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第13课东汉的兴衰 期末试题选编2021-2022学年天津市各地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第13课东汉的兴衰 期末试题选编2021-2022学年天津市各地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0-06 21:12: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11-3.13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东汉的兴衰
1.(2022·天津河西·七年级期末)汉朝皇帝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一些残损肢体的肉刑;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华。他在位20多年,生活简朴,宫室、园林以至车骑都没有增加。他是( )
A.汉高祖刘邦 B.汉文帝 C.汉景帝 D.东汉光武帝
2.(2022·天津红桥·七年级期末)《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针对这种状况,汉初统治者实行了
A.郡县制 B.休养生息,轻徭薄赋
C.车同轨,书同文 D.盐铁官营,统一铸币
3.(2022·天津南开·七年级期末)汉代经济发展经历了从汉初的“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到武帝初年“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的过程。完成这一变化的重要因素是()
A.“文景之治” B.楚汉之争 C.“光武中兴” D.盐铁专卖
4.(2022·天津河东·七年级期末)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曾多次出现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盛世局面,如西汉的“文景之治”,唐朝的“开元盛世”等。从这些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中,我们得到的启示有
①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是发展经济的必要条件 ②统治者要注意调整统治策略
③重视农业生产 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5.(2022·天津·七年级期末)汉武帝为加强思想控制,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是(  )
A.焚书坑儒 B.削减诸侯国数量
C.推行郡县制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6.(2022·天津河东·七年级期末)如下图漫画反映的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下列选项中,该措施与其实施者对应正确的是( )
A.轻徭薄赋——汉景帝 B.“推恩令”——汉武帝
C.休养生息——汉高祖 D.“以德化民”——汉文帝
7.(2022·天津河西·七年级期末)汉武帝“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其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是接受了谁的建议( )
A.晁错 B.董仲舒 C.主父偃 D.贾谊
8.(2022·天津南开·七年级期末)使儒学居于独尊地位,成为此后整个汉代以至2000多年封建社会统治人民的正统思想的历史事件是
A.秦始皇焚书坑儒 B.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隋唐统治者重用韩非 D.清朝大兴“文字狱”
9.(2022·天津·七年级期末)充分发挥监察机关作用,坚决惩治腐败是历史上有作为统治者的重要治国方略。西汉汉武帝时期实施的此类措施是
A.设御史大夫 B.设丞相 C.实行推恩令 D.设刺史制度
10.(2022·天津河西·七年级期末)汉武帝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根本目的是
A.抑制商人牟取暴利 B.便利商业活动 C.增加政府收入 D.加强中央集权
11.(2022·天津河西·七年级期末)汉武帝建立了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刺史制度是为了(  )
A.推行儒学教育 B.监视地方官吏 C.统一调配物资 D.实行盐铁专卖
12.(2022·天津·七年级期末)刘秀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皇帝,下列措施与他无关的一项是(  )
A.下令释放奴婢 B.倡导节俭
C.惩处贪官污吏 D.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13.(2022·天津·七年级期末)东汉中期以后,中央政权的典型特征是( )
A.地方豪强独霸一方 B.朝中大将篡夺皇位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14.(2022·天津河西·七年级期末)下图体现的是东汉时期造成哪一政治局面的诱因?( )
皇帝 和帝 殇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献帝
继位年龄 10 1 13 11 2 8 15 12 14 9
寿命 27 2 31 30 3 9 36 34 14 54
A.光武中兴 B.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C.王莽篡权 D.州牧割据
15.(2022·天津红桥·七年级期末)“光武中兴”盛世局面的开创者是
A.黄巢 B.王莽 C.刘秀 D.苻坚
16.(2022·天津南开·七年级期末)东汉初年,刘秀整顿吏治,合并郡县;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历史上称为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17.(2022·天津河东·七年级期末)刘秀被毛泽东称为“最有学问、最会打仗、最会用人”的“三最”皇帝。下列措施与他无关的
A.下令释放奴婢 B.“兵皆罢归家” C.惩处贪官污吏 D.允许少数民族内迁
18.(2022·天津·七年级期末)面对各种社会问题,汉朝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统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汉文帝时,采纳了大臣晁错提出的“务民于农桑,薄赋效”的建议,文帝十三年下诏废除肉刑,着手改革刑制。
材料三:武帝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而汉为定制封号,辙别属汉郡。汉有厚恩,而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云。
——《汉书 景十三王传 中山靖王刘胜》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社会处于什么样的境况?为此,汉高祖采取了何种政策?
(2)材料二中,汉文帝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实施后,出现了怎样的社会面貌?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武帝“用主父偃谋”的措施是什么?此措施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19.(2022·天津南开·七年级期末)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是我国封建社会前期两位很有作为的皇帝,他们采取一系列措施,把国家推向大一统。下面我们一起探究他们的历史功绩。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中的两幅图片,分别反映了秦始皇采取的什么措施 这些措施有什么共同的作用
材料二:到武帝,又用主父偃之计,令诸侯得以其地分封自己的子弟,在平和的手腕中,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一语,彻底实行了。封建政体反动的余波,至此才算解决。
——[美]阿尔伯特。克雷格《哈佛极简中国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武帝“又用主父偃之计”的措施是什么 (不得照抄材料原文)此措施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不得照抄材料原文)
材料三 汉武帝统治时期,把铸币权收归中央,还在全国各地设盐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
(3)材料三中“在全国各地设盐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而实行的政策是什么 这一政策的作用如何
材料四 丞相李斯说: “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公元前212年,有一些儒生说秦始皇“天性刚暴,贪于权势,滥施刑罚”,秦始皇大怒,认为这是妖言惑众,下令大肆搜捕,把抓到的儒生连同方士460多人全部活埋。
(4)材料四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
材料五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5)根据材料五的主张,董仲舒向统治者提出了什么建议
20.(2022·天津红桥·七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从权力和义务角度,概述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体现了哪一政治制度?
材料二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结构图
(2)结合所学知识,将材料二中结构图补充完整(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材料三 武帝雄才大略,即位之初,卓然罢黜百家,今后学者有所统一。始分藩国,而子弟毕侯矣。征匈奴四十馀,匈奴远遁,日以削弱。
——选编自《古代历史史料汇编》
(3)材料三中提及的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有哪些(不得摘抄原文)?对西汉有什么影响?
材料四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文化的认同和民族的认同对中国的民族交融、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4)综合上述四则材料,概括中央集权制度对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
21.(2022·天津西青·七年级期末)政治制度的设计需要高超的政治智慧,既要维护国家统一,也要充分发挥地方的职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王朝通过对四土,四国之地的大批封建……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和辽阔的四土四国之地已紧密地联为一体,……一统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
——《从早期国家结构的基本形式看秦汉大一统政治的社会基础》
材料二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血缘)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三 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
——翦伯赞《中国史十五讲》
材料四 中央集权制是全国统一的重要条件,而全国大一统的局面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利的政治环境,即可以避免一些纷争和割据,可以减少某些统治阶级内部的有害战争。……统一集权的政治环境还有利于全国范围内的经济交流和商品流通。秦汉时中国第一次出现了大一统局面,“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
——胡如雷《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原因和社会政治影响》
(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归纳西周实行的政治制度的影响。
(2)读材料二,思考李斯会给秦始皇提什么治国建议?
(3)据材料三,指出汉武帝为实现“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在政治和思想方面分别采取的措施?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古代实行中央集权制度的理由。
22.(2022·天津河西·七年级期末)两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书》记载,西汉刚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1)材料一中西汉建立之初出现由于多年战乱造成的土地荒芜、人口锐减的社会局面,请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前期的统治者为此实行了哪些措施?达到了怎样的效果?
材料二 西汉初年中央政府与诸侯国实力比较表
比较项目 中央政府 诸侯国
人口 450万 850万
领地 少于全国土地的一半 超过全国土地的一半,其中吴国、楚国、齐国的领地更差不多占去全国一半的土地
管辖郡数 15 39
兵力 约20万 共约50万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继位后面对哪些社会问题?他采取了哪些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材料三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东汉的“兴”与“衰”的表现。
参考答案:
1.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文帝以身作则,他在位20多年,生活简朴,宫室、园林以至车骑都没有增加,B项正确;汉高祖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排除A项;汉景帝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华,排除C项;东汉光武帝释放奴婢,减轻人民负担,排除D项。故选B项。
2.B
【解析】据材料“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可知,汉初经济凋敝,人民生活困苦。为恢复经济,汉初统治者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对农民的租税徭役,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发展,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汉初的经济状况,而且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排除A项;C项是秦始皇的措施,排除C项;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统一铸币,排除D项。故选B项。
3.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汉初‘大饥馑’“武帝初年‘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可知,汉朝经历了由汉初的饥荒遍野到汉武帝时期的粮食丰足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文帝和汉景帝在位期间,注重农业生产,减轻徭役和赋税,使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我国古代封建王朝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所以A项正确;楚汉之争时还没有建立汉朝,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光武中兴”是东汉的盛世,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盐铁专卖是汉武帝实行的政策,该政策增加国家税收,但不是“太仓之粟陈陈相因”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4.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期间称为“文景之治”,唐玄宗前期的统治被称之为开元盛世。都是我国历史上的治世局面,他们出现的共同原因有: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统治者调整统治策略,重视农业生产 ,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故给我们的启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是发展经济的必要条件,①符合题意; 统治者要注意调整统治策略,②符合题意;统治者要重视农业生产 ,③符合题意;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④符合题意。综上所述①②③④都符合题意,故选A。
5.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的精神支柱。D项正确;秦始皇焚书坑儒,排除A项;“削减诸侯国数量”属于王国问题,排除B项;汉承秦制,但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排除C项。故选D项。
6.B
【解析】根据提干可知,漫画反映的是封地再分封。由所学知识可知,为消除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巩固国家的统治,汉武帝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汉武帝再借机削爵、夺地直至除国,使诸侯国从此一蹶不振,B项正确;汉景帝、汉高祖和汉文帝采取的措施都与王国问题无关,排除ACD项。故选B项。
7.C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其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即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这是汉武帝在接受主父偃“推恩”的建议后实行的,C项正确;晁错是向汉景帝提出“削藩”建议的人,排除A项;董仲舒是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的人,排除 B项;贾谊生活年代不在汉武帝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8.B
【解析】为了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故选B项;秦始皇焚书坑儒,焚毁诸子百家书籍,坑杀儒生,禁锢人们思想,故排除A项;韩非为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与题意不符,故排除C项;清朝统治者大兴“文字狱”,禁锢人们思想言论,加强文化专制,不符合题意,故排除D项。
9.D
【解析】西汉汉武帝时期设刺史制度,将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每州设刺史一名,监察地方诸侯和高官,D正确;秦朝时期在中央设御史大夫和丞相,分别掌管监察和行政事务,AB排除;为了解决王国问题,汉武帝时期实行推恩令,将王国的封地进一步分割,从而使得王国难以同中央对抗,与监察无关, C排除。故选D。
10.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故D符合题意。ABC不是根本目的,不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认识汉武帝在经济方面措施的根本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
11.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监视地方官吏,汉武帝建立了刺史制度。故B项正确。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的建议,推行儒学教育,故排除A项。统一调配物资和实行盐铁专卖属于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故排除A、D两项。故选B。
12.D
【解析】刘秀就是光武帝,光武帝统治时期,下令释放奴婢,倡导节俭,惩处贪官污吏,在他统治时期,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D项不是光武帝采取的措施,D项符合题意;ABC项都是光武帝采取的措施,不符合题意。故选D项。
13.C
【解析】东汉中期以后,政治统治的突出特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前期,亦即光武帝、明帝、章帝时期,皇帝本人能够控制国家的政治权力。但进入东汉中期以后,从和帝开始,东汉政权内部,出现了外戚、宦官轮流把持国家最高权力的局面。这种情况,贯穿于整个东汉中后期的历史,成为东汉政治史的一个重要特点,C项正确;地方豪强独霸一方,不属于中央政权的典型特征,排除A项;东汉中期以后,出现了外戚、宦官专权的局面,并非朝中大将篡夺皇位,排除B项;农民起义,不属于中央政权的典型特征,排除D项。故选C项。
14.B
【解析】根据材料表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表格反映了东汉后期,政治统治的突出特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前期,亦即光武帝、明帝、章帝时期,皇帝本人能够控制国家的政治权力。东汉后期,皇帝即位时,大多年龄较小,由太后主持朝政。太后依靠父兄辅政,久而久之形成外戚(即皇帝的母党、妻党一族)专权。皇帝成年,结纳身边宦官争夺大权,又导致宦官专权。从而,出现了外戚、宦官轮流把持国家最高权力的局面。这种情况,贯穿于整个东汉中后期的历史,成为东汉政治的一个重要特点。B项正确;光武中兴指的是东汉开国君主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排除A项;王莽纂权发生在西汉,排除C项;东汉末年,为了镇压黄巾起义,朝廷不得不借助地方力量,令各地州牧掌握兵权,导致州牧割据,排除D项。故选B项。
15.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东汉皇帝刘秀的年号是“光武”,光武中兴”盛世局面的开创者是刘秀,C项正确;黄巢是唐末农民起义将领,排除A项;王莽是西汉末年的外戚,排除B项;苻坚是十六国时期前秦的君主,著名的淝水之战就有其指挥,排除D项;故选C项。
16.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后,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他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故B项正确;文景之治是指汉文帝、景帝统治时期,贞观之治是指唐太宗统治时期,开元盛世是指唐玄宗统治前期,均与题干“刘秀”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
17.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以“柔道”治天下,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发展社会生产,缓和西汉末年以来的社会危机,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对功臣赐优厚的爵禄,惩处贪官污吏,经济上解放生产力,曾颁布释放奴婢诏令,规定杀奴婢者不得减罪,允许少数民族内迁,促进了民族融合,ACD三项的内容都是刘秀的政策,不符合题意;“兵皆罢归家”是汉高祖采取的措施,B项符合题意;故选B。
18.(1)社会凋敝;休养生息。
(2)减轻赋税和惩罚;文景之治。
(3)推恩令;削弱了王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解析】(1)
根据所学和材料一“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可知,这体现出社会凋敝;为此,实行休养生息。
(2)
根据所学和材料二“薄赋效、废除肉刑”可知,这体现的措施是,减轻赋税和惩罚;于是,出现了文景之治。
(3)
根据所学和材料三“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可知,这就是推恩令;它削弱了王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19.(1)措施:统一货币、统一文字;作用:巩固统一。
(2)措施:“推恩令”;作用:削弱了王国势力,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政策:盐铁官营、专卖;作用:大大改善国家财政状况,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4)焚书坑儒。
(5)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解析】(1)
第一问,①根据材料一“图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反映了秦始皇采取的统一货币的措施。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②根据材料一“图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二反映了秦始皇采取的统一文字的措施。战国时,七国的文字书写各异。秦始皇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统一货币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由此可知,这些措施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巩固了国家统一。
(2)
第一问,根据材料二“到武帝,又用主父偃之计,令诸侯得以其地分封自己的子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第二问,根据材料二“在平和的手腕中,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一语,彻底实行了。封建政体反动的余波,至此才算解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恩令的实行,使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汉武帝随后又找各种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他们的叛乱。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
(3)
第一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因此,材料三中“在全国各地设盐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而实行的政策是盐铁官营、专卖。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这一措施,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4)
根据材料四“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秦始皇大怒,……,把抓到的儒生连同方士460多人全部活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四反映的是焚书坑儒。秦始皇为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下令烧毁民间收藏的诸子百家书籍,仅留下秦国的史书及医药、种植、占卜之类的书籍。他又将提出非议的460多个儒生和方士全部活埋。史称“焚书坑儒”。
(5)
根据材料五可知,其大意是:臣认为凡是不属于六艺的科目和孔子学术的学说都一律禁止,不许它们同样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20.(1)周天子授予诸侯管理土地、人民的权力,诸侯需要向周天子纳贡,服从周王调兵,镇守边疆,带兵作战。分封制
(2)A:皇帝B:丞相 C:地方政府。
(3)“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实行“推恩令”; (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任意两点即可)。巩固了大一统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4)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等。(意思相近即可)
【分析】(1)
关系:据材料可知,周天子授予诸侯管理土地、人民的权力;而诸侯需要向周天子纳贡,服从周王调兵,镇守边疆,带兵作战。
制度:据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
(2)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图片反映的是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图中的A是“皇帝”,下辖“太尉、B(丞相)、御史大夫”;秦朝实行中央垂直管理地方,故 C是(地方政府)。
(3)
措施:据材料“武帝雄才大略,即位之初,卓然罢黜百家,今后学者有所统一”可知,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据材料“始分藩国,而子弟毕侯矣”可知,实行“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据材料“征匈奴四十馀,匈奴远遁,日以削弱”可知, (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解决了匈奴的威胁。(任意两点即可)。
影响:据材料可知汉武帝时期巩固了大一统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4)
据所学可知,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有利于国家统一等。(意思相近即可)
21.(1)一方面有利于巩固西周的统治,另一方面在后来造成了王室的衰微和诸侯的割据、争霸。
(2)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3)政治:颁布推恩令。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在中国实行中央集权才有利维护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减少动乱,维护社会稳定;便利与各地经济交流和商品流通。
【解析】(1)根据材料“ 西周王朝通过对四土,四国之地的大批封建……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和辽阔的四土四国之地已紧密地联为一体,……一统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可概括为,一方面有利于巩固西周的统治;根据材料“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血缘)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可总结为,分封制度在后来造成了王室的衰微和诸侯的割据、争霸。
(2)根据材料“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血缘)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及所学知识可得,李斯强调要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3)根据材料“ 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及所学知识可得,汉武帝为实现“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在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的实力;在思想上,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可得,之所以实行中央集权制度有许多重要原因,在中国实行中央集权才有利维护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减少动乱,维护社会稳定;便利与各地经济交流和商品流通等。
22.(1)措施——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如:罢兵归农、轻徭薄赋);汉文帝和汉景帝继续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如:注重农业生产,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减田租为三十税一;废除残损肢体的肉刑;提倡节俭,反对奢华)。
效果:西汉前期出现“文景之治”。
(2)问题:汉初分封异姓诸侯王导致王国问题威胁中央集权,地方上豪强地主发展起来兼并土地,这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措施:政治上实行“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同时设置刺史制度监察地方;思想上尊崇儒学为正统思想,兴建太学培养儒学人才:经济上实行盐铁专卖,统一货币为五铢钱,巩固大一统局面,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3)“兴”:东汉光武帝刘秀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史称“光武中兴”;“衰”:东汉中期以后,出现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动摇了东汉的统治;184年爆发的黄巾起义虽然被镇压,但是加速了东汉政权的瓦解。
【解析】(1)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汉文帝和汉景帝继续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汉文帝和汉景帝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文帝和景帝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如断残肢体的肉刑,他们还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
(2)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武帝继位后面对汉初分封异姓诸侯王导致王国问题威胁中央集权,地方上豪强地主发展起来兼并土地,这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为此汉武帝政治上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同时设置刺史制度监察地方,思想上尊崇儒学为正统思想,兴建太学培养儒学人才,经济上实行盐铁专卖,统一货币为五铢钱,巩固大一统局面,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3)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光武帝刘秀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东汉中期以后,出现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动摇了东汉的统治,184年爆发的黄巾起义虽然被镇压,但是加速了东汉政权的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