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方案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太阳直射与斜射下太阳辐射强弱的差异,分析地球形状对气候的影响。
2、了解地球运动造成的地球表面太阳辐射的时空分布差异。
3、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点和各自产生的地理现象。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知道纬度高低导致的气温差异。
知道地球运动的基本情况。
理解公转产生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所带来的四季变化及昼夜长短变化。
【教学难点】
公转产生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所带来的四季变化及昼夜长短变化。
教学过程
【温习旧知】
回顾上节课学习的气候的主要影响因素——地球运动的基本特点,以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图。
【课程引入】
除了地球形状和地球运动之外,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到气候呢?
生:还有海陆位置、地形地势和人类活动等等。
(过渡)很好,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几种气候的主要影响因素。
【新课展开】
同学们回想一下,在中午的时候,一个石头和一盆水,哪个热一点,哪个凉一点?在晚上的时候呢?请同学们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下面图中石头与水的气温情况,完成下面关于海洋与陆地气温的探究。
(板书)1.海陆分布与气候
生1:由图可以看出,白天时候海温高于陆温,夜晚的时候,海温低于陆温。
生2:看图,海洋的昼夜温差是4℃,陆地的昼夜温差是11℃,所以,海洋温差小,陆地温差大。
师:回答得非常棒。陆地的特点是受热快、放热快,所以具有升温快降温快的特点,这种特点我们称之为大陆性;海洋的特点相反,受热慢、放热慢,所以具有升温慢降温慢的特点,我们称之为海洋性。
夏季是受热过程,陆地和海洋都在升温,陆地升温快而海洋升温慢,所以我们得到一个结论,即——
生:夏季,陆温高于海温。
冬季时放热过程,陆地和海洋都在降温,陆地降温快而海洋降温慢,我们可以得到另一个结论——
生:冬季,海温高于陆温。
(板书)①对气温:陆地温差大,海洋温差小
夏季:陆温>海温 冬季:海温>陆温
(过渡)同学们要记清楚海洋和陆地的气温特点哦。另外,海洋与陆地因为升温和降温速度不一样,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有差异,而南北半球的情况刚好相反。请同学们阅读课本83页课文内容,将下面月份填入表格中(每个月份可填2次)
1月 2月 7月 8月
北半球 南半球
海洋 陆地 海洋 陆地
最冷月
最热月
生1:北半球中,海洋最冷月是2月,陆地是1月;海洋最热月是8月,陆地是7月。
生2:南半球最热月,海陆分别是2月和1月;最冷月分别是8月和7月。
(过渡)现在我们了解海洋和陆地的气温性质了,那请同学们运用知识完成下面对欧洲几个城市气温差异的探究。
活动2:完成课本83页活动:读欧洲同纬度地带5个城市的气温图,对比5个城市的差异,并进行分析。
生1:差异是1月时,离海洋越远,气温越低;7月时相反,离海洋越远,气温越高。
生2:这几个城市的气温也体现了离海洋越近温差越小,离海洋越远,温差越大的特点。
生3:其中的影响因素就是海陆因素,离海洋近则海洋性强,升温慢降温慢,温差小,离海洋远的地方相反,大陆性强,升温快降温快,温差大。
师:同学们的答案和补充都很到位。以后当我们遇到需要对比两个距离海洋远近位置不同的区域的气温时,同学们要结合海洋和陆地的升温和降温特点来分析哦
(过渡)那么,海陆分布除了影响我们气候中的气温,会不会对降水也造成影响呢?
生:会!离海洋近的地方降水多,离得远降水少。
师:没错,因距离海洋远近不同,随着降水量从多到少的变化,大陆上的自然景观呈现从温带森林逐渐过渡为温带草原、温带荒漠草原、温带荒漠。
那是不是只要是沿海地区,降水都非常丰富呢?
生:是的!(不一定!)(展示撒哈拉沙漠西海岸照片)
非洲撒哈拉西海岸、澳大利亚西海岸等,回归线附近的西海岸,这些地区虽然靠近海洋,但当地的盛行风是从大陆吹向海洋,海洋水汽很少进入陆地。
所以,沿海地区降水就丰富的现象,是只有在中纬度地区才存在的现象。
(板书)②对降水:中纬度地区,降水量从沿海向内陆递减
(过渡)接下来我们进入下一个影响因素——地形地势又是如何影响到气候的呢?
(板书)2.地形地势与气候
首先是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它表现在山脉对太阳辐射的屏障作用和对底层空气运动的阻挡作用。
山脉对太阳辐射的屏障作用,体现在山脉会阻挡太阳光线,从而使得自身两侧出现温度高、湿度低的阳坡和温度低、湿度高的阴坡。
山脉对低层空气运动的阻挡作用,体现在山脉会阻挡风的前进,使两侧的水分和气温状况产生差异,我们前面所学的迎风坡和背风坡就是这个原理。同学们可以看到课件图中的安第斯山脉纬度相近的两侧,在西侧因为得到太平洋带来的大量水汽,自然景观是郁郁葱葱的,一派山清水秀的景色;而东岸因为大量水系被高大的安第斯山脉拦截,气候相对干燥,呈现出荒漠的景观。
(板书)①地形的影响:“阳坡”与“阴坡”、“迎风坡”与“背风坡”
接下来我们看地势对气候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气温随着地势的增高而降低。 一般情况下,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比如被称为“赤道雪峰”的乞力马扎罗山,它屹立于非洲大陆上的赤道附近地区,峰顶却常年积雪,其中的影响因素便是地势。
(板书)②地势的影响:海拔每上升1000m,气温约下降6℃
学习完地形地势对气候的影响知识,我们趁热打铁,完成下面的活动。
活动3:某一山岭,山麓B处与山顶A处的相对高度为5 000米。如果B处的气温为20℃,那么A处的气温大约是多少?
生:5000÷100×0.6℃=30℃,因为山麓为20℃,所以山顶A的气温约为20℃-30℃= -10℃
(过渡)至此呢,我们已经完成了对气候主要的自然因素的学习了,请同学们判断下面几种情况的影响因素主要是什么。
活动4:分析下表各种气候现象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填入相应的表格中。
气候现象 影响因素
天津的年降水量比乌鲁木齐多
青藏高原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
赤道地区终年炎热,而南极大陆终年冰雪覆盖
生1:海陆分布
生2:地形地势
生3:地球形状
(过渡)自然因素会对气候造成重要的影响,人类的活动会影响到气候吗?
生:会!
活动5:请同学们说一说,人类有哪些活动会对气候产生影响,又是如何影响的。
生1:任意砍伐森林,森林减少,不能吸收二氧化碳,气温升高。
生2:修建水库,增加了大气中的湿度。
生3:过渡排放温室气体,导致气温上升。
……
师:所以我们会发现,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是两方面的,有些活动可以改善局部地区的气候,而有些活动则会导致当地气候恶化。比如城市热岛效应。
在城市的生活、生产中产生大量温室气体,这导致其气温会高于郊区,城市中的低层大气会膨胀上升,而郊区气温相对较低,空气收缩下沉。在城市的上空因为气流堆积形成高压区则会向周围的低压区流动,将污染物带到郊区去。在近地面,郊区则因为空气下沉形成了高压区,气流会向城市汇聚,将清新的空气带到城市中。
最后,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我们现在面临着气候变暖以及随之而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我们现在一定要树立保护环境,低碳减排,维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课堂小结】
【随堂练习】
1.“早穿棉袄午穿纱”是我国西北地区的气候特点,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地球运动 B、地球形状 C、海陆分布 D、地形地势
2.近年来,全球气温又明显变暖的趋向,主要原因是( )
A、太阳辐射加强 B、暖流增强
C、大气中温室气体增多 D、降水增加
3.关于热岛效应的影响,正确的是( )
A、减小了污染范围 B、降低了市区的温度
C、改善了郊区的空气质量 D、降低了郊区污染程度
读下图,完成4-5题。
4.下列关于图中处于同纬度的A、B两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冬季A点气温高 B.夏季A点气温高
C.一年四季B点气温高 D.夏季B点气温高
5.图中处于同纬度的A、B两点降水
的比较,正确的是( )
A.A点比B点降水多 B.A点和B点降水都非常多
C.B点比A点降水多 D.A点和B点降水都非常少
【参考答案】 CCB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