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张PPT)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东
欧
一国扩展到多国
苏联方案
东欧方案
中国方案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
1917 1918 1921 1928 1936 1953 1991
苏俄
建立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苏联模式形成
苏联经济改革
苏联解体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之路
社会主义改革之路
社会主义革命之路
一、苏联发展、改革与解体
经济:①片面发展重工业;
②生产资料公有制;
③指令性计划经济;
(一)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1937年确立
1、特征:
政治:权力高度集中;:
思想:实行个人崇拜。:
1949年苏联第一颗原子弹
材料 1946年3月,苏联通过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四个五年计划,计划要求首先恢复、发展重工业和铁路运输业,其次大量生产主要消费品,并使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技术不断取得进步。到1950年,苏联共恢复和新建成6200个大企业,工业增长速度达23%,工业总产值比1940年增加73%,国防工业获得重大突破,但轻工业的生产只增加了22%,农业总产值恢复到1940年的99%,其中籽棉、甜菜、肉、蛋、奶的产量超过战前。5年中,国家3次降低日用工业品零售价格,在城市和工人区修建住宅1亿多平方米,在农村建房270万所。文教科技事业也有较大发展。
——吴于廑 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1) 1937年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2)二战期间为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物质基础;
2、成就:
(3)二战后国民经济恢复发展,教育和生活水平提高。
(4)苏联相继爆炸了原子弹、氢弹
材料 苏联继续把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放在首位,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继续遭到破坏,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盛行,1939年以后就没有开过党的代表大会,中央全会自1947年2月起也不再举行,许多重大问题都是在斯大林别墅的晚宴上决定的。
——徐蓝《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
政治
高度集权严重破坏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思想
形成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制,个人崇拜严重
苏联
模式
经济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经济失去活力
优先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农业轻工业落后,影响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3、问题:
(二)苏联的改革
1953
1964
1985
1991
1982
赫鲁晓夫改革
主要推行农业领域的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主要推行工业领域的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从经济改革到政治改革
共同目的: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促进发展
内容 思想
政治
经济
评价 积极
局限
①1956年苏共二十大上秘密报告,打破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②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
①打破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①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科学的分析,造成思想混乱。
③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
④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②注入某些市场经济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
③推进了农业的发展。
④1957年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②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
1、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搞乱了
倡导玉米运动的赫鲁晓夫
1959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目睹了美国辽阔大平原一望无际的玉米丰收的景象,回国后大规模种植,面积几乎超过美国。但因气候不适,生长期短,积温不足,80%的玉米不能成熟。赫鲁晓夫外号“古古鲁沙”,俄文“玉米棒子”。
赫鲁晓夫是唯一死后没有葬在红场的苏联最高领导。黑白相杂大理石墓碑,似乎印证了他功过间杂的一生。
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俄国史》
前期 内容
评价
后期
①在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①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
②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
③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
②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国防。
②国民经济更加畸形,军备竞赛加重苏联的经济负担
①一定程度上冲击苏联模式,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2、勃列日涅夫1964-1982
美苏军备竞赛
勃列日涅夫大肆宣扬自己的政绩;给自己颁发各种勋章奖章。1991年版吉尼斯世界纪录称勃列日涅夫是“世界获奖章最多的人”,他拥有的勋章与奖章共达200多枚,死后在送葬行列中为他捧胸章与奖章的军官达44人之多。
勃列日涅夫
1982年逝世
契尔年科
(1984年2月-
1985年3月)
安德罗波夫
(1982年11月
-1984年2月)
老人政治,改革步履维艰
重新斯大林化→
搞僵了
(3)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年)
农业上,通过实行土地承包来改革土地制度。苏联政府颁布了《个体劳动法》和《合资企业法》,允许私有制存在,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1987年颁布《国有企业法》,宣布企业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筹资金和自主经营。它力图消除计划经济对企业的控制,但由于缺乏真正的市场机制,又削弱了党对企业的领导,对苏联经济产生了灾难性的后果,导致经济由低速增长变为负增长。
——李世安主编《世界当代史》
前期 经济 内容
后期 政治 内容
结果
①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 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
②在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多元化”。
造成思想混乱,民族分离主义兴起,直接导致苏联解体
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成效甚微
3、戈尔巴乔夫1985-1991
比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比较项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不同点 时间 1953-1964 1964-1982 1985-1991
侧重 农业 工业 前期经济,后期政治
结果 取得一定成就,最后失败 失败
败因 未改变原有体制,对苏联模式进行修修补补 进行根本性改革,但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相同点 ①目的:都为了解决苏联模式的弊端; ②内容:都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 ③结果:都是失败的改革。
(三)苏联的解体(1991年)
1、原因
(1)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长期得不到纠正。(根本原因)
(2)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直接原因)
(3)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政策。(外部原因)
苏联解体是20世纪发生的最大的地缘政治灾难,对俄罗斯人民来说这是一个灾难。
——普京
2、过程1991年12月
(1)社会主义运动遇到重大挫折,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失败。
(2)世界格局: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
3、影响:
东欧国家是指位于欧洲东南部和中部地区、苏联西侧的8个国家
二、东欧的建设、改革与剧变
二、东欧的建设、改革与剧变
(一)东欧的建设
“东欧”作为政治地理概念,是指位于欧洲东南部和中部地区、苏联西侧的八个国家,……这些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曾经按照苏联模式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并与苏联结盟,成为社会主义阵营的成员。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
(1)背景:二战胜利前后,东欧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人民民主国家。
(2)成就:战后各国经济恢复,人民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提高。
(3)问题:东欧各国大多采取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二)东欧的改革
国家 措施 结果 局限
南斯 拉夫
捷克斯洛伐克
波兰
匈牙利
民主 德国
建立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通过权力下放,调动积极性
促进了经济发展;
导致地方主义抬头,为国家分裂埋下隐患
制定改革《行动纲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改革党的领导体制;建设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制定独立对外政策。
1968出现“布拉格之春”苏联出兵,扼杀改革
实施国民经济“五年计划”
经济迅速发展
实施“新经济体制”,优先发展农业和轻工业
国民收入递增,消费水平提高
扩大地方和企业经营自主权
经济稳步增长,据东欧国家之首
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
(三)东欧的剧变
1、含义:1989--1992东欧各国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急剧变化。
实质:社会性质的根本变化
(1)根源:东欧国家改革未能突破苏联模式,经济困境政局动荡。
(2)直接:东欧执政的共产党或工人党领导人迷失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抛弃共产党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
(3)外部:苏联鼓励东欧改革与西方“和平演变”战略影响。
2、原因:
3、方式:
认识:
①只是苏联模式的受挫,并不是整个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社会主义国家吸取教训向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②要改革和创新改革是使社会主义更加完善。
③要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阅读教材并结合图片,概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历程
自主
学习
三、中国的奠基、改革与复兴
1、中国的奠基
(1)社会主义制度建立1949-1956
①1949年10月建国。
②1953年一五计划,工业化奠基
③1954年第一届人大制定宪法。
④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1956-1978
①成就:“两弹一星”和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②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2、中国的改革
1978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中国GDP已居世界第二位
2010
国内生产总值、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发展迅速
2017
中共十九大召开
2010-2019年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2012-2018年国内农业总产值
2021
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的重大贡献,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2、中国的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1)开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
(2)成就:
①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国际影响:GDP世界第二,外汇储备世界前列。
③国内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现代化;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
(3)意义:
①激发着人们的活力和创造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是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的重大贡献,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5G毫米波芯片研发成功,打破缺芯少魂。
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
建设中的雄安新区,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
港珠澳大桥通车,粤港澳三地紧密连接在一起。
大兴机场综合交通枢纽集成度、便捷性达世界领先水平。
首艘国产航母“山东舰”入列服役,是国力强盛的标志之一
中国的卫星导航来了,开启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球组网的新时代。
C919成功首飞,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能够制造大飞机的少数国家之一。
过渡时期
改革新时期
探索时期
新时代
1949:建国
1954:政治
1956:经济
曲折性
开创性
奠基性
十一届三中全会
①国民生产总值
②基础设施
③农业现代化
④创新型国家
十九大
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与变化
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下,农民、企业缺乏生产积极性;
“文化大革命”、两个“凡是”。
改革具有渐进性、包容性、彻底性
责任·使命
不断发展完善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
不变
为人民谋幸福的如磐初心
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是永恒的真理
3、中国的复兴
1、中共十九大提出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中共二十大--?
本课小结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1、“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发展生产力”
2、“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3、“判断改革开放姓“社”姓“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4、“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5、“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6、“诚心诚意为广大人民谋利益,紧密依靠人民群众,作为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7、“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管理方式”
本课小结
西方模式 苏联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生产资料所有制 私有制 单一公有制 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工业化道路 先轻后重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轻、重协调发展
经济制度 市场经济体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农业制度 资本主义大农场 集体化大农庄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对比:三大社会发展模式
【课堂小结】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苏 联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东 欧
南斯拉夫最早改革
波兰
匈牙利
民主德国
中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未突破斯大林模式
——背离社会主义道路
苏联解体
国外干涉
国内迷失
——东欧剧变
1.下列漫画《苏联与东欧国家关系图示》说明了( )
A.社会主义阵营基本瓦解
B.两极格局局面基本形成
C.苏联经济改革取得重大成效
D.苏联模式的推广具有强制性
D
课堂练习
2.“改革把斯大林的‘神像’扳倒了,但在苏联体制和基本政策的改革上,并没有什么成就可言。”下列改革中符合上述评价的是( )
A.戈尔巴乔夫改革 B.勃列日涅夫改革
C.赫鲁晓夫改革 D.新经济政策
C
课堂练习
3.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 )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A
课堂练习
4. (2020·天津高考·9)有经济学家认为,按照国际工业经济一般的衡量标准,中国从1953年到1991年,用38年时间就达到或接近了工业化中期阶段的水平。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在这一时期
A.经济建设不断推进 B.对外开放日益扩大
C.市场经济逐步完善 D.城乡差别显著缩小
A
课堂练习
5. (2019·全国Ⅱ卷高考·35)
表1可以说明当时苏联( )
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
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
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
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
类别 1961年对1970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 1970年实际产量
钢 1.45亿 1.15亿
煤 3.9亿 3.35亿
肉 2500万 1230万
蔬菜与瓜类 4700万 1300万
表1 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单位:吨)
课堂练习
A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