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21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课件(7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21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课件(7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0-06 22:11: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0张PPT)
第七单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第21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学习目标
1. 认识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
2. 认识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的历史作用。
1. 梳理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过程,搜集五四运动的部分史料和视频,从“唯物史观”和“史料实证”角度认识五四运动爆发的必然性和历史意义。
2. 结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概况,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影响。
学科素养
3. 结合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相关史实,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
4. 掌握国民革命的史实,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知识点一 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五四运动
(1) 导火索:____________上中国代表要求收回列强在华的侵略权益,遭到拒绝,中国外交失败。
(2) 爆发
① 时间:1919年5月4日。
巴黎和会
② 经过
时间 中心 主力
第一阶段 1919年5月4日 北京 __________
第二阶段 6月5日起 ________ 工人阶级
(3) 结果:释放被捕学生,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 性质: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____________的爱国运动。
青年学生 
上海
反帝反封建 
(5) 意义: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________________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它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____________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_____________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_______________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彻底反帝反封建 
马克思主义 
思想上干部上 
新民主主义革命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 时间:十月革命后。
(2) 中心:北京与上海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中心。
(3) 表现
①在____________“马克思研究专号”上,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新青年》
② 1920年3月,李大钊发起中国最早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③ 1920年5月,陈独秀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④ 从日本留学回国的李达、陈望道、李汉俊等人,投身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翻译和宣传。
[易错提醒] 
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使国内阶级矛盾异常尖锐;直接原因是列强侵略使民族矛盾不断激化。
挽救民族危机的爱国精神是五四运动爆发的基本推动力,直接目的是收回国家主权,摆脱民族危机,体现出民族意识的觉醒。
[思维点拨] 五四运动的基本推动力及直接目的 
[概念阐释] 
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我国从1919年到1949年的革命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它是工人阶级经过自己的先锋队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
(1)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其“彻底”是指工人阶级在这场运动中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势不两立、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斗争精神。
(2) 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还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它们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革命任务是一致的。二者的根本不同在于领导阶级不同。
[思维点拨]
知识点二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条件
(1) 思想基础:____________的广泛传播
(2) 阶级基础:中国工人运动的持续发展。
(3) 组织基础: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4) 外部帮助:___________的帮助。
马克思主义 
共产国际
2.标志:中国共产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召开。
(1) 时间、地点:1921年7月23日,上海→浙江嘉兴南湖。
(2) 主要内容
党的名称 中国共产党
奋斗目标 推翻资产阶级,建立____________________,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中央机构 选举产生党的领导机构,陈独秀任书记
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无产阶级专政
3.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凝聚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巧思妙记] 图示法记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
[思维点拨] 
中共一大提出党的奋斗目标之一是“推翻资产阶级”,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当时尚未充分认清中国国情。
[巧思妙记] 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概念阐释] 红船精神 
“红船精神”指的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知识点三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1.国共合作的实现与国民革命的兴起
(1) 背景
① 中共认识到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建立_____________
_________。
② 1923年,中共三大通过了关于__________问题的决议。
革命统一战线 
国共合作 
(2) 实现: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了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提出了____________的主张。大会实际通过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3) 影响:以国共合作为特征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进程,以“打倒列强,除军阀”为目标的________席卷全国。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新三民主义
国民革命 
2.国民革命的进行
(1) 东征:1925年,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通过两次东征消灭了________的势力,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和统一。
(2) 北伐:1926年,国共两党合作北伐,使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基本推翻了____________的反动统治。
陈炯明
北洋军阀
3.国民革命的失败
(1)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
(2) 7月15日,汪精卫集团在武汉“分共”。至此,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由国共合作发动的国民革命失败。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既不是两党合并,也不是党外合作,而是党内合作,中国共产党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时,保持政治、组织、思想上的独立性。
[易错提醒] 国共合作的方式 
[思维点拨] 辛亥革命并未结束封建制度
(1) 国民党“一大”讨论的是国民党改组问题,国民革命是由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而不是由国民党单独领导的。
(2) 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国民革命的旗帜,这并不意味着中共放弃了马克思主义。
[思维点拨] 
虽然北伐战争取得了胜利,但国民革命最终失败。根本原因是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研习1 五四运动
[合作讨论] 
材料 巴黎和会前后的爱国运动,遍及海内外所有中国人中间,国人对以往的外交政策及本国政府不再抱有希望。既如此,只有自己行动起来,“国民外交”成了一个响亮口号。爱国各阶层将帝国主义侵略和对中国主权领土的破坏视为外敌与内奸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表明此时中国民族主义运动发展到国民整体主动地将反帝反封建斗争结合起来的新阶段。
——摘编自卫金桂《论五四时期的中国民族主义》
[思考] 根据材料,概括五四时期中国民族主义的基本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这一时期中国民族主义高涨的国际政治背景。
[先试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基本特点:爱国阶层主动抗争;国人广泛参与爱国运动;将反帝反封建斗争相结合。
国际政治背景:十月革命的推动;巴黎和会对中国主权的严重损害。
[史论背诵] 
五四运动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原因
(1) 从领导阶级看,从五四运动起,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在运动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
(2) 从革命的指导思想看,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并逐渐和工人运动结合在一起。
(3) 从革命的前途看,工人阶级不仅是为了砸碎一个旧世界,而且是为建立一个完全不同于以往政权的新社会。
(4) 从时代特点看,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可见五四运动成为民主革命的一个分水岭,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巩固练习] 
1.1919年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消息传来,北京学生开展了集会、游行、罢课等活动。后来演变成了全国性的罢市、罢工和罢课活动,并最终迫使北洋政府拒签和约。这充分说明(  )
A.工人阶级是五四运动的主力军
B.五四运动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
C.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彻底胜利
D.国人民族意识及国家观念的增强
D
解析:材料说明五四运动由学生运动发展为全国性活动,并取得了阶段性胜利,说明五四运动中国人民族意识及国家观念的增强,D项正确;材料并不是说明工人阶级是五四运动的主力军,A项错误;材料没有分析五四运动性质,B项错误;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并不是说明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彻底胜利,C项错误。
2.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后,五四运动由最初的学生爱国运动发展为全国性的群众爱国运动,这充分说明(  )
A.上海是最早发生工人罢工的城市
B.五四运动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五四运动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D.五四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
解析:根据材料“全国性”“群众爱国运动”等信息,可知五四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故选D项;A项中的“最早”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反帝反封建”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研习2 国民革命运动
[合作讨论] 
材料 总而言之,国共合作主导下的国民革命,是一场更富有现代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性质的大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这场革命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迁更加密切相关,革命的社会动员程度和民众参与积极性更加高涨,是在对政治共同体作出新的解说(新三民主义)的前提下,由一个新的政治上层来取得
政权,建立起更强有力的政治体制。它反映的历史主流,是在中国建立起对外自主独立的、对内具备有效权力和权威体系的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
——陈勤、李刚、齐佩芳著《中国现代化
史纲——无法告别的革命》
[思考] 根据材料,分析与国民革命相比辛亥革命“新”在何处?
[先试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在:国共两党合作;深入影响社会生活各领域;群众基础广(或答社会动员程度、民众参与积极性高);以新三民主义为指导;明确反帝反军阀。
[史论背诵] 
1.国民革命运动的特点、历史意义
(1) 特点
① 革命任务:“打倒列强,除军阀”说明当时中国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
② 群众基础:以两党合作为特征,形成了四个阶级的联合统一战线。
③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和新三民主义两大革命指导思想并存,其中新三民主义占主导地位。
④ 革命军队:组建国民革命军,并进行北伐战争,基本消灭了封建军阀,打击了列强的侵华势力。
(2) 历史意义
① 它是中国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② 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有重要作用。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开始掌握了一部分革命武装;广大群众受到了一次革命的洗礼,为中国革命继续前进奠定了基础。
2.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及经验教训
(1) 失败原因
① 客观原因:国内外反动势力的破坏;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② 主观原因:中国共产党尚年幼不够成熟,缺乏经验;陈独秀坚持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革命领导权。
(2) 经验教训
① 要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就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② 必须建立由无产阶级领导的团结一切革命阶层的革命统一战线。
③ 必须建立牢固的工农联盟。
[巩固练习] 
3.与辛亥革命相比,国民革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
A.建立了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B.最广泛地发动了人民群众
C.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
D.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D
解析:A项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B项对应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工农联盟策略,C项只是国民革命运动的前提,均应排除;D项是从推动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角度而言,符合题意。
4.1926年7月,中共中央指出:“本党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党,随时都须准备武装暴动的党,在民族革命的进程中,应该参加武装斗争的工作,助长进步的军事势力,摧毁反动的军阀势力,并渐次发展工农群众的武装势力。”这反映出当时中共中央(  )
A.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
B.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C.掌握了国民革命军队的领导权
D.开始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
A
解析:从材料中的“随时都须准备武装暴动”“应该参加武装斗争的工作”等信息可以看出,当时中共中央已经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故答案为A项。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期间,排除B项;当时中共没有掌握军队的领导权,排除C项;1927年的南昌起义表明中共开始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排除D项。
[知识导图] 
课堂小结
[要点记忆] 
1.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线。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2.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大会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还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从此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3.国共合作促进国民革命高潮到来。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及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国民革命失败。
一、选择题
1.近代中国的一位外交官愤慨地说:“偌大一省权利见夺于他国,这就是我们加入协约国参战的报酬吗?”他如此愤慨的原因是(  )
A.鸦片战争失败,中国被迫割香港岛给英国
B.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等地
C.巴黎和会上列强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
D.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地区
C
解析:由材料中“加入协约国”可以分析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中国加入协约国,而巴黎和会上列强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故选C项。
2.鲁迅曾经这样评价李大钊:“他的遗文却将永驻,因为这是先驱者的遗产,革命史上的丰碑。”对于此处的“先驱者”的准确理解是(  )
A.第一个举起了新文化运动的大旗
B.是向封建道德发起进攻的主将
C.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重要的创始人
D.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先驱
D
解析:李大钊是最早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人,因此称为“先驱者”,故D项正确。
3.费正清说:“这是一个大约12个二十几岁年轻人参加的会议。会议是在上海法租界的一所女子学校(暑假放假)里召开的,成员们担心巡捕的监视,乘火车转移到(嘉兴南湖)湖上的一艘游船中继续讨论。”材料中所说的会议(  )
A.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形成
B.使得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C.成为中共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
D.给思想紊乱的中共指明了方向
B
解析:材料“会议是在上海法租界……里召开的……转移到(嘉兴南湖)湖上的一艘游船中继续讨论”表明该会议是中共一大,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得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故选B项;国民党“一大”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形成,排除A项;遵义会议是中共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排除C项;给思想紊乱的中共指明方向的会议是中共八七会议,排除D项。
4.宋庆龄说:“孙中山和中国共产党之间具有历史意义的合作不是偶然的,它是当时的国际局势和中国本身的内部条件造成的。”“内部条件”主要是指(  )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取得成功
B.“打倒列强,除军阀”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C.孙中山对三民主义进行重新解释
D.共产国际对两党合作的推动作用
B
解析:本题考查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国内局势。D项是外部条件,可排除;A项是错误的,当时工人运动是“失败”的;C项是主观原因;B项符合题意。
5.自1924年开始,在短短两三年的时间内,中国大地上展开了席卷全国的国民革命运动。国民革命取得的重大成果是
(  )
A.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B.推翻了清王朝的君主专制统治
C.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D.彻底结束了袁世凯的统治
A
解析:依据题干所给信息“1924年”“国民革命运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特征的革命统一战线建立。从此,国民革命兴起,国民革命风暴迅速席卷全国。1926~1927年,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这是国民革命取得的重大成果,A项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现有其他政党,应采取独立的攻击的政策。……我们应始终站在完全独立的立场上,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1921年7月)
材料二 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议决,此次全国大会亦通过此议决。
——《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1923年6月)
材料三 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农民运动不赶速地做起来,农民问题不会解决;农民问题不在现在的革命运动中得到相当的解决,农民不会拥护这个革命。
——毛泽东《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1926年9月)
(1)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政策发生了什么转变?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上述转变产生的原因。
转变:从独立、攻击到决定党内合作。原因:共产党人认为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是比较革命的党;中国共产党还不是一个强大的党,而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遭受挫折,使其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执行共产国际的议决;孙中山决定同共产党合作。
(2)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转变取得的直接成果,这一成果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直接成果:国共合作实现(或国民革命运动兴起)。积极影响: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创建黄埔军校,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一批军事骨干。
(3) 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从国民革命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的认识获得哪些发展?
发展: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掌握革命和武装领导权的重要性,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认识到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主要问题,决定开展土地革命。
解析:(1)从材料一中的“独立的攻击的政策”“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到材料二中的“共产党员应加入国民党”,说明中共由采取独立、攻击的政策转变为与国民党进行党内合作;“原因”应从中共与国民党两个角度思考。
(2)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上述转变反映的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影响。
(3) 抓住材料三中的“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可知,中共认识到了农民阶级的重要性。
Homework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