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灯 光
灯光,我们都非常熟悉,平时并不特别注意它。然而,我们今天要学的《灯光》一课,却向我们描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理解“灯光”的深刻含义:
电灯是和平年代生活中的普通物品,它却是战争年代美好生活的代名词。为了全国解放,为了让后代过上安宁生活,郝副营长和很多革命志士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作者用平静的口吻写出自己的回忆,却蕴涵着深沉动人的情感。
“灯光”象征幸福安乐的生活,课文以灯光为题,突出了革命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赞叹了他们为理想而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1.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
2.从郝副营长在战斗前的神情和谈话中,理解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中,感受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
3.快速默读课文,和同学讨论:课文中,天安门前璀璨的灯光、郝副营长书上插图中的灯光和战场上微弱的火光,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它们与课文题目又有什么联系?
学习目标
王愿坚,山东人,当代军旅作家,15岁参加八路军,做过报社记者和编辑。
主要作品有《党费》《粮食的故事》《七根火柴》《普通劳动者》《足迹》《路标》以及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
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天安门广场上的千万盏灯,让我想起了亲爱的战友——郝副营长。他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哪些段落是写现在,哪些段落是写往事的?
全文一头一尾是写现在,中间大部分是写往事。即第一、二自然段和最后自然段写的是现在,其余写的都是往事。
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我心头微微一震,是什么时候听到过这句话来着 噢,对了,那是很久以前了。于是,我沉入了深深的回忆。
设问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由设问引入回忆,开始倒叙。 “深深的回忆” 暗指这件事情对“我”来说是记忆深刻的。
品读释疑
品析倒叙的写法
概念: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一种写法。
效果: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引起阅读兴趣,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
2. “多好啊!”这句话分别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游客
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 (2小节)
赏灯 感叹!
第1次:
大约一切准备工作都完成了,这会儿,他正倚着
交通沟的胸墙坐着,一手拿着火柴盒,夹着自制的烟卷,一手轻轻地划着火柴。他并没有点烟,却借着微弱的亮光看摆在双膝上的一本破旧的书。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他注视着那幅图,默默地沉思着。
“多好啊!”他在自言自语,
(4—5小节)
郝副营长
看书 羡慕!!!
第2次:
语言描写
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
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7小节)
郝副营长
憧憬未来‥‥‥
第3次:
他们在说这句话时,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了什么?
边读边发现,回答阅读提示中的问题。
按要求填空:
当时情况
出现次数
时 间
地 点
看 到
想 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
天安门广场
广场上千万盏灯
北京的夜晚真美啊。 祖国的建设发展的真快啊!
战斗前夕
交通沟
书中插图
要是能见一见电灯该多好啊!
战斗前夕
交通沟
书中插图
胜利了,孩子们都能够在明亮的灯光下学习,是多么幸福的事情!
讨论:
你认为郝副营长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你又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呢?郝副营长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郝副营长是一个积极上进,热爱读书;热爱孩子,向往美好生活;英勇善战,勇于牺牲的战斗英雄。
语言描写
“听说一按电钮,那玩意儿就亮了,很亮很亮。”他又划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这些语言描写,有什么作用?
这是对郝副营长在激战前,憧憬光明和幸福生活时的语言描写。 郝副营长希望战争胜利后,孩子们能在灯光下学习。 这句“多好啊” 在文中第三次出现,是郝副营长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寄托着他的梦想和希望。
郝副营长是一个积极上进,热爱读书;热爱孩子,向往美好生活;英勇善战,勇于牺牲的战斗英雄。
整个团指挥所的人都焦急地钻出了地堡,望着黑魆魆的围墙。突然,黑暗里出现一星火光,一闪,又一闪。这火光虽然微弱,对于寻找突破口的部队来说已经足够亮了,战士们靠着这微弱的火光冲进了围墙。围墙里响起了一片喊杀声。
你体会到了什么?
这里点明了火光的来源,突出了郝副营长舍己为人的英勇壮举。 郝副营长为了战斗的胜利,为了孩子们能在明亮的灯光下读书,他甘愿牺牲自己,这是多么伟大的献身精神!
郝副营长是一个英勇善战,勇于牺牲的战斗英雄。
事情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结尾又回到了灯光,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结尾又回到写灯光,首尾呼应。作者在这句话里寄托了哀思和愿望,那就是无论过去多长时间,生活在幸福中的人们都不要忘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谁为我们创造的,不要忘记那些革命先烈。
微弱的火柴亮光使郝副营长对灯光充满了无限的向往,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用点燃那本书的微弱火光照亮通向胜利的道路,为了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这篇课文通过对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塑造了战斗英雄郝副营长的伟大形象,热情歌颂了革命先烈的英勇献身精神,说明了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提醒人们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概括主题
《灯光》是一篇回忆往事的课文。课文通过对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谁来说说生活在幸福美好的当代小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课堂小结
生死攸关的烛光
丈夫被德军俘虏了,留下两个幼小的儿女:十二岁的雅克和十岁的杰奎琳。为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这母子三人都参加了当时的秘密情报工作,投身到为祖国解放而斗争的光荣行列。
每周的星期四晚上,一位法国农民装扮的人便送来一个小小的金属管,里面装着地下工作人员搜集到的绝密情报。伯瑙德夫人的任务就是保证把它安全藏好,直至盟军派人来取走。为了把情报藏好,伯瑙德夫人想了许多办法,她先是把金属管藏在一把椅子的横档中,以后又把它放在盛着剩汤的铁锅内。尽管他们安全地躲过了好几次德军的突然搜查,但伯瑙德夫人始终感到放心不下。最后,她想到了一个绝妙的办法——把装着情报的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外面小心地用蜡封好,然后把蜡烛插在一个金属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几次严密的搜查。
推荐阅读
课堂拓展
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其中一个是本地区情报部的官员。他们坐下后,一个少校军官从口袋中掏出一张揉皱的纸就着黯淡的灯光吃力地阅读起来。这时,那位情报部的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后放到长官面前。情况是危急的,伯瑙德夫人知道,蜡烛燃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情报就会泄露,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儿女,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
一声危机似乎过去了。但是,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那位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晚上这么黑,多点支小蜡烛也好嘛。”他说。烛光摇曳着,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这房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瑙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都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一旦这个情报中转站暴露,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这时候,儿子雅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房子顿时暗了下来。中尉快步赶上前,厉声喝道:“你不用灯就不行吗?”一手把烛台夺回。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但在斗争的最后阶段,自己必须在场。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最后的时刻。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突然,小女儿杰奎琳娇声地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一把拉她到身边,用亲切的声音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你这样年纪的小女儿。来,我给你讲讲我的路易莎好吗?”杰奎琳仰起小脸,高兴地说:“那太好了!不过……司令官先生,今晚我的头很痛,我想睡觉了,下次您再给我讲好吗?”“当然可以,小姑娘。”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阶梯时,蜡烛熄灭了。
根据文章内容填空:“伯瑙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都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这个句子分别运用了_________和________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伯诺德夫人此时既_________又_________的复杂心情。其中的“恶狼般”写出了德军___________的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