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4张PPT)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学习目标
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1. 结合五代十国的社会动荡,理解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
措施,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2. 结合北宋初期的社会危机,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王
安石变法的必然性。
3. 了解两宋同辽、西夏和金的关系,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宋代民族关系的特点。
学科素养
960年
1069年
1127年
1141年
1276年
北宋
南宋
北宋建立强化中央集权
王安石变法
靖康之变
绍兴和议
南宋灭亡
知识点一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1.背景:
统治者鉴于唐后期以来___________、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强化____________、维护政权稳定的措施。
军阀割据
中央集权
2.措施
(1)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① 政治:中央派________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______
__________逐渐变为虚衔。
② 经济:设诸路________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③ 军事: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________,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文官
节度使
转运司
禁军
(2) 分散机构的权力
① 中央:________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_________为副相。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________”分权,实行调兵权和统兵权分离。
② 地方:设立平行的四个____________,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和节制。州一级增设________,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枢密院
参知政事
三衙
路级机构
通判
(3) 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大力提倡文治,扩大________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科举
3.影响
(1) 积极影响: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____________。
(2) 消极影响:但“事为之防,曲为之制”,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也影响了__________,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
中央集权
行政效率
[知识拓展] 中国古代加强对地方管理的方式
(1) 分化事权,使机构相互牵制。
(2) 划分适当的行政区划,中央直接掌控地方权力。
(3) 设置专门机构管理,有的甚至实行一些特殊的管理制度,如监察制度等。
[巧思妙记] 宋初加强中央集权中的三个“三”
三个着眼点:“兵”“权”“钱”。
三冗:“冗官”“冗兵”“冗费”。
三个突出特点: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分化事权,相互牵制;重文轻武,加强监督。
[易错提醒] 枢密使与“三衙”
“三衙”与枢密使所掌之兵权不同:枢密使有发兵之权,而无统兵之重;“三衙”有统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知识拓展] 对君主专制演变的评价
(1) 历代帝王调整相权,除了防范宰相擅权以外,也有力求加强统治、提高行政效率的因素。
(2) 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是传统官僚体制发展的产物,虽然有可能提高决策效率,但却导致了一人独尊,将国家的命运系于一人之手,最终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
知识点二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1.北宋与辽的关系
(1) 战争
① 北宋建立之前,契丹族建立的辽朝在北方草原崛起,占领了_____________,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
② 北宋统一后,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惨败。
(2) 议和:后来辽军大举南下,兵临黄河北岸。双方签订协议,维持已有边界,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_______”给辽。
燕云十六州
岁币
2.北宋与西夏的关系
(1) 背景:北宋与西北________新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屡战屡败。
(2) 议和:西夏保持帝号,同时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________”。
党项族
岁赐
3.财政危机
(1) 出现原因
① 军队不断扩编,导致________直线上升。
② 北宋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官僚子弟入仕过滥,致使___
___________不断膨胀。
(2) 影响:养兵和养官成为朝廷的沉重负担,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军费
官僚队伍
[思维点拨] 北宋分割相权示意图
[概念阐释] 重文轻武
重文轻武是宋朝建立后的国策,是统治者反思唐后期藩镇割据、武将专权的结果。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文化的发展,推动了宋代科技、文化和艺术的全面繁荣,但不利于军队战斗力的提高。
[特别说明] 认识宋代民族关系
(1) 宋辽、宋夏之间有战有和,战是支流,和是主流,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民族的融合,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2) 宋代的民族政策虽然对宋政权来说是耻辱的,但客观上为当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相对和平的环境,并促进了民族融合。
知识点三 王安石变法
1.背景:北宋的政治风气__________,行政效率低下。
2.庆历新政
(1) 时期:___________时期。
(2) 主持:范仲淹。
(3) 目的:以整顿___________为宗旨。
(4) 结果:新政明显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引发抵制,很快归于失败。
因循保守
宋仁宗
官僚队伍
3.王安石变法
(1) 时间、支持者:________年,宋神宗。
(2) 涉及领域:农业、商业、军事、科举、教育等诸多领域。
(3) 基本原则:加强国家对这些领域的管理和控制。
(4) 目的:___________。
1069
富国强兵
(5) 内容
① 富国方面: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___________。
② 强兵方面: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借以逐渐恢复“__________”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开辟财源
兵农合一
(6) 影响
① 积极影响: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
② 消极影响: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引起激烈争议。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思维点拨] 庆历新政失败原因
(1) 新政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强烈反对和诽谤,这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2) 最高统治者对改革者持怀疑态度,废止了新法。
(3) 改革措施过于激进,规模太大,有些脱离实际。
(4) 改革没有做必要的、充分的思想动员工作,配套措施不到位。
(5) 改革没有使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知识拓展] 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增设官僚机构→冗官
扩充军队→冗兵
养兵养官
→冗费
战争赔款
积贫局面
分散军权→军队战斗力弱→积弱局面
[特别提醒] 王安石变法的实质
王安石变法是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为解除封建地主阶级危机而进行的富国强兵的改革运动,没有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知识点四 南宋的偏安
1.南宋的建立:________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北宋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称皇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2.南宋与金的关系
(1) 战争:南宋初年,宋军在与金军对抗中素质明显提高,形成几支较有战斗力的部队,尤以________指挥的“岳家军”战绩卓著。
1127
岳飞
(2) 议和:绍兴和议。
① 时间:________年。
② 内容:以东起淮水、西至________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一笔财物,称为“岁贡”。
3.南宋的偏安:宋金之间又发生几次战争,南宋地位稍有上升,不再向金称臣,而是“世为侄国”,继续维持南北对峙的局面。
1141
大散关
[知识拓展] “靖康之变”
1127年春,金军攻破东京,俘虏宋徽宗、宋钦宗及宗室后妃数千人北返,并掠走库藏金银和大量文物珍宝,北宋灭亡,因宋钦宗年号为“靖康”,史称“靖康之变”。
研习1 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
[合作讨论]
材料一 (宋太祖)一日召赵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曰:“……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思考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宋太祖“欲息天下之兵”的原因,并从“权”“钱”“兵”三个方面回答宋太祖解决地方问题采取的具体措施。
[先试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历史事实;宋太祖以军人政变上台,担心武将权力过大。
措施:“权”,任命文人担任地方长官;设置通判监察地方长官。“钱”,地方设置转运司,将地方赋税收入上缴中央。“兵”,各地精兵收归中央;将禁军的统兵权与调兵全分离。
材料二 本朝(宋朝)……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子语类》
[思考2] 根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分析宋太祖采取的上述措施对宋朝政局产生的影响。
[先试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影响: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宋朝政权统一;地方贫弱,屡受周边政权骚扰;造成宋代“三冗”现象,出现财政危机。
[史论背诵]
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
(1) 目的:改变唐朝后期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权;防止重演“陈桥兵变”事件。
(2) 特点:首先从军权开始;通过分权达到集权;守内虚外、强干弱枝;全方位控制,包括军权、司法权、财政权、行政权等各方面;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3) 作用: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国家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两宋经济出现高度繁荣。
(4) 后果:一是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官员冗滥,财政开支庞大;二是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三是地方上财政困难。这些因素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巩固练习]
1.宋代有个叫钱昆的少卿,世代都是余杭人。余杭人喜欢吃蟹。钱昆曾经要求外放当州官,别人问他想到哪个州去?钱昆回答说:“只要有螃蟹而没有通判的地方就可以了。”这讽刺了宋代( )
A.君主专制的过度膨胀 B.重文轻武的政治原则
C.中央集权的高度强化 D.科举制度压制人才
C
解析:材料“只要有螃蟹而没有通判的地方就可以了”反映了对通判的讽刺。宋代设通判监察地方官,体现了中央集权的高度强化,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中央集权的措施,而不是君主专制的过度膨胀,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重文轻武的政治原则,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科举制度,故D项错误。
2.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 )
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C
解析:从材料来看,北宋的中书省、枢密院和三司分割了宰相的权力,削弱了相权,从而加强了君主的权力。
研习2 王安石变法
[合作讨论]
材料一 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思考1] 根据材料一,归纳王安石变法在经济领域的措施。王安石认为这些措施能够起到怎样的作用?
[先试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措施: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
作用:缓解民众负担;促进商品流通;增加政府收入。
材料二 “及神宗朝,荆公(指王安石)秉政……后人但言其…
…诸法为百姓害。而不知其移人心,变士心为朝廷之害,其害于百姓者,可以一日而更。而其害于朝廷者历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反矣。”
——《日知录·宋世风俗》
[思考2] 材料二对于王安石变法的基本态度是什么?你是如何认识王安石变法的?
[先试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态度:材料认为王安石变法给国家带来了严重危害。
认识: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非常尖锐的情况下进行的,王安石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当然王安石变法中也存在用人不当等问题。
[史论背诵]
全面认识王安石变法
(1) 王安石变法的积极作用
① 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② 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③ 王安石能够对北宋的积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2) 王安石变法的局限性
① 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而进行的改革运动,他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的危机。
② 变法是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3)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① 变法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阻挠和破坏。
② 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
③ 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新法。
④ 变法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
[巩固练习]
3.对中国古代的某一举措争议颇多,有人认为此法发挥了类似于今天银行的作用,对人民有利;也有人认为,这是国家向人民敲诈勒索。此法可能是( )
A.青苗法 B.均输法
C.盐铁专营 D.市舶制度
A
解析: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是在每年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以缓和民间高利贷盘剥的现象,同时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故答案为A项。王安石变法中的均输法是在东南江浙一带设置发运使,负责购买物资并运往京城;盐铁专营是指一些重要的手工业部门由官府经营;市舶制度是对外贸易管理制度。B、C、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排除。
[知识导图]
课堂小结
[要点记忆]
1.北宋通过分割、限制地方权力,中央集权不断强化。通过设置枢密院、三司等机构皇权得到加强。
2.北宋中期出现了“冗官”“冗兵”“冗费”和“积贫、积弱”的局面,对此范仲淹和王安石先后进行了变法,最终都是以失败告终。
3.南宋建立后,宋金对峙,南宋偏安江南一隅。
一、选择题
1.宋朝规定枢密院有调兵权但并不统兵,“三衙”有统兵权但无权调兵。这种设计表明( )
A.将领职责明确 B.强化了君主专制
C.官僚机构重叠 D.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B
解析:材料中枢密院与“三衙”互相牵制的制度设计,降低了统军将领调动军事力量的可能性,皇帝将军队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表明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故B项正确。
2.为了安抚后周留下的大批官员,北宋在保留了唐代以来三省、六部及各寺、监的官称的同时,实行官职名称与实际职务相脱离的政策,另派官员担任实际职务,称为“差遣”。“差遣”的实质是( )
A.笼络民心 B.强化皇权
C.加强中央集权 D.稳定统治秩序
B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北宋实行“差遣”制度,其直接目的是安抚后周留下的大批官员,但其主要目的是通过职权分离巩固皇权,因此B项正确。A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差遣”是为了安抚、笼络后周留下的大批官员,并不是笼络民心;C项错误,“三省、六部及各寺、监”是中央机构,不涉及地方与中央的关系;D项错误,“差遣”制度的实质是通过职权分离巩固皇权,不是稳定统治秩序。
3.“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以通天下之利。”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 )
A.分割宰相权力 B.加强皇权
C.加强军事实力 D.增加财政收入
D
解析:由“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可知,王安石初期的改革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故选D项。分割宰相权力不是王安石变法的内容,A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皇权的变化,B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加强军事实力,C项错误。
4.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重要目的是( )
A.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
B.平息农民的反抗斗争
C.打击朝廷的腐朽势力
D.巩固自己的权势地位
B
解析:“寇乱息而威势强矣”说明变法的目的是对付农民的暴乱,B项正确;A项属于边疆问题;C项属于政府腐败问题;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5.诗人张以宁过辛弃疾墓时赋诗云:“英雄已尽中原泪,臣主元无北伐心。”该诗反映的历史事实是( )
A.宋朝放弃收复燕云十六州
B.辽宋和议,边防安定
C.绍兴和议,宋廷偏安
D.南宋灭亡,国家一统
C
解析:辛弃疾是南宋著名词人,他的作品经常流露出对祖国山河分裂的悲痛,因此,张以宁用“英雄已尽中原泪”来纪念他;而绍兴和议后,南宋统治者偏安东南,无心统一,所以张以宁用“臣主元无北伐心”来讽刺南宋统治者的苟安,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列营京畿,以备藩卫……其边防要郡须兵屯守,即遣自京师诸镇之兵,亦皆戍更。……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虽有暴戾姿睢,无所厝(安置)于其间,是以天下晏然(安定),逾百年而无犬吠之警,此制兵得其道也。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
材料二 宋代养兵之多,为历代罕见。而养兵之费大致占宋代财政支出的十之八九。兵制上的严重缺陷,使军队管理涣散,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进而北宋在与辽、西夏的战争中接连失败,并因此向辽和西夏进行巨额的贡纳,“积弱”的局面日趋加剧。
——摘编自《探讨王安石军事改革中的利弊》
(1) 据材料一概括北宋初期军事改革的主要特点,并指出其改革动机。
特点:“强干弱枝”“兵将分离”“内外相制”。(回答符合题意的其中两点即可)
动机:吸取五代十国藩镇割据的教训,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2) 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北宋初期军事制度的利弊。为解决材料二中“积弱”的局面,王安石采取了哪些相关措施?
利弊:一方面,兵权的集中有利于宋王朝统治的巩固;但另一方面,军队数量庞大导致财政支出困难,分化军事管理权导致军令不畅,兵将不知则削弱了军队战斗力。
措施:整编禁军、实行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军器监等。
Home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