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10课+辽宋夏金元的统治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10课+辽宋夏金元的统治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0-06 16:58: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
一、学科核心素养
1、时空观念:利用时间轴与地图,了解辽夏金元各少数民族政权建立与发展的过程,明确各政权的统治区域,能够掌握并简述其中重要的时间节点与人物事件。
2、史料实证:结合地图和文字史料概括元代地方管理的行省制度、民族政策等基本内容,剖析行省制的特点与意义。
3、家国情怀:在掌握史实的基础上,合理评价少数民族政权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作用,认识到中华文明是一个整体,从而培养起对于同一个中国的深厚感情。
二、考情分析
高考考点主要集中在元朝(中书省、行省制度、政权的封建化)以及辽夏金政权的封建化。2020年山东卷和全国卷均未涉及。
三、时空框架
四、知识梳理
作为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辽夏金元(916年-1368年)积极学习中原汉人的经济方式、制度与文化,分别在不同的时期建立本民族政权,长期与两宋形成对峙。局部政权割据、争战状态下,各民族间交融不断,这一时期的华夏文化不断向四周扩散,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藩汉分治】其含义是以北面官用国制,即用契丹的传统制度统治契丹人和其他少数民族;以南面官仿汉制统治汉人和渤海人。它的特点是“因俗而治”,但不是一种民族压迫、剥削制度。因为契丹人并不都是统治阶级,其中也有受剥削和压迫的劳苦者,汉人也并非都是受剥削、受压
迫者,其中也有官僚地主,他们和契丹统治者共同剥削、压迫辽国人民,这种制度的实质仍是一种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
“澶渊之盟”:是北宋和辽国,在经过二十五年的战争后缔结的盟约。公元1004年,辽军南征逼近东京,宋真宗到达澶州后士气大振,同意辽宋议和。1005年订立合约,和议内容有:双方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给辽“岁币”;辽撤兵。使宋辽维持了近一个世纪的和平局面;边境安定,贸易兴旺;加强民族友好关系,促进民族融合。
【榷场】是指辽、宋、西夏、金各政权在接界地点设置的互市市场。榷场贸易是因各地区经济交流的需要而产生的。对于各政权统治者来说,还有控制边境贸易、提供经济利益、安定边境的作用。
【猛安谋克制】是一套女真民族的管理系统,平时耕作,战时出征,是兵农合一制度,猛安谋克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
五、课前预习
1.辽
(1)起源:辽朝的建立者________族与鲜卑同源,在辽河上游过着游牧、渔猎生活。
(2)建国:916年,契丹族首领________建立________,定都________,后来改国号为辽。
(3)统治(因俗而治)①职官设置分为________: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
②皇帝和宫廷依然________,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迁徙中的行营成为国家政治中心。
(4)与宋的关系:辽与北宋长期对峙,大部分时间里维持了和平局面,通使频繁,贸易活跃
2.宋朝是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一个高峰,面对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货币需求量剧增:________朝,开始出现纸币。元朝商业发展的原因: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将________作为主币发行,加上________带来的稳定局面和交通系统的发展都推动了商业的发展
3.金朝的统治
(1)迁都:1153年,金迁都燕京,改名________。
(2)统治:金朝基本沿袭唐宋,同时保持了一套本民族的管理系统,叫作“________”的制度。(兵民合一)
(3)鼎盛:12世纪后期________在位,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史称“________”。
(4)衰落:世宗死后,金朝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猛安谋克又日益腐化,统治逐渐衰落。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4.蒙古政权的建立与扩张
(1)建立:________年,________统一草原各部,建立________。
(2)扩张:先后灭掉________,收服吐蕃诸部,兼并云南的大理政权,还远征到________。
5.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1)交通
①修筑_____,设立驿站,为公差人员提供______和生活服务,也用来运输_______物资。
②隔一定________分设急递铺,负责传递__________。
(2)中央:宰相机构是______________。
(3)地方:实行_________制度
①内容:中央委派官员代表_________处理地方事务,称为行中书省,简称________。除今天的_________、山西、__________地区由中书省直辖外,全国共设_________个行省。
②特点:行省辖区广阔,___________集中,提高了__________效率。
③意义:巩固了________国家统一,是我国省制的开端,也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_____、经济和_________的发展。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________________的重大变革。
(4)边疆治理
①对吐蕃:由直属中央政府的__________进行管理。
②对西域:设________都元帅府、____________等管理军政事务,加强对__________的管辖。
③对台湾:在澎湖设置________,履行行政管理职能,以经略________。
【问题探究】 辽夏金制度设立的共同点是?归纳辽夏金政权的历史地位?
共同点:
①仿行汉法,对先进封建文明的肯定
②具有很强的“中国意识”
历史作用:辽和西夏、金的建立和发展,在分裂中创造了统一的局部条件①缓和民族矛盾,利于民族融合,稳定统治
②促进了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文化发展
③因俗而治的理念被后世沿用
④制度的实行,实际上是对先进封建文明的肯定和保护,并促进了少数民族社会向封建制过渡
消极:辽、西夏和金造成了北部中国局部地区社会形态和
【概念延伸】 正确区分唐朝的中书省,元朝的中书省与行中书省:唐朝中书省是三省六部中掌管草拟政令的机构,其职能是参与决策。元朝中书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今冀、晋、鲁等地区)。元朝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正确区分行省制与郡县制的不同:】
郡县制是地方机构,郡县长官是地方官员。中央政令直达郡县,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行省是中央机构的派出机构,行省长官是中央官员。行省行使中央权力时受中央的节制,是分区统治,不是直接的垂直管理。
【辽宋夏金之间的民族关系的总特征】
宋朝先后与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女真族建立的金长期并立;
辽、西夏、金、大理等政权都吸收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治理经验和文化。
即使在局部政权割据、争战状态下,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也从没有中断过;
宋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经济往来十分密切,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贸易,民间贸易页相当活跃。双方都在榷场设置专官监督贸易,征收榷税,榷场贸易密切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
【阶段特征】宋元时期指从960年北宋建立到1368年元朝灭亡,是中国古代文明走向成熟的阶段。这一时期,中国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
政治上,北宋初,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辽夏金元先后建立政权,进行了相关制度建设,宋与辽夏金政权长期并立,但以和平交流为主,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做出重大贡献。
经济上,辽夏金元时期,农业手工业发展,商业和城市繁荣;经济重心南移,社会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
文化上,辽夏金元时期,都创制了自己的民族文字,思想文化进一步发展。
六、自我检测
(一)基础训练
1.辽朝的职官设置分为南、北面官。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这说明辽政权(  )
A.没有实现对全国的控制B.因俗而治,缓和矛盾C.实行民族分化的政策D.迎合汉人,争取支持
2.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帝,建立西夏,命野利仁荣创制西夏文字,西夏文字结构多仿汉字,形体方正。这反映了西夏文字(  )
A.深受汉族文字的影响B.早于汉字创立C.加强了西夏的统治D.成为与汉族沟通的重要工具
3.契丹立国之初,耶律阿保机“乃诏大臣定治契丹及诸夷之法,汉人则断以《律令》”(据《辽史》)。这反映了契丹统治者(  )
A.实行“蕃汉分治”的政策B.保持契丹的民族习俗C.采取民族分化的政策D.接受汉族的成文法令
4.《金史·兵志》记载:“金之初年,诸部之民无它徭役,壮者皆兵,平居则听以佃渔射猎习为劳事,有警则下令部内,及遣使诣诸孛堇征兵……其部长曰孛堇,行兵则称曰猛安、谋克。”据此可知,早期的猛安谋克(  )
A.是军政一体的部落组织B.是对中原政治制度的创新C.扩大了金朝的统治基础D.推动了金朝的封建化进程
5.这一行政模式的性质“具有两重性,又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各地,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这一行政模式”是指(  )
A.汉朝刺史制度B.元朝行省制度C.明朝三司制度D.清朝督抚制度
6.元朝行省是在中央派出机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任命行省官员遵循的原则是:“七品以下者,由吏部掌理;正七品以上属中书省;三品以上则……核定权在皇帝。”由此可见,元朝(  )
A.行省官员位高权重B.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区划D.设行省,有利于管辖辽阔疆域
7.元大德九年(1305年),中书省下达公文,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然而,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中书省此举的真实意图是(  )
A.增强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 B.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
C.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 D.中央集权与高效行政兼顾
8.有学者指出:“1264年,忽必烈建立总制院管理吐蕃……八思巴成为总制院的第一位行政长官。”上文中“总制院”即(  )
A.理藩院 B.御史台 C.宣政院 D.中书省
9.元朝时期,“西域之仕于中朝,学于南夏,乐江湖而忘乡国者众矣”。中原之士“西游昆仑圃,北望大荒之野,涉黄河之流,而寻瑶池之津”。对上述历史现象理解最恰当的是(  )
A.元朝时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 B.元朝时西域与中原文化差异显著
C.元朝重新统一后,疆域辽阔 D.西域民族政权派人学习中原文化
(二)素养提升
1.辽朝实行南、北面官。 北面官采用契丹部族官制度,官员基本由契丹人担任,掌管朝廷大政和契丹人事务;南面官以汉人主事要职,治汉人州县。但是后来,这一制度逐渐成为形式,不少汉族官僚逐渐登上北面官的高位。这一变化反映了(  )
A.民族交融的逐渐加强B.辽朝政治制度封建化C.北方草原地区农业化D.辽朝统治危机的加深
2.《中国民族史名词解释》中对古代某一政治制度作出如下解释:产生于女真氏族社会末期,是一种部落联盟的组织形式,最初是以血缘为纽带建立起来的,后来逐渐由血缘组织向地域组织转化。平时出猎、战时作战。据此判断这一制度是(  )
A.行省制 B.南、北面官制 C.四等人制 D.猛安谋克制
3.史学界认为: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虽然经常发生冲突,但合作交流、和平交往仍是主流。其中宋辽的长久和平关系开始于(  )
A.北宋在边界设立榷场后B.宋辽签订澶渊之盟后C.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后D.辽占据燕云十六州后
4.元世祖忽必烈诏“诸路管民官理民事,管军官掌兵戎,各有所司,不相统摄”,诸侯如真定史氏、保定张氏等,都一度被削去军权,保留的都是文职。忽必烈此诏旨在(  )
A.保障中央政府集中控制军事大权 B.实行兵民分治以便削弱军事力量
C.实现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结合 D.有效地抑制汉地世侯的割据势力
5.“元代分省建置,惟务侈阔,尽废《禹贡》分州、唐宋分道之旧。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故元、明二季流贼之起也,来无所堵,去无所侦,破一县,一府震,破一府,一省震,破一省,各直省皆震。”对上述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行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元朝行省制导致了国家分裂割据
C.元朝行省制克服了唐宋之弊 D.行省制不利于维系地方治安稳定
6.元朝历代皇帝经常征召社会上大批有名的汉儒学者进入政治上层,其中还包括最被歧视的南人儒士,但是他们大多进入中央的翰林院、集贤院等无实权的机构。这表明元朝(  )
A.政治管理实现封建化 B.以汉儒学者牵制蒙古官员
C.用高官厚禄笼络汉人 D.表面上积极缓和民族矛盾
答案
五、课前预习
1. 契丹 耶律阿保机 契丹国 上京 南、北面官 保持草原习俗
2. 宋朝 纸币 大一统
3. 中都 猛安谋克 金世宗 大定之治
4. 1206 铁木真 蒙古汗国 西辽、西夏和金朝 中亚、西亚、东欧地区
5. 驿道 交通 官府 距离 公文 中书省 行省 中书省 行省 河北 山东 10 军政大权 行政 多民族 政治 文化 地方行政制度 宣政院 北庭 宣慰司 西域 巡检司 台湾。
一、合格过关
1.B 根据题干材料“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可知辽政权对汉人和契丹人实行不同的治理方式,注重因俗而治,缓和矛盾,故选B项。
2.A 根据题干材料“西夏文字结构多仿汉字,形体方正”,可知西夏文字的创制深受汉族文字的影响,故A项符合题意;汉字在西夏文字创制之前就存在,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反映西夏文字的作用和与汉族交流的信息,故C、D两项不符合题意。
3.A 本题考查契丹“蕃汉分治”政策。“治契丹及诸夷之法”指适用于统治契丹人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法律;“汉人则断以《律令》”指用汉族的成文法令统治汉人。由此可判断契丹统治者实行“蕃汉分治”政策,故选A项。
4.A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猛安谋克是金朝初年由于征掠、围猎的需要而设的军事首领,随后发展为固定的军事组织,猛安谋克是女真族实行的一种部落军事编制单位,故选A项;B、C、D三项在题干材料中均未涉及,排除。
5.B 根据题干材料“这一行政模式的性质‘具有两重性,又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各地,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可知“这一行政模式”是指元朝的行省制度,故B项正确。
6.B 根据材料,可知行省官员的任命基本由中央掌控,这样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B项正确;行省官员的地位在材料中并不能体现,排除A项;题干中没有提及元朝行政区划层级,无法得出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区划,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行省的官员任命而非疆域管理,排除D项。
7.D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一开始“中书省下达公文,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是为了避免应决不决的现象,提高行政效率;“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是为了防止地方权力过大,加强中央集权。体现出行省制度下中央集权和高效行政兼顾的特点,故选D项。
8.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并统辖吐蕃地区军政事务的机构是宣政院,故C项正确;理藩院是清朝管理外交和民族事务的机构,故A项错误;御史台是唐宋时期负责监察事务的中央机构,故B项错误;中书省在元朝是管理全国行政事务的中央机构,不是总制院,故D项错误。
9.A 根据题干材料“西域之仕于中朝,学于南夏”“中原之士‘西游昆仑圃……而寻瑶池之津’”,可知中原与西域之间互有人员往来与交流,故A项正确。
二、素养提升
1.A 题干材料体现的是辽朝实行的南、北面官,突出的是辽汉分治特征,但是到后期部分汉人也可以出任北面官职,这说明民族交融趋势加强,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
2.D 根据题干材料“产生于女真氏族社会末期,是一种部落联盟的组织形式”“平时出猎、战时作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制度是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在原有组织基础上改造创立的猛安谋克制,故选D项;行省制和四等人制是元朝的制度,排除A、C两项;南、北面官制是辽朝的制度,排除B项。
3.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辽订立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故选B项。
4.B 根据题干材料“诸路管民官理民事,管军官掌兵戎,各有所司,不相统摄”“都一度被削去军权”,可知忽必烈此诏旨在实行兵民分治,削弱地方的军事力量,故B项正确;“管军官掌兵戎”说明军事并不都由中央控制,只是地方的军权要受中央节制,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地方分权的信息,故C项错误;D项不符合题干材料主旨,故排除。
5.D
6.D 从材料反映的元朝征召汉儒学者进入政治上层,但大多都是进入无实权的机构可以看出,元朝统治者是想从表面上积极缓和民族矛盾,故选D项;材料没有涉及政治管理性质,排除A项;B项不符合史实,元朝蒙古官员掌握实权,排除;C项对材料信息理解不准确,“笼络汉人”也是为了缓和民族矛盾,排除。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