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故乡 课件 (共5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5.故乡 课件 (共5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06 16:54: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6张PPT)
故乡是飘零落叶的根,是漂泊游子的归宿,古人有许多描写思乡之情的诗句,乡情已积淀为生命的血肉精魂,感人肺腑。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马致远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鲁迅先生的《故乡》。
导入
15 故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2
了解作者,梳理课文情节,把握小说主旨。
阅读目标
重点,涉及思考探究一
掌握环境描写的作用。
3
体会语言、动作、外貌、神态等描写方法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重点,涉及思考探究三
重点,涉及积累拓展四
学习目标
1
2
学会运用对比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
写作目标
灵活运用语言、动作、外貌、神态等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
难点
重点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
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
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918 年5月,他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
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狂人日记》。代表作品有小说集《呐
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而已集》《坟》《二心集》《华盖集》等。
作者简介
预习资料速查
写作背景:
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在故乡,他目睹了故乡的冷漠、麻木、市侩和猥琐,“希望”的破灭,心中感到无比的悲哀。1921年,作者依据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
文章是用第一人称来写的,是作者所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不能指作者自己。
小说:
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深刻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文体知识
预习资料速查
小说分类
按篇幅及容量分 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微型
小说(小小说)
按表现内容分 科幻小说、武侠小说、言情小说等
按体制分 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
自传体小说
按语言形式分 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
读准加横线字的读音:
阴晦 猹
五行 装弶
獾猪 篷隙
竹匾 胯下
髀骨 愕然
嗤笑 伶俐
huì
chá
xíng
jiàng
huān
péng
biǎn
kuà

è
chī
líng lì
读准加横线字的读音:
吓 瑟索
潮汛 秕 谷
打拱 隔膜
寒噤 廿年
深黛 惘然
恣睢 潺 潺

xùn


gǒng

jìn
niàn
dài
wǎng
zì suī
chán
1. 阴晦( ):阴沉,昏暗。
2. 萧索:缺乏生机,不热闹。
3. 祭祀( ):旧俗备供品向神佛或祖先行礼,表示崇敬并求保佑。
4. 伶俐:聪明;灵活。
5. 愕( )然:形容吃惊。
6. 鄙夷( ):轻视,看不起。
huì
必考字词梳理
读读写写
字音易错, 注意声调。
·
jì sì
è
bǐ yí
7. 嗤( )笑:讥笑。
8. 应酬( ):交际来往;以礼相待。
9. 世面:社会上各方面的情况。
10. 惘( )然:失意的样子; 心里好像失掉了什么东西的样子。
11. 隔膜:隔阂;情意不相通,彼此不了解。
12. 恣睢( ):任意胡为。
chī
必考字词梳理
字形易错,注意右半部分的写法。
·
yìng chou
wǎng
zì suī
音形均易错,中考高频字哟!
注释中的生难字词
必考字词梳理
1. 既然:文中是已经的意思。
2. 谋食:谋生。
3. 弶( ):一种捉鸟兽的工具。
4. 无端的:没有来由地,无缘无故地。
5. 如许:这么些。
6. 苏生:苏醒,复活。
jiàng
必考字词梳理
7. 髀( ):大腿。
8. 伶仃:形容瘦弱或细长。
9. 出惊:吃惊。
10. 瑟( )索:身体因寒冷、受惊等而蜷缩、抖动。现在多写作“瑟缩”。
11. 障壁:屏障,墙壁,文中指隔膜。
12. 廿( ):二十。


niàn
字音易错
13. 松松爽爽:形容轻松畅快。
14. 黛( ):青黑色。
15. 一气:声气相投,指朋友间思想一致,性情投合。
16. 展转:原指身体翻来覆去,文中形容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现在写作“辗转”。
必考字词梳理
字音易错
·
dài
( )恐吓
( )惊吓
xià

( )
( )

( )
银圈
羊圈
圈起来
quān
juān
juàn
多音字
必考字词梳理

( )提防
( )提高


( )
( )

( )
折本
折断
折腾
shé
zhē
zhé

吓:因义定音法。当意义为“使害怕”时,读“xià”,其余读“hè”。
·
语境巧记法:我们一定要提 (tí)高警惕, 提(d ī )防不法分子前来捣乱。
·
形近字
必考字词梳理
指昏暗;不明显。与“日”有关。
( )阴晦
huì

( )教诲
huì

( )后悔
huǐ

( )萧索
xiāo

( )竹箫
xiāo

·
教导;诱导。与“语言”有关。
后悔;懊悔。与“心情”有关。
是管乐器,一般为竹制,为“箫”。
与草有关,草枯为“萧”。
·
必考字词梳理
( )栅栏
zhà

( )蹒跚
shān

( )姗姗来迟
shān

( )皱纹
zhòu

( )胡诌
zhōu

( )绉纱
zhòu

·
词 鄙夷 鄙薄
同 都有“轻视、看不起”的意思。 异 侧重指以为平庸或浅陋,傲慢、轻蔑地看待,不屑一顾,可从神态、言语中表现出来。 侧重指“ 薄”, 微不足道。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
例 ① 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 ② 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微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近义词辨析
必考字词梳理
适用 对象 不同。
词 隔膜 隔绝
同 二者都含有“不相通”的意思。 异 是从感情方面来说,指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 是从空间方面来说,指隔断的意思。
例 ① 我们多年不通消息,彼此间隔膜起来。 ② 鲁滨孙虽然被困荒岛,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希望。
必考字词梳理
适用 对象 不同。
整体感知课文:
1、作者回到阔别20余年的故乡,在故乡呆了大约多长时间?是如何推算出来的?
  2、这么长的时间,作者对每天都作了介绍吗?着重写了哪些天的事情?
  3、作者又着重写了这些天的哪些人、哪些事?用了哪些方法刻划人物?
  4、题为“故乡”,请你根据时间顺序,在“故乡”前再添一个词,概括全文结构层次。
整体感知课文:
1、作者回到阔别20余年的故乡,在故乡呆了大约多长时间?是如何推算出来的?
明确:半个月左右
依据: “第二日”(第6自然段P55),“这样的过了三、四天”(第53自然段P62),“又过了九日” (第77自然段P65)等。
整体感知课文:
3、作者又着重写了这些天的哪些人、哪些事?用了哪些方法刻划人物?
明确:“第二日”:母子见面;回忆少年闰土(回忆瓜地刺猹、初见印象、讲雪地捕鸟和瓜地刺猹、离别赠物);见到杨二嫂(声音、视觉、语言、动作)
  “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会见闰土(肖像、神态、语言、动作等)
  “又过了九日”:动身启程
整体感知课文:
4、题为“故乡”,请你根据时间顺序,在“故乡”前再添一个词,概括全文结构层次。
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 5) 回故乡
第二部分(6 -77)在故乡
第三部分(78—88)离故乡
作者以“故乡”为小说标题,以“我”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一共描写了几个阶段的几个故乡?
作者采用了什么手法描写记忆中的故乡和现实中的故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内容概括
写作手法
人物形象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思想感情
预习思考问题
中年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作者写闰 土的变化对表现文章的主题有什么作用?
2
导思
1
导思
3
导思
4
关键词:故乡、
追求新生活
带着问题读课文
导思
课文初读感知
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①—⑤):描写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时的复杂心情,并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
(见)萧索
(感)悲凉
回故乡
第二部分(⑥—77 ):写“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
着重刻画了闰土与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形象。
小英雄 木偶人
豆腐西施 圆规
故乡见闻
悲哀
课文初读感知
第三部分(78— 88):“我”怀着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但“我”并不因此而消沉、悲观,而是把希望寄托于未来,寄托于下一代。
惘然、悲哀
想象、憧憬
离开故乡
寄托希望
课文整体感知
1. 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本文主要写了“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
课文整体感知
2. 作者是围绕什么主题来写的?表达了什么感情?
作者是围绕“追求美好生活”这个主题来写的,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彻底否定和对新生活的殷切希望,召唤人民共同为实现新生活而努力奋斗。
一课一法
外貌描写即描绘人物的外貌特征,它包括人物的身材、容貌、穿着等。外貌描写的目的是以“形”传“神”,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本文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了饱经风霜、极度贫困、终日在磨难中挣扎的中年闰土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新生活的殷切希望,召唤人民共同为实现新生活而努力奋斗。
使用时应注意:(1)仔细观察,抓住五官特点,突出与众不同的方面。
(2)注意身材、服饰打扮等,符合人物身份,体现人物个性。
一法
一课一法
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一例
外貌描写突出了中年闰土的饱经风霜、极度贫困。
外貌描写突出了少年闰土健康可爱,家境尚可。
两段外貌描写的对比,突出了闰土 生活境况的改变,间接表现了主题。
一课一法
一练
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你熟悉的一个人物,注意突出其特征。
回故乡(开端)
板书设计
故乡
在故乡
(发展、高潮)
离故乡(结局)
景象:阴晦萧索 心境:悲凉沉重
闰土
杨二嫂
惘然、悲哀
我:辛苦展转
闰土:辛苦麻木
别人:辛苦恣睢
忆:豆腐西施(青年)
见:细脚圆规(中年)
忆:“小英雄”(少年)
见:“木偶人”(中年)
改造现实社会
创造新生活
15 故乡
第二课时
导入
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辛亥革命后,广大的中国农村受苦受难的农民没有翻身、解放,中国农村的贫困农民的不幸是由什么造成的,鲁迅先生以他的思想敏锐的感觉进行认真分析,写下了《故乡》这篇小说。我们一起来品读课文!
导入
课文细读品味
1. 第4段开头说“故乡全不如此”,后面又说“故乡本也如此”,该如何理解?
“我”对故乡保持着少年时的美好记忆,而眼前在帝国主义势力和封建势力双重压迫下的故乡却是一片荒凉的景象,这粉碎了“我”的故乡之梦。所以“我”只能无可奈何地以自己“本没有什么好心绪”来聊以自慰,说“故乡本也如此”,实则表现出“我” 心中难掩的忧愤之情。
课文细读品味
2. 为什么少年闰土“不怕我”,且很快“我们便熟识了”?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对应15段)
闰土很怕羞,但对同龄人有着天然的亲近感,更何况少年闰土头脑中还没有封建等级观念。这样写表现出少年闰土的纯朴可爱以及与“我”的亲密关系,与后文闰土对“我”的“恭敬”形成鲜明的对比。
课文细读品味
3.闰土脸上“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同时出现是否矛盾?
不矛盾。闰土见到阔别多年的儿时好友,自然高兴,所以“欢喜”;但多年贫困、窘迫的生活使他感到痛苦、难堪,所以脸上又现出“凄凉” 的神情,表现了闰土见到儿时好友的复杂心情。
课文细读品味
4.第61段中“可悲的厚障壁”指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可悲的厚障壁”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观念、地位、生活环境差异所带来的精神上的隔膜。原因是封建等级观念长期的侵蚀。
课文细读品味
5.“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景况: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它画龙点睛地揭示了造成闰土悲惨命运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势力和封建势力相勾结。“木偶人”形象地写出了闰土的精神麻木、动作迟缓、表情呆滞,表现了“我”对他的同情。
课文细读品味
6.第87段为什么说“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
闰土崇拜偶像,态度虔诚,他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够好起来,这种愿望是切近的;而“我”对于未来充满希望,“我”的希望是让后辈过上幸福的生活,但要实现“我”的这一愿望又非常艰巨,因而显得“茫远”。
1.[重点] 文章塑造了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不同形象,不同在哪里?作者通过描写闰土的巨大变化揭示了什么主题?
少年闰土健康可爱、无忧无虑、活泼聪明、纯朴热情、勇敢机敏,简直是一个小英雄。中年闰土虽然善良忠厚、勤劳朴实,但已经憔悴不堪、自卑、迟钝、麻木。他勤劳善良,但却不觉悟,是同时代、同命运的贫苦农民的写照:“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主题:作者写闰土的巨大变化,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揭示了当时的社会弊端,从而启发大众去思考、去探索、去走希望之路。
课文全篇探究
2.[发散思维] 闰土、杨二嫂的形象具有怎样的社会意义?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有何不同?
闰土是尚未觉醒的老一代农民的代表,作者满怀深情地刻画他,写其种种不幸,正是为了揭示当时的种种社会弊端,从而启发人们去深思、去探索、去走希望之路。作者深刻地揭示了农民问题的重要性,提出要改变农民命运,就必须彻底改变整个腐朽的社会制度的观点。
课文全篇探究
杨二嫂是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小市民形象的代表,通过这一形象,人们可以看到随着农村经济的破产,人民生活也日益贫困化的现实。
不同态度:对闰土,作者给予的是深切的同情;而对杨二嫂,作者对她身上的各种毛病是持批判态度的,但对她的处境也是同情的。
课文全篇探究
三、讨论小说的艺术特色并分析其作用
1、在对比中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2、运用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
3、运用典型的语言表现典型的形象,传神的肖像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征。
萧索的荒村
神异的图画
(一)故乡的变化
记忆中的故乡
眼前的故乡
对比及作用
(二)闰土的变化
对比及作用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二)
纯真活泼
知道很多趣味故事
简直是个小英雄
麻木迟钝
善良忠厚
勤劳朴实
对比及作用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三)杨二嫂的变化
年轻漂亮 端庄文静豆腐西施
泼辣刻薄 自私势利贪婪 圆规
对比及作用
(四)
闰土:淳朴善良麻木迟钝的贫苦农民
杨二嫂:尖酸刻薄自私势利贪婪的小市民
二人发生变化的原因:农村经济衰败、农民和小市民生活的贫困、封建传统观念对人们精神的毒害,造成人们纯真人性的扭曲。
对比及作用
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
杨二嫂前后对比:
“我”与闰土前后关系:
闰土和杨二嫂:
故乡情景前后对比:
“我”、闰土和水生、宏儿:
农民命运的日益悲惨
反映黑暗社会病入膏肓
等级观念的鸿沟难以逾越
对闰土的崇敬与同情
每况愈下的中国农村经济
对未来生活的向往
运用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感情。
开头景物:
神异图画:
离乡景物:
反映农村的衰败和“我”的悲凉心情。
创造明朗愉快的气氛,烘托“我”对少年闰土的热爱。
创造静谧气氛,形成情景交融的深远意境。
理解探究一
 阅读课文,指出表现“我”心情变化的语句,说一说“我”对故乡有一份怎样的感情?
 回故乡—
 见故乡—
 忆故乡—
 
忆闰土—
急切:
“冒着严寒”
悲凉: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沉重、忧愤:
“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高兴、佩服、依依不舍:
“我这儿时的记忆,忽而全都闪电似的苏生过来,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了。”
理解探究一
 阅读课文,指出表现“我”心情变化的语句,说一说“我”对故乡有一份怎样的感情?
 见杨二嫂—
 
见闰土—
 离故乡—
惊吓、困窘:
“我愕然了”;“我知道无话可说了,便闭了口,默默的站着”
兴奋、惊异、悲哀:
“我这里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
失望、气闷、悲哀、憧憬未来:
“现在却突然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我在蒙胧中,”
归纳:“我”对故乡的感情比较复杂:
  回忆中的故乡,充满神奇色彩的美,让“我”感到无比欢愉;
  现实中的故乡,充满冷漠,人情隔膜,使“我”感到无比悲哀。
  对未来的故乡,“我”充满希望,但是又觉得很渺茫。
课文主题(理解·探究四)
1、人的生命和活力被扼杀;
2、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了;
3、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
4、渴望理想的人与人关系。
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为线索,通过闰土20多年前后的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根源,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社会生活的强烈愿望。
5、辛亥革命前后农民的贫困生活,表达了追求新生活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