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件(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件(2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06 18:44: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向鲁迅学对比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创新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这个标题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对 比
顾名思义就是把两种相应的事物对照比较,如冷与热,明与暗,动与静等。
用对比式拟标题,容易引发读者探求两者之间的关系与区别的兴趣,更清晰地看到事物的正反、好坏等不同面,表现出一种显著的反差效果,能更好的凸显文章主旨。
小练习:
对比标题:
句式风格多变,通过放大描述对象的某方面特点,制造反差,节省笔墨又引发好奇。如《小常识,大学问》,典型的对比式标题,举例试试:
对比拟标题:正反夸张并排列,拟题设悬用对比;
对比谋全篇:谋篇布局巧对比,板块清晰结构明
百草园的生活(1—8)
三味书屋的生活(10—尾)
过 渡
承上启下
(9)
小练习:
对比谋篇:
以《成长中的苦与乐》为题列一个写作提纲,用对比式的谋篇布局法,大家试一试——

第二节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本段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何首乌和木莲
“不必说 ……也不必说……”
“单是……”
整体
局部
写作顺序
先静物
后动物
先动物
后静物
菜畦
石井栏
皂荚树
桑葚
鸣蝉
叫天子
黄蜂
油蛉
蟋蟀
蜈蚣
斑蝥
覆盆子


第二节
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体会句式之美妙:
“不必说”撇开一些东西,是为了突出“单是”的内容。既然“单是”这一点已经趣味无穷了,那么园中的乐趣比比皆是了。这样对比式写法,突出了百草园的无穷乐趣。
小练习:
对比仿写:
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造句,描写一处校园景观,注意在对比中凸显层次和详略主次。
对比显层次:经典句式层次明,段内对比详略分;
百草园 三味书屋
你认为少年鲁迅在哪一段时光的生活经历更快乐呢?
三味书屋的生活枯燥无味吗
有哪些趣事呢

1 一有机会就跑出去玩;
2 折腊梅花、寻蝉蜕;
3 观老师入神读书;
4 在座位上做各种游戏,画画儿等。
有人评价:寿镜吾先生是一个“言行不一”的人,你同意这种说法吗,在文中找找证据?
寿镜吾老先生自二十岁考取秀才后,不再参加考试,远离仕途,自甘淡泊,子承父业坐馆教书达六十年之久。他谙熟四书五经,博学正直,具有反清爱国思想。在封建社会中他还是比较开明的,为人方正、质朴,对学生和蔼,对童年的鲁迅十分关心。他是鲁迅的启蒙老师,鲁迅对他一直很恭敬。鲁迅成年后,师生之间常有书信往来,鲁迅每次回家也都前去看望先生。
鲁迅先生在“恭敬”他的同时,也给予了恰如其分的批判与否定。
百草园 三味书屋
有人说,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通过对比两种生活经历,表达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你赞同这个观点吗?
《朝花夕拾》是鲁迅1926年所作的回忆散文集,共10篇。最初在《葬原》杂志发表,总题目为《旧事重提》,以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线索,真实生动地叙写了自己从农村到城镇,从家庭到社会,从国内到国外的一组生活经历,抒发了对往昔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同时也对旧势力、旧文化进行了嘲讽和抨击。
鲁迅在写作这些作品时,正经受着北洋军阀当局和各种敌对势力的严重压迫。1925年他因支持学生运动,受到“正人君子”们各种“流言”的攻击和诽谤。1926年3月18日,鲁迅受反动政府通缉,不得不到厦门大学任教,后又受守旧勢力的排挤。在这样的处境中鲁迅曾说:“这时我不愿意想到目前,于是回忆在心里出土了”。这10篇作品,虽然是回忆文章,但都反映着当时社会斗争的痕迹。
百草园
空间顺序
(1-8)
(10-24)
(9)
枯燥无味的书塾(理性的批判)
三味书屋
自由快乐的乐园(温馨的回忆)
景物有声有色,充满乐趣。
内容:枯燥
美女蛇的故事,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情趣。
雪地捕鸟,带来无穷乐趣。
形式:单调
环境:压抑
对比表主旨:善用对比立意高,表现主旨更美妙。
对 比
向鲁迅学对比
对比拟标题:
正反夸张并排列,拟题设悬用对比;
对比表主旨:
善用对比立意高,
表现主旨更美妙。
对比显层次:
经典句式层次明,
段内对比详略分;
对比谋全篇:
谋篇布局巧对比,
板块清晰结构明;
小练习:
对比写作:
以《成长中的苦与乐》为题,力求在谋篇布局、段落铺陈、主旨表达中,灵活运用对比手法,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谢谢观赏
Thank you