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课程学习任务
难点突破:
知道西方近代文官制度对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
了解晚清时期的近代文官制度。
学习任务一:
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学习任务三:
理解中华民国时期现代文官制度的发展。
学习任务二:
破旧·立新
借鉴·探索
国情·特色
1903年14岁,到武昌报考高等小学堂。
1904年,官费赴日留学。1910年回国。1911年 ,按照清朝学部的规定,到北京参加留学毕业生考试,成绩为最优等,授“工科进士”称号。
书院改学堂
废科举
设学部
统一管理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自主学习:依据课本内容,指出晚清时期选官(教育)制度变革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自主学习:依据课本内容,指出晚清时期选官制度变革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一)教育变革——从改科举到废科举
鸦片战争结束后,国势日衰,废除八股取士成为许多有识之士的共识。1898年6月16日,康有为当面向光绪皇帝指陈八股科举制度的危害,梁启超提出一切考试,均该试策论,考察时务以观其经世济世的能力。维新废除八股取士,改革科举的主张,拉开了清末教育制度改革的序幕,也导致了科举制度的最终灭亡。
——王会晓《浅谈维新派与顽固派关于废除八股取士的争论》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戊戌变法期间科举改革的主要内容并归纳变革的主要原因。
主要原因:①逐渐沦为双半社会,民族危机日益加深;②科举制本身的弊端,与社会现实需求脱节;③近代以来西方思想文化在中国得到传播。
内容:a.设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b.废八股,改试策论。
1898
1901
1905
1906
戊戌变法,
设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
废八股,试策论,考时务策
清末新政,
设各级学堂(大、中、小、蒙养学堂)
设学部,
统一管理全国教育;
光绪帝废科举
乡试会试全停,
城乡遍设学堂;
育人取才合于学校
思考:袁世凯的核心主张是什么?有什么目的?
【史料阅读】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决然舍其旧而新是谋,则风声所树,观听一倾,群且刮目相看,推诚相与;而中国士子之留学外洋者,亦知进身之路,归重学堂一途,益将励志潜修,不为邪说浮言所惑,显收有用之才俊,隐戢不虞之诡谋,所关甚宏,收效甚巨。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袁世凯等《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1905年)
废科举,设学堂,普及新学。
换取列强支持;培养新政人才;开通民智,提高国民素质;维护清王朝统治。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对点训练】学者认为“1905年科举废除后,新式学堂激增,引发了由士子童生到学堂学生的集团式转变,庞大的新型学生群体很快从学堂走向社会,投身于社会的各种运动中去,从而引起了旧社会体系的结构性变动。”该学者旨在说明科举的废除( )
A.引发学生运动的高涨 B.改变旧式价值观念
C.加快了民主革命进程 D.推动传统社会转型
(一)教育变革——从改科举到废科举
领域 主要内容 标志性事件
官制改革
选官革新
思考:速读教材P40,请梳理清末新政中有关官制改革的相关信息。
裁减冗署冗官,
总理衙门改外务部,
设新部门,六部瓦解
学堂选官制度:
考试结果分5等、奖励出身5等
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考试结果分3等,奖励出身2等
1904
《奏定学堂章程》
建立癸卯学制
近代中国第一个由中央政府颁布且由政府督导实行的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二)官制变革——学堂与留学毕业生选官
(二)改立新制——学堂与留学毕业生选官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2.选官制度改革
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奏定学堂章程》规定自高等小学以上,毕业考试结果分最优、优、中、下、最下五等,一般中等以上者都获相应的奖励出身,并被授以官职或得以升学。奖励出身大致可分为翰林、进士、举人、贡生、生员五级,依据各级不同情形,分别由官府予以选录。不久,清政府又确立了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规定每年举行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考试结果分最优、优、中三等,分别赐予进士、举人出身,再分配相应官职。
阅读教材内容,思考清末学堂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的特点及意义。
特点:学堂、留学教育与考试相结合;新旧交融。
意义:①培养了一批更加适合社会需要的形式人才;②客观上推动了西学的进一步传播;③推动教育、选官制度的近代化。
校名演变:
三江师范学堂——两江师范学堂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
——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国立江苏大学
——国立中央大学——国立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
【学以致用】
两江师范学堂的毕业生
还需要参加科举吗?
他们能否做官?
专办“优级师范”
宗旨:“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文学为基…以西学沦其知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才,各适实用”。
探究1:观察右图,指出《癸卯学制》的特点及意义。
特点:
①学制设置制度化、系统化;
②教育分类较为全面;
③重视实业教育;
④由精英教育转向国民教育
⑤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意义:
①学堂选官制度正式设立,加速科举制的废除,促进教育近代化,顺应世界潮流;
②推动西学传播和思想解放,培养新式人才;
③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
年份 1901 1902 1904 1905 1906 1907 1910
人数 274 614 1454 2560 12909 10000 2000
清末留日学生人数变化表
清末留日学生名单概览:
黄兴﹑宋教仁﹑邹容﹑陈天华﹑秋瑾﹑陶成章﹑林觉民
胡汉民﹑居正、陈其美﹑朱执信﹑廖仲恺﹑鲁迅﹑陈独秀
探究2:请结合所学,分析清末新政中留日人数变化的原因。
“如果学成得有优等凭照回华,准照派出洋学生一体考验奖励,均候置分别赏给进士、举人各项出身,已被任用,而资鼓舞”。
——1901年清政府上谕
甲午战败的冲击;节省开支;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的推动。
留日学生革命化威胁清政府统治,因而被限制。
前期剧增:
后期减少: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将来中华民国宪法,必要设独立机关,专掌考选权。大小官吏必须考试,定了他的资格,无论那官吏是由选举的抑或由委任的,必须合格之人,方得有效。……但是这考选权如果属于行政部,那权限未免太广,流弊反多,所以必须成了独立机关才得妥当。 ——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1906年)
(一)理论奠基
根据材料和课本第40页内容,分析孙中山先生对于官员选拔制度的主要设想有哪些?
五权宪法
由独立机关掌握考选权;
官吏任职必须经过考试;
建立考试制度;
建立文官培养、任用、监察等运行机制。
奠定近代文官制度基础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二)建立与发展
1.北洋政府时期——文官制度建立
标志:1913年,北洋政府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
考试+甄别
思考:结合《文官考试法草案》归纳此时期选官制度的特点与影响?
特点:①男女参政权不平等; ②以立法形式实施;
③选拔措施多样,科目广泛; ④考试和资历并重。
积极:
①促进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
②有利于保持行政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局限:
女子不得参加考试。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二)建立与发展
2.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公务员制度建立
依据课本第41页内容,归纳国民政府时期实践孙中山先生选官制度设想的举措有哪些?
人事制度:
立法建设:
机构设置:
“官吏”称谓被“公务员”代替
《公务员任用条例》《公务员任用法》《考试法》
考试院
戴季陶,浙江湖州人,1928-1948任考试院院长
依据课本内容,思考国民政府时期选官制度与北洋政府时期相比有何进步?
①以法律条文的形式确立了考试备荐应试者的资格,更加规范化和法制化;
②允许女子参考,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
不同于北洋政府的相关法规,《考试法》允许女子参加考试。——P41
国民政府公布的《考试法》规定了考试的具体办法和操作规程。考试分为普通考试、高等考试、特种考试。高等考试,甄拔各项荐任职公务员,分为三试,第一试科目为国文、本国史地、国民党党义;第二试为专业科目;第三试为面试和成绩审查。国民政府先后颁布了《公务员任用条例》《公务员任用法》。——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思考:结合教材P41和材料,分析这一时期文官制度具有哪些特点?
⑤具有党派性,政治色彩浓厚。
①允许妇女参加,更具开放性、平等性。
②基于北洋政府的文官制度经验,吸收中国传统监察制度、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
④考试内容专业化,选拔方式多样化。
③以法律条文形式确立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使文官制度法律化。
【例1】北洋政府的文官考核主要有甄别和考试两种途径,甄别主要是指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检验其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查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合格者授予甄别合格证书,可继任原职,不合格者予以免职,这是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的一个重要措施。由此可知,北洋政府实行甄别制的用意在于( )
A.维护旧的封建专制统治 B.保持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C.为部分权贵打开绿色通道 D.推动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发展
【例2】1933年,国民党中央在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中明确规定:“曾于民国有特殊勋劳、勋劳或成绩者并致力于国民革命若干年,经证明属实,便可留任或升任简任官、荐任官和委任官,与考试及格人员同等录用。”这一规定( )
A.继承了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 B.保证了行政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C.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D.有利于强化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随堂检测】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1.干部制度
沿用民主革命时期由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管理的干部制度
建立在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下的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
(1)新中国初期:
沿用旧制
建立新制
图片引自杨奎松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
干部路线:任人唯贤
干部标准:德才兼备
根本原则:党管干部
培养方法:从战争中学习战争
思考:建国初期的干部制度有何特点:①干部调动与战争进程密切相关;②干部紧缺,短暂培训后上岗;③干部选拔主要依靠革命工作表现。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内容 具体实施
改革领域
政治原则
改革目标
重大改革
①提升干部素质和能力,促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②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③为现代公务员制度提供经借鉴和经验
(2)改革开放后:
改革与完善
选拔、任用、考核、奖惩、离休、退休、培训等、工资、回避制度等
党管干部
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初步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
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
思考1:结合所学,改革开放以来进一步完善干部管理制度有何作用?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2.公务员制度 (1) 演变历程
中国第一部公务员管理法规
(2)意义:
①提升公务员政治、文化素质,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力。
②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有利于营造更加公平公正的用人机制;③有利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行政能力。
④适应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合作探究:根据所学归纳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主要区别。
西方 中国
人员范围
选用标准
性质划分
政治原则
服务对象
注重通才或专才,基本把业务知识和工作能力作为主要条件
德才兼备,并贯穿公务员的考试、录用、管理、晋升、奖惩等各环节
西方分政务官和事务官,政务官随政党竞选成败而进退,事务官保持稳定,两者之间不能转任
没有政务官和事务官划分,各级各类公务员根据需要可以相互转任
政治中立,不受党派干预,不得参加党派政治活动,公务活动中不带有党派政治倾向
党管干部原则,公务员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捍卫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政府,受雇于政府,服从政府需要,维护政府利益
人民,做人民公仆,为人民办事,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多数国家公务员仅指中央一级,不包含地方政府公职人员
包含中央和地方各级公职人员
第一章 总则
第四条 公务员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贯彻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组织路线,坚持党管干部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2018年修订)
现代中国的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区别
1. 不搞“政治中立”,坚持党管干部。
公务员必须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捍卫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2. 不搞“两官分途”。
我国公务员制度没有“政务官”和“事务官”划分。
3. 服务人民
做人民公仆,为人民办事,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1840-1911
1912-1949
1949-至今
晚清时期
民国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05
废除科举
学堂选官
留学生毕业生选官
1913
1933
文官考试制度建立
《公务员任用法》
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
1993
思考:通过本单元学习,对于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选官制度变迁有何认识?
①选官制度的确立和完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②选官制度变迁的主要动力是时代的变迁和国内外环境的变化;
③每项选官制度都有其积极影响也有其不足;
④选官制度的建立应该符合本国的国情,体现本国特色。
【本课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