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课时作业(十九)辛亥革命课件(3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课时作业(十九)辛亥革命课件(3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0-06 22:09: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课时作业(十九)
 辛亥革命
1.晚清政府推行的自救运动“新政”和“预备立宪”,虽没有挽救清朝走向灭亡的命运,但是客观上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直接促使了武昌起义的爆发
B.加强了清政府的综合实力
C.阻挡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D.为酝酿民主革命创造条件
D
一、选择题
解析:清政府推行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故答案为D项。其他选项说法皆不符合史实。
2.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的“先驱”活动体现在(  )
A.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B.最早进行了反侵略、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C.最早领导推翻了封建制度
D.最早建立了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D
解析: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是洪仁玕,故A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最早进行反侵略、反封建斗争,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帝制,但封建制度仍然根深蒂固,故C项错误;中国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故D项正确。
3.孙中山曾说“欲求生产分配平均,亦必先将土地归公有,而后始可谋社会永远之幸福也。”这反映了他的哪一主张(  )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主主义 D.民生主义
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欲求生产分配平均,亦必先将土地归公有,而后始可谋社会永远之幸福也”指的是孙中山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主张,故D项正确;民族主义主张推翻清王朝统治,故A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民权主义主张建立民国、保障民权,故B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民主主义属于民权主义内容,故C项错误。
4.(2021·江苏学业水平测试)学术界有观点认为,无论是从破还是从立的角度看,武昌起义都可谓首创性义举,故史称“辛亥首义”。这里所说的“首义”主要是指武昌起义(  )
A.是革命党人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B.是推翻清王朝并导致民国建立的起义
C.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反清起义
D.是第一次得到广泛响应和支持的起义
D
解析:革命党人在武昌起义之前进行了不止一次的武装起义,所以A项错误;宣统皇帝是在袁世凯逼迫之下退位的,所以B项不正确;C项表述错误;故选D项。
5.该图像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清朝政治统治结束
B.武昌起义取得胜利
C.民主共和政体产生
D.中国实现民族独立
C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
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解析:据图片信息可知,这是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产生,C项正确;据所学可知,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清朝政治统治结束,A项错误;武昌起义取得胜利是在1911年10月,B项与题意不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实现民族独立,D项错误。
6.(2021·洛阳高一联考)1912年2月12日颁布的《清帝逊位诏书》曰:“……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该诏书 (  )
A.标志着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
B.体现了清帝对君主立宪政体的向往
C.以和平方式宣告了清王朝的覆灭
D.为中华民国成立创造了有利条件
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初中华民国成立,建立共和政体,2月清帝被迫退位,以和平方式宣告了清王朝的覆灭,因此选C项。
7.《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及发布命令时,须有国务员副署签字才能生效。其直接目的在于
(  )
A.牵制总统权力
B.防止内阁专权
C.维护共和体制
D.维护法律尊严
A
解析:材料“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及发布命令时,须有国务员副署签字才能生效”体现的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的责任内阁制的内容,其直接目的在于限制总统权力,故排除B项,A项符合题意;C项是根本目的,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C、D两项不符合题意。
8.1912年3月11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宋教仁说:“改总统制为内阁制,则总统政治上之权力至微,虽有野心者,亦不得不就范”。这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A.是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B.旨在维护民主共和的革命成果
C.体现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
D.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
B
解析:据材料“改总统制为内阁制,则总统政治上之权力至微,虽有野心者,亦不得不就范”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目的是限制总统的权力,旨在维护民主共和的革命成果,B项正确;材料主要是强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的目的,而不是强调其性质,A项与题意无关;材料没有涉及“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C项错误;D项说法违背史实。
9.(2021·湖北孝感高一联考)2018年3月11日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106周年纪念日,南京各界举行了一系列纪念活动,纪念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这一里程碑。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  )
A.它仿照西方资产阶级“三权分立”的原则
B.它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C.它是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根本大法
D.它建立了总统制民主共和政治体制
D
解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以限制总统权力,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根据所学可知A、B、C三项均正确,排除。
10.(2021·河南信阳高一期末)近代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近代
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革命过后的社会民众心理:“
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他还说:“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于法有据。”陈旭麓的论证旨在说明(  )
A.袁世凯上台符合法律程序
B.袁世凯上台具有必然性
C.辛亥革命引发社会动荡
D.改良更有利于社会稳定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材料强调辛亥革命后社会民众希望有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强权人物出现,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袁世凯手握兵权,得到多方面的支持,具备了这样的条件;材料又说袁世凯上台“于法有据”是“选举出来的”,可见袁世凯上台是时代的选择,具有必然性。
11.陈旭麓先生认为:“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近代中国社会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据此可知,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最大的贡献在于(  )
A.结束了几千年君主专制
B.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
C.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D.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A
解析:据材料“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近代中国社会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可知,辛亥革命最大的贡献在于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A项符合题意;实现了中华民族独立的是新中国成立,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D项说法错误。
12.(2021·江西景德镇高一调研)历史的很多时候,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对此,鲁迅先生曾深有感触地说,辛亥革命后,“我到街上走了一通,满眼都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材料反映的实质是辛亥革命(  )
A.没有明确的反帝目标 B.脱离下层人民群众
C.反封建不彻底 D.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C
解析:鲁迅先生的所说反映了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带有大量的封建残余,尤其是军政府中还有大量的封建残余势力。这说明辛亥革命反封建的不彻底性,最终也必将导致辛亥革命的失败。
二、非选择题
13.(2021·湖北咸宁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辛亥革命爆发的具体形式和时机虽然带有偶然性,但在别无其他选择和面临帝国主义巨大外来压力的前提下,中国人民要诉诸暴力革命的手段成为中华民族及自身命运的主宰则显然是一股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从这个意义上讲,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以来政治发展史上的地位就如同俄国1905年革命、法国1830年和1848年革命等一样,是一次更为彻底的民主主义
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总预演和必要的过渡阶段。
——摘编自师泽生、林毅《辛亥革命的价值与启示》
材料二 董必武回忆道:过去我们和孙中山一起搞革命,“革命发展了,孙中山掌握不住了,结果叫别人搞去了。于是我们就开始研究俄国的方式”,“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由此可见,辛亥革命的失败对中国的有识之士的触动是非常大的,失败迫使他们去追求更高、更美的理想,也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展开造就了最初一批马克思主义者。
——摘编自李淑兰、宗妍《辛亥革
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先导》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辛亥革命发生的主要原因。
主要原因:帝国主义侵略日益加深,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王朝统治腐朽,维新变法的失败说明改良运动在中国行不通;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创建了革命团体和政党,为开展革命奠定了组织基础;四川保路运动为革命的爆发创造了有利时机。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的积极影响。
积极影响: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加快了中国革命的进程,为即将到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基础。
解析:(1) 根据材料“但在别无其他选择和面临帝国主义巨大外来压力的前提下”可知帝国主义侵略导致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根据材料“中国人民要诉诸暴力革命的手段成为中华民族及自身命运的主宰则显然是一股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可知维新变法的失败说明改良运动在中国行不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创建了革命团体、政党,四川保路运动也是辛亥革命爆发的重要原因。
(2)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的积极影响体现在:政治上,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经济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思想上,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结合材料“辛亥革命的失败迫使他们去追求更高、更美的理想,也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展开造就了最初一批马克思主义者”可知,加快了中国革命的进程,为即将到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基础。
14.(2021·湖南岳阳高一期末)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的重大事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
材料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材料三 民国初期若干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坏的时期。以下几个因素可解释对西方作出反应的几十年中所产生的这一悲惨结果。首先,中国幅员辽阔,这使得中国内地许多年来未受到与西方交往的影响。内地相当于一个巨大的贮藏所,几十年来
注重传统的文官候选人一直从那里产生。他们组成的官僚阶层由知识分子构成,而这些知识分子专注于儒家经典著作,因而,他们更强调的是伦理原则,而不是手工技艺或战争艺术。这一统治阶级因以下事实而进一步受到约束:除佛教外,中国没有或几乎没有借用国外东西的传统。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 据材料一,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从“国外移来”了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制度没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的原因。
制度: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制度。
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帝国主义的阻挠和破坏;封建君主专制影响根深蒂固等。
(2) 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行什么制度。这个制度具有什么进步意义?
制度:责任内阁制。
意义:制约专制。
(3) 依据所学知识指出“最坏的时期”是由谁统治的。依据材料三,概括由于哪些因素造成了“民国初期若干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坏的时期”。
袁世凯(或:北洋军阀)。
因素:中国幅员辽阔,广大内地未受到西方影响;中国官员和知识分子专注儒家著作,强调道德伦理;对西方事务不注重,中国缺少学习外国的传统。
解析:(1) 根据所学,资产阶级革命派借鉴了美国的民主共和制,确立了三权分立原则。这一制度在当时没有获得成功,原因可从自身(资产阶级)、外因(帝国主义)、历史(君主专制历史)等角度分析。
(2) 材料二反映的制度是责任内阁制,这个制度的进步意义是限制专制。
(3) “最坏的时期”是指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分析“原因”时注意“依据材料三”的限制,不要罗列教材的观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