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期末试题选编2021-2022学年天津市各地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期末试题选编2021-2022学年天津市各地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1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0-06 23:26: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1.(2022·天津红桥·八年级期末)李鸿章创办的官办企业轮船招商局,使“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尽占”。三年后,在华外国轮船公司就损失了白银1300万两。这表明洋务运动
A.增强了清朝的军事实力 B.一定程度抵御了列强经济侵略
C.推动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D.极大提高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
2.(2022·天津·八年级期末)2018年,我国第一艘国产航母进行海试,海防力量空前增强。我国海军近代化开始于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3.(2022·天津·八年级期末)“要自强,就必须有新的生财之道,开辟新的财源。”因此,洋务派官僚主张兴办
A.军事工业 B.民用工业 C.乡镇企业 D.经济特区
4.(2022·天津河东·八年级期末)中国的代化艰难起步,中国逐步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有史学家认为,洋务运动被看作是中国近代化的起点。这种说法的依据在于( )
A.洋务运动提出了“自强”“求富”的口号 B.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C.洋务运动的主观目的是发展资本主义 D.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机器大生产的工业
5.(2022·天津·八年级期末)甲午战争前,李鸿章认为“海战唯恃船炮”军事优势是战争的关键。但慈禧太后的意识比李鸿章的见识更能发挥影响:每年“由海军经费内腾挪三十万两”以建造颐和园。这说明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军备废弛
B.观念落后
C.资金短缺
D.制度腐败
6.(2022·天津南开·八年级期末)《时局图》反映的是清朝末年,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豆剖的严重危机现象。有人题词云:“沉沉酣睡我中华,那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出现“裂似瓜”的局面是在( )
A.鸦片战争之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C.甲午战争之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
7.(2022·天津·耀华中学八年级期末)19世纪末,某条约签订后,法国的画报刊载了一幅漫画(见下图),描绘了列强瓜分中国的情况。该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8.(2022·天津红桥·八年级期末)有人说:“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这一苛刻的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9.(2022·天津滨海新·八年级期末)下图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
A.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开办工厂的限制
B.洋务运动中大量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
C.甲午战争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10.(2022·天津·八年级期末)甲午战争中,在平壤奋起反击日军进攻的清军将领是( )
A.左宗棠 B.左宝贵 C.邓世昌 D.丁汝昌
11.(2022·天津·耀华中学八年级期末)“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在甲午黄海海战中,为国捐躯的清朝将领是
A.林则徐 B.邓世昌 C.左宗棠 D.李鸿章
12.(2022·天津河西·八年级期末)严复翻译《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在思想界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主要是因为当时( )
A.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B.变法图强成为国民共识
C.民主思想深入人心 D.西方科学思想成为主流
13.(2022·天津·八年级期末)“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这主张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哪一派别的观点(  )
A.地主阶级顽固派 B.地主阶级洋务派
C.资产阶级维新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
14.(2022·天津南开·八年级期末)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说“变法之本,在于人才,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他认为变法从根本上要变革( )
A.教育制度 B.科举制度 C.文化制度 D.政治制度
15.(2022·天津·八年级期末)献身变法,临刑时激昂陈词“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仁人志士是( )
A.左宗棠 B.谭嗣同 C.黄兴 D.宋教仁
16.(2022·天津河东·八年级期末)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说法与历史史实不符合的是( )
A.公车上书拉开了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B.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爱国政治运动
C.变法的目的是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D.它对中国社会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17.(2022·天津红桥·八年级期末)1895—1898年,中国民间新增报刊约六十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报刊(见下表),主要传播的思想主张是
主笔(创办人) 报刊名称
梁启超 《时务报》
严复 《国闻报》
康有为 《强学报》
A.自强、求富 B.打土豪、分田地
C.和平、发展 D.变法图强
18.(2022·天津·八年级期末)使“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9.(2022·天津南开·八年级期末)《辛丑条约》的签订给中国人民的生活带来深重的灾难。该条约签订后,在中国可能看到的现象是
①1903年,张三从天津海口经过,看到了威武雄壮的大沽炮台
②1903年,李四从山海关经过,看到了外国士兵在巡逻
③1903年,贺六做生意发财了,想在北京东交民巷购买一所宅子,结果被外国兵赶了出来
④1903年,王五到北京去,看到义和团的势力发展到北京地区,斗争矛头指向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0.(2022·天津·八年级期末)写实的民谣能够勾勒出一幅幅尘封的历史画面,义和团民谣“拆铁路,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江山”。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 )
A.义和团盲目排外 B.斗争矛头是帝国主义
C.主张推翻清朝统治 D.强烈的爱国主义意识
21.(2022·天津红桥·八年级期末)下列属于英勇抗击八国联军侵略的英雄人物是
A.邓世昌 B.聂士成 C.丁汝昌 D.陈化成
22.(2022·天津·八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移彼丰处,以赈此荒处……
——《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二 曾国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李鸿章说:“目前之患在内寇,长远之患在西人。”
奕 :“灭发捻为先,治俄次之,治英又次之。”
材料三 1856年秋,杨秀清逼洪秀全封他为“万岁”,意图篡位。结果杨秀清被杀,韦昌辉被处死,石达开率部出走。
——统编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1)材料一这个方案实施了吗?它颁布的意义是什么?
(2)材料二清朝统治者为什么把太平天国运动视为心腹大患?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你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23.(2022·天津河东·八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治国之道,在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先。
——李鸿章
材料二 臣窃闻东西各国,皆以立宪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典议一国之政法也。……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三 19世纪后期20世纪初叶,现代科技通过各种方式从欧洲、北美向世界其他地方传播。中国受西学影响,……1862年在北京开设同文馆,聘请西人教授西文,并翻译西文书籍;……1898年批准兴办京师大学堂,开启了中国现代科学教育的大门。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派的思想主张以及主要实践活动。
(2)根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的政治主张。对比材料一与材料二,说明洋务派、维新派近代化探索的不同侧重点。
(3)材料三中“开设同文馆”“兴办京师大学堂”分别是中国近代哪一次运动中的具体措施?试从目的和影响角度,写出这两次运动的共同点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实现民族复兴。
24.(2022·天津红桥·八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部分)
序号 时间 历史事件
① 1840-1842年 鸦片战争
② 1851-1864年 太平天国运动
③ 1856-1860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
④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
⑤ 1894-1895年 甲午中日战争
⑥ 1898年 戊戌变法
⑦ 1900年 义和团运动高潮
⑧ 1901年 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签订
(1)请你把大事年表中的事件按主题进行分类(填序号,每空填1个序号)
列强侵略:①、③、________ 、________
中国人民的反抗:________、________
探索近代化: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所学知识,从③和④、⑤和⑥、⑦和⑧三组组合中,任选一组说明其中两个事件之间的联系。
(3)大事年表中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怎样的发展趋势?
参考答案:
1.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目的使江海运输的利益不能全部被洋人尽占,三年后,在华经营的外国轮船公司损失1300万两白银,说明李鸿章的创办的轮船招商局与外国轮船公司形成竞争,因此洋务运动一定程度抵御了列强经济侵略,故选B;材料没有体现军事力量,A错误;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工商业社会地位的提高,D错误。
2.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洋务派们先后以“自强”和“求富”为口号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如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等;后期创办民用工业,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洋务运动中,洋务派筹建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这是我国海军近代化的开始。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晚于洋务运动,不符合题干信息。故选A。
3.B
【解析】根据“开辟新的财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派官僚主张兴办民用工业,洋务运动后期,洋务派提出“求富”的口号,创办民用工业。主要有张之洞在上海创办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民用企业。B符合题意,A项是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的,CD项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4.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洋务派起初以“自强”为口号,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史学家认为“洋务运动开动了近代化的列车”的依据在于洋务运动创办了一大批近代工业企业,D项正确;洋务运动的 “自强”“求富”的口号和洋务运动的结果不是上述说法的依据,排除AB项;洋务运动的主观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C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5.D
【解析】根据“李鸿章认为“海战唯恃船炮”军事优势是战争的关键。但慈溪太后的意识比李鸿章的见识更能发挥影响:每年“由海军经费内腾挪三十万两”以建造颐和园”,从材料中慈禧挪用海军军费修颐和园等信息反映出,导致了甲午战争的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的腐朽与落后。所以D符合题意,ABC都不是根本原因,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6.C
【解析】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清政府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在《马关条约》的刺激下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19世纪末中国面临的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豆剖的严重危机。出现题干中反映的“裂似瓜”的局面是,C符合题意;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A排除;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北京条约》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B排除;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排除。故选择C。
7.D
【解析】依据题干的时间是19世纪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D符合题意;《南京条约》的时间是1842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天津条约》的时间是1858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北京条约》的时间是1860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故选D。
8.C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中的“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说事件指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败给日本。中日战争中国失败,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注意识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9.D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1895—1913年设在中国的外资厂矿数量示意图”并结合所学可知,日本在中国开设的厂矿最多。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其中规定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因此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竞相在中国建工厂、设银行、修铁路、开矿山,大量输出资本,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所以D项符合题意;A项不是直接原因,排除;B项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威海卫溃败,洋务运动破产,排除;C项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故选D。
10.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894年9月,日军分多路围攻平壤。中国守军奋起反击,清军将领左宝贵中炮牺牲,所以B项符合题意;A项与收复新疆有关,排除;C项在黄海大战中牺牲,排除;D项在威海卫战役中自杀殉国,排除。故选B。
11.B
【解析】1894年7月,日本不宣而战,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对华战争,这一年是农历甲午年,历史上称为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9月,清政府北洋舰队在黄海大东沟海域,遭到日本舰队袭击,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率舰冲锋向前,激战中,致远舰多处中弹,邓世昌下令,开足马力,直冲敌舰,不幸被敌人炮弹击中,200余名将士壮烈殉国。所以材料中的将领是邓世昌。B项正确;综上所述可知ACD项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B项。
12.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情况下,严复将达尔文的进化论引入到中国,认为这一规则也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这对于激发民众的救国意识,宣传变法主张发挥了巨大作用,A项正确;B项错在“共识”,排除;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项排除;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是民主、科学,且戊戌变法时期的西方科学思想并未成为主流,D项排除。故选A。
13.C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思想主张,他们主张学习西方先进国家的政治制度,主张在维护君主制的前提下,改良一些封建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政体。具体主张体现在:主张三权分立,设议院,开国会,制定宪法,C项符合题意;A项主张因循守旧,盲目排外;B项主张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D项主张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由此可知ABD三项和题干“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信息不符。故选C。
14.D
【解析】根据“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可知,梁启超的观点是要改革政治制度,D项正确;ABC项与材料“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不符,排除。故选D项。
15.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裁快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这句话是维新派著名代表人物谭嗣同,因戊戌变法失败而被杀害时说的。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6.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维新派要求变法的目的是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革命派要求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因此C项表述不符合历史史实,故C项符合题意,ABD项不符合题意,故应选C。
【点睛】此题为反向选择题,只要选出“错误”的选项即可,本题的解题关键信息是“戊戌变法”,据所学可知,资产阶级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的不同点就是“是否”保留皇帝,维新派主张变法的目的是保留皇帝,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依此判断得出符合题意的答案。
17.D
【解析】根据表格所给数据可知,梁启超、严复、康有为等都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派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D项正确;自强、求富是洋务运动的主张,排除A项;打土豪、分田地是中国共产党的主战,排除B项;和平、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排除C项。故选D项。
18.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标志着中国已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选项D符合题意;《南京条约》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强加在中国人民身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北京条约》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马关条约》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9.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选项②1903年,李四从山海关经过,看到了外国士兵在巡逻,符合史实,因为1901年《辛丑条约》内容之一,允许列强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选项③1903年,贺六做生意发财了,想在北京东交民巷购买一所宅子,结果被外国兵赶了出来,符合史实,因为1901年《辛丑条约》内容之一,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所以选项②③符合题意;而选项①1903年,张三从天津海口经过,看到了威武雄壮的大沽炮台,不符合史实,因为1901年《辛丑条约》内容之一,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选项④1903年,王五到北京去,看到义和团的势力发展到北京地区,斗争矛头指向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符合史实,因为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所以选项①④,不符合题意,可排除。因此《辛丑条约》签订后,在中国可能看到的现象是②③,故选C。
20.C
【解析】根据材料“拆铁路,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江山”可知义和团运动斗争矛头是帝国主义,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意识,但是又盲目排外,材料未提及推翻清朝统治,C项表述错误但符合题意,选择C项;ABD项均是对义和团运动的正确表述,但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项。
21.B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聂士成在八国联军侵华过程中率军顽强抵抗,B项正确;邓世昌和丁汝昌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的英雄人物,排除AC项;陈化成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民族英雄,排除D项。故选B项。
22.(1)没有实施。它反映了千百年来农民要求得到土地的强烈愿望,对于发动和鼓舞广大农民参加反封建斗争起了积极的作用。
(2)经过3年的征战,太平天国控制了从湖北武昌到江苏镇江的长江沿岸城镇,掌握了安徽、江西、湖北东部和江苏部分地区。(威胁清政府的统治和影响财政收入也可)
(3)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太平天国无法提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的腐败,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清军、地主武装及外国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解析】(1)根据材料“《天朝田亩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朝田亩制度》带有很大的空想性,在实践中没有实施。它反映了千百年来农民要求得到土地的强烈愿望,对于发动和鼓舞广大农民参加反封建斗争起了积极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过3年的征战,太平天国控制了从湖北武昌到江苏镇江的长江沿岸城镇,掌握了安徽、江西、湖北东部和江苏部分地区,威胁清政府的统治和影响财政收入。所以,清朝统治者把太平天国运动视为心腹大患。
(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有: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太平天国无法提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的腐败,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清军、地主武装及外国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23.(1)师夷长技以自强。①创办军事和民用企业;②建立新式海陆军;③创办新式学校(教育)。
(2)开国会,实行君主立宪制。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社会制度,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
(3)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或维新变法、百日维新)。
目的都是救亡图存(维护清政府统治),影响上都对中国近代化(或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4)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勇于创新,敢于变革等。(任答一点即可)
【分析】(1)
根据材料“治国之道,在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先”结合所穴至少,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近代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了近代民用工业。此外,还创办了新式学校,发展近代教育。建立形势海陆军,发展军事力量。
(2)
根据材料“臣窃闻东西各国,皆以立宪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典议一国之政法也。……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可知,康有为的政治主张是开国会,实行君主立宪制。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富国强兵,维护清朝统治。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社会制度,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
(3)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时期,兴办新式学校,创办了京师同文馆。戊戌变法时期,清政府创办了京师大学堂。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都救亡图存,为了维护清政府统治,影响上都对中国近代化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4)
根据上述材料和问题的探究可知,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勇于创新,敢于变革。
24.(1) ⑤ ⑧ ② ⑦ ④ ⑥
(2)(意思相近即可)例:③和④的关系: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清政府中的有识之士,开展了洋务运动
⑤和⑥的关系: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了《马关条约》,民族危机加深促使康有为,梁启超发动了戊戌变法。
⑦和⑧的关系:义和团运动的爆发,是八国联军侵华的直接原因。
(3)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不断探求救国救民的新出路的近代化历程。(任意一点即可)
【分析】(1)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③⑤⑧属于列强侵略,②⑦属于中国人民的反抗,④⑥属于近代化的探索。
(2)
本题重在说明两件事之间的联系,意思相近,言之有理即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③和④的关系: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集团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统治,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⑤和⑥的关系: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了《马关条约》,《马关条约》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促使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积极宣传维新变法,救亡图存,光绪帝也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1898年,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⑦和⑧的关系:19世纪末兴起于山东、直隶一带的义和团势力不断发展壮大,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鲜明的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义和团运动威胁到帝国主义的在华利益,于是列强组织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义和团运动成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直接原因。
(3)
依据大事年表中的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可知,大事年表中反映了近代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趋势;依据大事年表中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可知,大事年表中反映了近代中国人民不断探求救国救民的新出路的近代化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