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一学科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通过教科书插图《早期人类主要遗址》和其他插图以及配套课件,还有相关解说视频,使学生认识早期中华文明所处的特定时代的社会经济、气候地形地貌等环境,培育学生时空观。
唯物史观:本课学习,务必使学生认识文化遗存是至关重要的史料,是研究历史认识历史的重要源泉,从而培育学生唯物主义史观。此外还需使学生认识历史文化遗存与中华文明起源及早期国家的关系,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史料阅读》、《历史纵横》、《探究与拓展》等栏目中的文献资料以及历史图片所提供的历史信息,结合夏商周国家的时代特征,培养解读历史材料、科学解释历史的能力。
史料实证:通过研究探析课件中文献史料,历史图片以及教材中《史料阅读》、《历史纵横》、《探究与拓展》等栏目中的文献资料,培育学生史料实证的素养和观点方法。
家国情怀:通过本课教学,培育学生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培育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热爱国家历史文化,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激发学生奋发图强,报效国家的热情。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①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②掌握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井田制及敬天保民的民本思想。
难点:①归纳早期中华文明文化遗存的特点及分布规律。②掌握早期国家政治文明的特点。
三课前预习
1.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1)经济发展
农业 ①生产工具:__________开始使用,_____得到推广;②水利工程: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
工商业 ①手工业:战国时,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②商业:_____流通广泛,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
(2)秦国商鞅变法
时间 公元前356年
目的 富国强兵
内容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实行__________,互相纠察告发;普遍推行_____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结果 商鞅被杀,但是变法措施已深入人心
特点 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影响 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2.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比较
时段 距今约7000—5000年前 距今约5000年
代表性文化遗存 ____地区的仰韶文化 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 长江下游的____文化 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龙山文化 北方____的红山文化 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
基本特征 彩绘陶器,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 — 居民种植水稻,并且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黑陶,胎壁薄如蛋壳,被称为____ 均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且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3.孔子和老子、百家争鸣
(1)春秋:孔子和老子(礼崩乐坏,社会动荡)
派别 代表 主张
儒家 孔子 政治:仁者爱人,为政以德;秩序:__________;教育:创办_____,有教无类;文化:整理五经;言论:《论语》
道家 老子 唯物论:道为本原,天人合一;辩证法:事物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政治主张:__________,小国寡民
(2)战国:百家争鸣(诸侯争霸,社会变革)
派别 代表 主张 性质 影响
儒家 孟子 人性本善,提倡“_____” 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深远
荀子 人性本恶,隆_____重_____
道家 庄子 崇尚逍遥自由
阴阳家 邹衍 五行之间相生相胜,是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
墨家 墨子 代表平民,提倡_____,_____、非攻,用人尚贤
法家 韩非子 主张法治,控制臣民,中央集权
4.从部落到国家
(1)三皇五帝
三皇 时代较早,_____色彩浓重
华夏始祖 黄帝联合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被后世共尊为华夏始祖
禅让制 尧年老时,根据推举和他对舜的考察,由舜继承其位,这种做法称为“禅让”
万邦时代 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史称“_____”时代,有些邦国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2)国家产生
背景 禹治水有功,接受舜的禅让,成为联盟首领
产生 约公元前2070年,____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禹死后,其子启继位,_____制代替了禅让制
统治 中央:夏王是最高统治者。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地方:通过控制一些部族实行间接统治
5.原始社会组织比较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社会 父系氏族社会
开始时间 原始社会初期 ____时代晚期 ____时代晚期
代表性遗址 元谋人、____人 山顶洞人等 后期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
基本特征 生产工具只有简陋的打制石器;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 母权制;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父权制;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了____阶层;中国即将迈入____的门槛
四自我检测
1.地处黄河中游地区的陶寺遗址,年代约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900年之间。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从发掘的成果来看,遗址的各类器具均在大中型墓内,尤其在大型墓中出现了成套的漆木器、陶器。这表明( )
A.当时手工业与农业已完全分离 B.陶寺时期形成严密的礼乐体制
C.陶寺遗址实证了夏王朝的存在 D.早期国家的等级分化较为严重
2.商周时代的音乐创作达到——个高峰,当时乐舞作品的评价标准是“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西周天子每年正月初一向全国颁布的教学纲要“十有二教”中,第四项就是以“乐礼教和,则民不乱”。这表明商周时期的音乐( )
A.凸显宗法等级秩序 B.是社会治理的工具
C.是典型的贵族文化 D.体现平民的价值观
3.商朝时期,中央王室与各族首领组成管理阶层;地方派遣的职官和归服方国诸侯,是形式上的支配与被支配关系,未必有血缘关系。到西周时期,即使与地方上的诸侯无血缘关系也通过联姻与王室形成甥舅关系。据此可知,西周时期( )
A.宗法贵族政治影响力式微 B.统治方式出现根本变化
C.确立了中央集权的新体制 D.王政统治得到一定强化
4.西周虽处于夏、商和秦汉之间,但从国家结构的类型上讲,夏、商、西周应为一体、一型,即早期国家的联邦或邦联型松散结构阶段。造成这一格局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统治区域的辽阔 B.地形地貌的阻隔
C.生产力发展水平 D.土地制度的限制
5.夏商周三代宗法制度的最重要特点是将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这反映了宗法制度( )
A.家国一体化的特征 B.原始宗教的内隐性
C.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D.维护嫡长子继承制
6.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距今约4300年—3900年)发现墓葬1000余座。约占90%的小墓几乎没有随葬品,而9座大墓都是男性,随葬品达一、二百件。该现象反映当时该地区( )
A.部落中出现权贵阶层 B.已迈入母系氏族社会
C.发动战争以掠夺财富 D.具备国家的成熟形态
7.中国乐器中的钟、磬历史悠久,早在三千年前的殷商时期就有石特磬。西周时出现了金编钟和玉特磬,在举行祭祀、朝会等活动时,依照礼制安放不同数量的乐器,乐器声响,金声玉振。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 )
A.重视祭祀活动 B.乐器制造水平高 C.等级秩序严格 D.社会生活政治化
8.武王灭纣后,封召公于北燕,召公为了辅佐周王,派其长子克代为封侯。如堇鼎记录了燕侯派遣使者献物于召公,燕侯旨鼎记述了燕侯亲往宗周见事的史实。这可以用来说明,西周初期( )
A.统治秩序较为稳定 B.移民实边得以落实
C.燕国国君权力较大 D.南北文化相互交流
9.下图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从该图可以得知
A.遗存分布零散,不同文化间彼此孤立多元
B.遗存分布不均,黄河文化成为是唯一代表
C.遗存分布叠加,体现了中华文化一脉相承
D.遗存分布广泛,奠定了中华文化发展基础
10.商汤在出师灭夏时,发表誓师讲话:“夏家有罪,上帝命令我消灭他;我害怕上帝,不敢不进行讨伐。”可见,商汤这一誓师讲话的真实意图是
A.论证商朝建立的合理性 B.解释出师灭夏的原因
C.说明灭夏行为的正义性 D.谴责夏桀的滔天罪行
参考答案:
三课前预习
1. 铁制农具 牛耕 货币 什伍连坐 县
2. 黄河中游 河姆渡 辽河上游 “蛋壳陶”
3. 克已复礼 私学 无为而治 仁政 礼 法 兼爱 非攻
4. 神话 万邦 禹 世袭
5. 旧石器 新石器 北京 权贵 阶级社会
四自我检测
1.D
2.B
3.D
4.C
5.A
6.A
7.C
8.A
9.D
10.C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