空,我细心。
(1)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
为了更好地表达句子的意思,我会重读词语“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见到牧童骑着牛、唱着歌的场景,你会想起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林樾”;见到儿童在捕蝉,你会想起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几句诗出自清代诗人__________写的古诗《_______》。
(3)这是一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我还能写出两句这样的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表达
13.读一读,照样子写句子。
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树枝不摇了,好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鸟儿不叫了,好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读句子完成练习。
当雷云在天上轰响,六月的阵雨落下的时候,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
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
(1)仿照写词,我能行。
一群一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面两句话使用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①写出了东风吹过荒野和竹林时的样子,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的_________。
②想象花“在绿草上跳舞、狂欢”的情景,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花朵们在绿草上跳舞、狂欢,一会儿__________--会儿 ____________。
(3)用这样的修辞手法,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微风吹拂,教学楼旁的翠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夜空中的小星星 ____________________
15.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换一种句式,不改变句子原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现在你们既然想听,我就讲讲吧!(用加点的词语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信息匹配
16.选择正确读音打“√”。
坪坝(bà pà) 傣(dǎi tài)族 好(hào hǎo)奇 鲜艳(xiān xiǎn)
背(bèi bēi)诵 背(bēi bèi) 包 猪圈(quān juàn) 圆圈(quān juàn)
17.选择正确读汉字打“√”。
私(塾 熟) 照(例 列) (攻 功)课 (戒 戎)尺
(道 到 )理 一(断 段)话 清(楚 梦) (厉 历)声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理解。
上课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大家一起朗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最有趣的是,跑来了两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
18.选择答案,我拿手。
(1)选文描写了大青树下的小学学生( )的情景。
A.安静和热闹 B.上课和下课 C.窗外和树下
19.下面选项对语段中第三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明鸟儿和蝴蝶也喜欢读书。
B.作者这样写更能突出我们的民族小学很美。
C.作者把鸟儿、蝴蝶当人来写,十分生动,突出了同学们读得认真、动听。
20.用“ ”画出选文中描写“窗外十分安静”的画面。这些句子从树枝不摇、 、 、 四个方面写出了窗外的安静。
21.下课了,同学们在大青树下做什么?在文中用“﹏﹏﹏”画出来。
22.从文中找出一对反义词。( )—— ( )
23.文中加点的词语“朋友”指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种动物。
片段理解,我专心。
妈妈,我真的觉得那些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
他们关了门做功课。如果他们想在放学以前出来游戏,他们的老师是要罚他们站墙角的。
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
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绿叶在狂风里簌簌地响,雷云拍着大手。这时,花孩子们便穿了紫的、黄的、白的衣裳,冲了出来。
24.读选文中画“ ”的自然段时,我们要用( )的语气。
A.震惊 B.悲伤 C.喜悦 D.哀求
25.对加点字“冲”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体现了花儿们迫不及待地想回家以及花儿们快乐的心情。
B.体现了花儿们无组织无纪律、胡乱开放的情景。
26.为什么说“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仿照例句,写句子。
例: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
清风一吹,花朵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蝴蝶一来,花朵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片段理解,我专心。
一天,孙中山来到学校,照例把书放到先生面前,流利地背出昨天所学的功课。先生听了,连连点头。接着,先生在孙中山的书上又圈了一段,他念一句,叫孙中山念一句。孙中山会读了,就回到座位.上练习背诵。孙中山读了几遍,就背下来了。可是,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
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厉声问道:“你会背了吗?”
“会背了。”孙中山说着,就把那段书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
28.孙中山是怎么读书的?用“ ”画出来。
29.“霎时”表示___________,类似的词语还有:______________
30.当同学们听到孙中山提问,同学们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先生手拿戒尺, 走到孙中山跟前时,孙中山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用“ ”画出你觉得有新鲜感的句子。
32.你觉得孙中山是怎样的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理解。
A.张牙舞爪:形容猖狂凶恶的样子。不正确。
B.簌簌地响:形容风吹叶子等的声音。不正确。
C.摇头晃脑:形容自得其乐或自以为是的样子。不正确。
D.正确。
2.B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排列归类。
题干:挤眉弄眼:“挤”和“弄”是动词,“眉”和“眼”都是人的身体部位。
A.点头哈腰:形容恭顺或过分客气。他见的点头哈腰的样子,让人看了很不舒服。构词方式相同。
B.手舞足蹈:双手舞动,两脚跳跃。形容高兴到了极点。动词位置不同,故构词方式也不同。
C.张牙舞爪:形容猖狂凶恶的样子。构词方式相同。
D.指手画脚:形容一边说话一边比画。也形容乱加批评或随意发号施令。构词方式相同。
综上所述,答案选B。
3.C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题目要求同学们为科普小组选一个最合适的名称,同学们要结合科普小组的特点来选出合适的名称。
科普:指利用各种传媒以浅显的、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公众接受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推广科学技术的应用、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
A.“黑白棋社”这个名字应该适合用于围棋社,用到黑白两色的棋子的是围棋。
B.“鲲鹏航模队”这个名字应该适合用于航模队。“鲲鹏”是古代传说中的大鹏鸟,即鲲鱼变化成的鹏鸟,象征志趣高远、精神豪迈、追求自由。“鲲鹏”体现了队伍志趣高远,“航模队”表明了小队的类型。
C.“探索者小队”这个名字应该适合用于科普小组。“探索”指研究未知事物的精神,或指对事物进行搜查的行为,或指多方寻求答案的过程。进行科学普及就要有探索精神。
D.“巧手剪纸组”这个名字应该适合用于剪纸小组。“巧手”指的是灵巧、灵活的手。“剪纸组”表明了小队的类型。
选项C的名称最适合为科普小组命名。故选C。
4.B
【详解】考查学生词语搭配能力。
解答时根据社团属性,辨析所给的名字是否合理即可。
A.“足球”是一项以脚为主,控制和支配球,两支球队按照一定规则在同一块长方形球场上互相进行进攻、防守对抗的体育运动项目。足球场是绿色的草地,由此给“足球社团”起名为“绿茵达人”是合理的。
B.“电子琴”是一种电子键盘乐器,采用半导体集成电路,对乐音信号进行放大,通过扬声器产生音响。由此可知给“电子琴社团”起名为“舞动天使”是不合理的,可起名为“天籁电音”“聆听妙音”等。而“舞动天使”对应的是舞蹈类的社团。
C.“种植社团”即植物栽培,包括各种农作物、林木、果树、花草、药用和观赏等植物的栽培。由此可知给“种植社团”起名为“绿精灵小组”是合理的。
D.“文学”指用语言、文字表现出来的艺术作品,如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由此可知“文学社团”起名为“妙笔生花”是合理的。
故选:B。
5.A
【详解】本题考查朗读句子和理解词语。
B、C、D正确;
A.有误,选自课文《不懂就要问》。文章写了一文写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时碰到不懂的问题问老师的事。他明知可能会挨打也要向先生提出问题,体现了孙中山“不懂就要问”的认真学习态度。由“几遍就背下来”可知,他读书很轻松,侧面也说明孙中山的聪明。
6.√ 7.× 8.√
【解析】6.略
7.略
8.略
9. 山坡 绒球花和太阳花 小学生 小学生 同一间教室里 一起朗读 落下 走过荒野 吹着口笛 跑出来 跳舞、狂欢 想弄懂书里的意思 向先生提出问题 不懂就要问
【详解】(1)本题考查现代文默写。
选句出自课文《大青树下的小学》,原句: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还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
(2)本题考查现代文默写。
选句出自课文《大青树下的小学》,原句:上课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大家一起朗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
(3)本题考查现代文默写。
选句出自课文《花的学校》,原句:当雷云在天上轰响,六月的阵雨落下的时候,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草地上跳舞、狂欢。
(4)本题考查课文理解与填空。
课文《不懂就要问》讲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敢于独立思考,敢于质疑,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不怕先生的惩罚,大胆地向先生提出问题的事情。事后,他还告诉同学:“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10. 跳舞 喜爱
【详解】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要在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作答。
《花的学校》选自泰戈尔《新月集》里的一首儿童散文诗。诗人以清新流畅的笔触道,勾画出甜美纯净的儿童世界。诗人巧妙地从孩子的眼中叙述花们的活泼、可爱、美专丽、向上。全诗属充满了童真童趣,充满了丰富奇妙的想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11. 头 脑 头 发 心 胆 眼 手 面 耳 手 脚 身体部位 张牙舞爪 口干舌燥
【解析】略
12. 一点儿 “一点儿”强调了他确实不懂书里说的意思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袁枚 所见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句意的能力。
要认真分析所给句子的内容来回答。
阅读句子“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可知,这句话突出了“一点儿也不懂”,因此重音应在“一点儿”上。强调了他确实不懂书里说的意思。
(2)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背诵默写和填空,按照课文内容进行填空即可。
注意要正确的背诵文章内容,不要写错别字。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出自清代诗人袁枚的《所见》。
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3)本题考查古诗积累运用。
描写儿童生活的诗有:《小儿垂钓》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枝头花落末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田家》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村居》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根据题干,写出两句描写儿童生活的部分即可。
13. 被同学的朗读声陶醉了。 怕打扰同学读课文。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仿写能力。
解答时按照题中所给的例句,补写出一个句式相同或相似的句子,能做到语意连贯;内容设计合情合理,表述只要合理即可。
例句“蝴蝶……好像都在听”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故在补充句子时注意运用相同的修辞即可。
示例:树枝不摇了,好像都在看同学们踢足球。
鸟儿不叫了,好像都怕惊动这安静的校园。
14. 一朵一朵、一排一排、一片一片 拟人 爱护 转圈 弯腰 伸出双臂,跳起舞来。 眨着眼睛。
【详解】(1)本题考查词语仿写。
仿写的词语类型是:ABAB式的,这样的词语有:一只一只、一朵一朵、一片一片、一棵一棵等。
(2)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句子的分析和掌握。
从“走过”、“吹着口笛”、“跑出来”、“跳舞”这些词中可以看出,这两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东风和花当做人来写。
①这句话里“走”、“吹着口笛”都体现了东风吹过荒野和竹林时小心翼翼,只有东风慢慢地刮,才能呈现口笛的声音,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爱护。
②注意审准题目的要求:想象花“在绿草地上跳舞狂欢”的情景,结合花的颜色和动作将补充部分写的细腻饱满。合情合理,语意连贯,即可。
例如:花朵们在绿草上跳舞、狂欢,一会儿兴奋得面若桃红,一会儿肆意地随风轻舞。
(3)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
通读整句,题干要求我们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补充句子。
根据题干要求可补充为:微风吹拂,教学楼旁的翠竹沙沙作响,像是为努力学习的同学鼓掌加油。
根据题干要求可补充为:夜空中的小星星调皮地眨着眼睛和小朋友游戏。
15. 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没有用。 既然雨已经停了,我们就出发吧!
【详解】1.这道题考查学生陈述句和反问句互换。反问句变陈述句方法如下:
首先,去掉反问词;其次,肯定词变否定词,否定词变肯定词;再次,去掉语气词;最后,问号变句号。
所以“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可以改成“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没有用。”
2.这道题考查学生的造句能力,学生按照要求运用“既然……就…… ”这几个词语造句即可,注意书写正确、规范。
既然……就……是一个因果关系的复句,可以写成:既然雨已经停了,我们就出发吧!
16.bà dǎi hào xiān
bèi bēi juàn quān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选择正确读音能力。
完成此类题目要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等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
坪坝:平坦的场地。“坝”读“bà”。
傣族: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傣”读“dǎi”。
好:[hǎo]优点多的;使人满意的(跟“坏”相对):~人。~东西。[hào]①喜爱(跟“恶”wù相对) 嗜~。~学。②觉得新鲜而特别有兴趣:好奇。故“好奇”的“好”读“hào”。
鲜:[xiān]明丽的:~红。~艳。[xiǎn]少:~见。~有。故“鲜艳”的“鲜”读“xiān”。
背:[bèi]①躯干的一部分,部位跟胸和腹相对:后~。~影。②凭记忆念出读过的文章或词句:背诵。[bēi]①(人)用脊背驮:把草捆好~回村去。②用皮革、尼龙或帆布等物制成各式袋状,可负于背上或肩上的盛装用品:~包。故“背诵”的“背”读“bèi”;“背包”的“背”读“bēi”。
圈:[quān]环形,环形的东西:圆~。花~。[juàn]养家畜的棚栏:~养。猪~。故“猪圈”的“圈”读“juàn”;“圆圈”的“圈”读“quān”。
17.塾 例 功 戒
道 段 楚 厉
【详解】本题考查字形。
私塾:中国古代社会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塾”:旧时私人设立的教学的地方。“熟”:植物的果实等完全长成(跟“生2”相对,)。
照例:按照贯例;按照常情。“例”:用来说明情况的或可作依据的事物。“列”:排成的行 。
功课:指老师为学生安排的学习任务。“功”:成效和表现成效的事情(多指较大的)。“攻”:.攻打;进攻(跟“守”相对)。
戒尺:旧时私塾先生对学生施行体罚所用的木板。也叫做"尺",它是用两只木块制成的。“戒”:防备;警惕。“戎”:兵器。
道理:天理自然。“道”:万事万物的运行轨道或轨迹,也可以说是事物变化运动的情况。“到”:达于某一点;到达。
一段话:“段”:时间、事物划分出的部分阶~。“断”:断绝、隔绝;间断。
清楚:清晰;明白;有条理。“楚”:古书上指牡荆。落叶灌木。开青色或紫色的穗状小花,鲜叶供药用。“梦”:睡眠时局部大脑皮质还没有完全停止活动而引起的脑中的表象活动。
厉声:(说话)声音严厉地。“厉”:严格厉行节约。“历”:经历;经过来历。
18.B 19.C 20.大家一起朗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鸟儿不叫 蝴蝶停在花朵上 跑来两只猴 21.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 22. 安静 热闹 23. 鸟儿 蝴蝶 猴子
【解析】18.本题考查对语段内容的概括能力。
从“上课了”和“下课了”可知,文段描写了民族小学的学生上课和下课的情景。故选:B。
19.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第三句话“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可知,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树枝的动作、鸟儿的叫声、蝴蝶的倾听与思想都人物化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窗外的静,同时也说明了了同学们读课文时的专心致志和全神贯注。故选:C。
20.本题考查对重点信息的提炼和句子的理解。
结合“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中的“安静、不摇了、不叫了”等可知,这是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分别从树枝不摇、鸟儿不叫、蝴蝶停在花朵上听同学们读课文四个方面写出了窗外的安静。
21.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
结合“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可知,同学们在大青树下做什么。
22.本题考查对反义词的辨析。
安静: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
热闹:(形)(景象)繁盛活跃。
结合词义,可知,“安静”与“热闹”互为反义词。
23.本题考查对信息的筛选。
结合前文“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跑来了两只猴子”可知,“朋友”是指:鸟儿、蝴蝶、猴子。
24.C 25.A 26.有了雨的滋润,花朵才能自由自在地生长、开放
27. 就随风点头 便跳起舞来
【解析】24.本题考查句子朗读语气。
注意揣摩句子所表达的情感,并用恰当的语气来表达这种情感。
第④段写花儿得到自由。让树枝、绿叶、雷云都感到愉悦、感到兴奋。因此用“喜悦”的语气来读。
25.本题考查字词含义理解。
一个“冲”字让人感觉有任性、撒欢的味道。体现了花孩子们迫不及待和快乐的心情。这与选项A吻合。而选项B中“无组织无纪律,胡乱开放”带有贬义,与作者表达的感情不符。
2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联系上下文,不下雨的时候,花朵是不开放的,他们在地下的学校里,一下雨,他们有了雨的滋润,花朵才能自由自在地生长、开放,就像是花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想回家以及花儿们快乐的心情。
27.本题考查仿写句子。
例句“雨一来”表示某种条件的发生,“他们便放假了”是结果。
据此思考“清风一吹、蝴蝶一来”花朵们会产生怎样的结果。答案不唯一。
例如:清风一吹,花朵们便开始了狂欢。蝴蝶一来,花朵们便露出热情的笑容。
28.孙中山会读了,就回到座位上练习背诵。 29. 时间很快 一转眼、瞬间 30. 他可真厉害,敢向老师提问,不怕挨打吗? 提问会不会惹老师不高兴,老师会不会打我?可是不问,这个问题我真不懂呀,怎么办呢?为了弄清楚问题,挨打就挨打吧。 31.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32.孙中山是一个善于思考,敢于提问,积极上进的孩子。
【解析】28.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
根据文中第①自然段中“孙中山会读了,就回到座位.上练习背诵。孙中山读了几遍,就背下来了。”可知孙中山的读书方法是“孙中山会读了,就回到座位.上练习背诵。”(用横线画出即可)。
29.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霎时:形容极短的时间。表示时间很快。这样的词语还有:一眨眼、瞬间、一转眼等。
30.本题考查情景想象。
根据“吓呆了”、“霎时变得鸦雀无声”可以看出,同学们平时是很害怕先生的,但是孙中山敢向先生提出问题,心里不由得佩服孙中山的勇气,据此,我们可以想象当时,同学们心里可能会想:他的胆子也太大了,都敢向先生提问,不怕挨打吗?
根据孙中山的回答“会背了。”可知当时孙中山没有一点害怕的意思,心里只想弄明白自己刚刚背的内容是什么意思,据此,我们可以想象当时,孙中山的心里可能会想:我的目的就是要弄明白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打就打吧。
31.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
用“ ”画出你觉得有新鲜感的句子。(例如:孙中山会读了,就回到座位.上练习背诵。孙中山读了几遍,就背下来了。还有: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答案不唯一。
3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根据“孙中山每天流利地背出昨天所学的功课。”可知孙中山聪明好学。“孙中山壮着胆子请求老师给他讲课文内容。”可知孙中山敢于提问,积极上进。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